论述类文本阅读之 客观题(选择题)·答题方法
【解题方法】——比对法(比较“变”与“不变”)
一、【比对的方法】——切片法
1、为何切:
选项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一个选项包含了文中多个信息点,其中一般会有信息点被设误。这多个信息点我们都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2、如何切:
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
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
3、如何找:
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源。
①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程度较低,与原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强,切片后能直接迅速地找到信息源;
②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切片后须先将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的意义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
只有一处,要仔细辨别;不止一处,要进行整合。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易错拓展】
对摘抄原文较多、与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二、【比对的角度】——三级比对
对照分析,判断正误:对照原文,仔细、全面地分析选项,包括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或意义,事物存在的状态(必然、可能),条件的类型(充分、必要、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选择项与原文存在的差别。
1.比对句中词语
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比对指代词,如‘这’“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大多”“多数”“只“仅仅”“及”“以及”“又””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
比对程度词,如“很”“更”“最”“太”“十分”“非常”“比较”“较”“稍微”“有点”“有些”等,注意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等现象。
比对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目前”“一旦”“立即”“马上”‘已经’“即将”“就要”等,看是否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
比对表示语气的词,如表示肯定的“一定”“必定”“必须”“的确”等,表示揣测的“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是否绝对等;
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无”“没有”“无非”“不得不”“切忌”“忽视”“拒绝”等,看是否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等。比对时,主要是判断一些替代的词语有没有篡改原文、曲解文意。
2.比对句间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①单句。
比对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这就要求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划分句子的主干,从而判断选项有没有杂糅、笼统、混淆等错误。
②复句。
比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转折、并列等关系。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注意强加因果、因果颠倒、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
3.比对依据和结论
①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②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③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培养逻辑思维,掌握逻辑推断
不论选项呈现形式如何,考查的实质是推断,因此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要根据推断的前提、结论、推断过程做好分析。
(一)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内涵解读】:
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解题指津】:
首先,在“审选项,抓关键”的过程中,分出前提与结论,重点关注关联词语。
其次,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
(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而选项则相反。
(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①前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一推断可能成立;②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3)前提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例题】(2022·全国新高考 I 卷)
原文:
材料二第2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材料二第3段: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选项:
2.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答案】
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说“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材料二第三段最后说“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所以选项的前提范围变小。
(二)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内涵解读】:
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由抽象推具体以及因果互推等。
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般放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看这些词语后表述的结论是否能依据原文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出来。
【解题指津】:
一看:选项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匹配的信息。
二看:选项结论与原文是否相悖,注意选项表述结论的语句和原文表述结论的信息是否相符。
三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有关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理,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格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平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例题】(2021·全国新高考 I 卷)
原文: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选项:
2.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答案】
“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太绝对。
(三)分析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推断过程就是由前提到结论的过程,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
1、假设推断
【内涵解读】: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以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若……就…,要是…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解题指津】:
要判断假设推断类选项是否符合逻辑,需要把握:一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就是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文意就是假设关系);二是假设的前提和结论是否对应文本中文意的假设和结论,不能把前提和结论互换,也不能偷换前提或结论。
【例题】2(2022年·全国乙卷)
原文: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选项:
1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答案】
虽然选项用了概述的语言,但假设关系的前提和结论对应文本中文意的假设和结论,所以C项正确。
2、条件推断
【内涵解读】:
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以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
①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要…就…”;
②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有…才…”;
③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无论…都…”。
【解题指津】:
判断这类选项,先区分选项是充分条件复句或必要条件复句,还是无条件复句。回归原文,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与之匹配。
思考三方面:第一,前后分句是否构成条件关系;第二,是否将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第三,是否将原文中的充分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例题】(2022年·全国甲卷)
原文: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
选项:
1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答案】
“都脱不开……也是如此”错,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
3、因果推断(果因推断)
【内涵解读】:
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断”。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
【解题指津】:
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是否强加因果、是否偷换原因、是否原因范围缩小。
【例题】(2022年·全国甲卷)
原文: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选项:
3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答案】
B.“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故选B。
4、目的推断
【内涵解读】: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解题指津】: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首先考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再考虑“目的”和为了实现“目的”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
【例题】(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
原文: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选项:
2 A. 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答案】
A项所说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理解错误。文本第二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
【题型】:迁移推断类——立足文本,合理推断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则在原文之外。一般来说,“推断”有归纳概括性推断和理解性推断两种。
推断考查内容:
1.对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
2.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
3.对作者在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与推断;
4.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或作者对文中某种现象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进行提炼、分析、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①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②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例题】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1全国新高考 I 卷)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原文选段】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错因分析】
B项前半句出自对原文“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的表述,后半句是结论,是由已知进行的推断。我们关注结论推断是否符合文意。“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的结论说法绝对。
【注意】
第一,捕捉要点。对文章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第二,关注关系。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词句进行表述,但命题点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文意,而是侧重于思考。解题时需要重点关注该选项是根据原文哪些内容做出的推断,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照的方式,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
思考关键:
①看依据的条件是否与原文一致,是否无中生有,是否曲解原意。
②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和思维规律。推断过程是否改变了原文及句间的逻辑关系,选项中的假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是否成立。
③根据文意和逻辑推理的知识,看推断的结果是否真实、合理(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社会主流价值),以及是否合乎文本观念(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意图等是否一致)。
【易错点】分不清迁移推断和于文无据
迁移推断类试题的选项往往是基于原文内容的进一步加工,甚至会有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准确对应信息的内容。而在比对文本与选项内容的过程中经常会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而疏漏了真正应该关注的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解题错误。
【增分策略】——抓住关键信息,合理迁移推断
关注选项中表示推理、判断的关键词 如“如果……就……”“只有……才……”“所以”“可见”“表明”“说明”“是”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准确把握选项的意思。
要有全文意识 ①前后联系,结合全文的观点倾向去分析判断。②注意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区分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比对仔细全面,分析选项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是否一致 对于完整推断句要“三看”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等问题。
对于观点句的表述,也要“三看” 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原因或条件;二看推断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逻辑错误;三看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对于“双重”观点句 比如“A推动了B,也推动了C”,要注意第二个小句是否偷换了主语。
对于判断句 要注意肯、否是否混淆或者推断是否绝对化。
【解题思路】之选择题——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
①根据选项找原文;②对照原文找差异;③针对差异作判断。
A.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B.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备考策略】
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把信息类文本看成一篇议论文,阅读时认真把握文本论述的论点,把握论证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等,以此为切入点,明确把握文本的具体意思。
②把信息类文本中的观点当成一般常识,并根据常识按照各种推理方式进行推断,确定这些推断的正误。
③解题思路方面,除了“一一对应”判断正误外,更多的是根据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来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转述的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