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7 11: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力量
①眼下,“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还有深化、推动、繁荣文化的目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讲实惠,重功利,不买书(烹调、股票、考试参考书除外),不看戏剧(电视剧除外),不听音乐会(红歌除外),不欣赏舞蹈(公共空地上锻炼身体的“群舞”除外)。一句话,对文化不感兴趣。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前面提到的那些“除外”也都是文化,中国不是没有文化,只是看得见的似乎都是“大众文化”。
②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实用:娱乐、消遣、调剂劳累,或者用时兴的话来说是“振奋精神”(抽烟、喝酒也可以振奋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深化、推动、繁荣的目标,对于大众文化应该说是已经达到了。
③不仅政府和商家在为此共同努力,连高等学府也加入进来。比如,最近网上很红火的“化学歌”就是一个例子。歌中唱道,“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就是你!化学究竟为什么,化学为了我!……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的消化系统,是化学过程的场所。”□□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至少还得有初中化学知识的人才能唱,□北大的“化学歌”,□□有嘴巴,有肠胃消化体验的人都能唱,还需要怎么个推动呢?
④真正需要深化、推动的,是文化对国民的心灵教育。这并不是什么新点子,而是人类自古以来为什么看重文化的原因。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教育目标就已经是培养“有文化”的,也就是完整的人了。希腊文化推崇自由教育(全面的人文教育)。希腊化时代,希腊教育传到罗马,罗马人注重的是实用教育,虽然后来学校里也开设文法、修辞、演说的课程,但只是技能而非希腊人所看重的那种文化。
⑤希腊文化注重人的心灵和公民精神。例如,希腊人的“文法教育”不是今天语文课上教的语法、句法,而是 、 和 。这三项都是心灵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或知识——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积累可以用来换取金钱的知识,而是帮助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德。
⑥希腊人认为,诗人是伟大的老师。希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斯特拉伯(Strabo)说:“古代人相信,诗是一种初级哲学,能从小打动我们,带领我们走进生活,培育我们的品格、感情、行为,并从中得到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希腊用诗来开始年轻人的教育,不只是打动他们,而且是训练他们。”
⑦希腊人相信,音乐对人的道德、心灵,甚至肉体都能产生好的教化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在教育中加以重视。与此同时,体操教育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接受头脑的支配和指挥。苏格拉底说:“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加好的了。这种教育便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会产生内心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就产生身体的健康”。音乐和体操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的高尚心灵。
⑧文化的教育还是培养公民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因此,音乐和体操教育应该同时相互协调地进行,使学习者兼有好的品质以避免因单一而走向极端。“孩子们如果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令他们健康成长。国家一旦发生任何变革,他们就会起来恢复固有的秩序”。体操也是一样,身体健康的公民才能“在心灵上意气奋发”成为国家的“护卫者”。
⑨有了火红激情的“文革”的经验教训,又经历过1980年代的“文化热”,今天人们对文化的态度似乎呈现出一种平和与静观其变的态度,至少没有热情迸发的迹象。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发展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比较成熟的表现。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而……只要…… B.即使……可……只有……
C.虽然……但……因为…… D.由于……而……只要……
2.第③段作者举“最近网上很红的的‘化学歌’”的例子的用意是 (2分)
3.第④段中的“那种文化”具体指的是 (2分)
4.根据文意,填入第⑤段空格的三个词语依次是 、 和 。(3分)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表明中国人不是没有文化,而是缺少能让大众真正娱乐消遣,调剂劳累的文化。
B.作者认为,希腊人的“文法教育”不如今天语文课能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
C.人类自古以来就看重文化,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教育就是最好的证明。
D.文化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守法精神,这种守法精神还会处处支配着孩子的行为。
6.纵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的教育力量体现在那些方面?(4分)
(5)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6)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7)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8)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9)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10)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11)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12)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13)雨是越下越浓了。
(14)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15)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16)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17)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18)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7.第(2)段划线句的意思是 。(1分)
8.阅读(3)—(8)段,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4分)
9.在第(9)自然段中所提到的古代文人中任选一个为例,来说明第(9)段划线句的意义。(3分)
10.任选一个角度,鉴赏(15)段内容。(3分)
11.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首尾呼应,以游览黄山为线索,表现了黄山的冷峻的境界,给作者以人生的启示。
B.黄山听雨,使落拓诗人与古人相通,对黄山美景有了更深刻的观照。
C.雨中饮茶饮酒,既是助兴,同时也丰富了作者听雨时的感受。
D.由于黄山听雨对作者极有意义,他希望这雨能一直落下去,让他好好欣赏。
E.本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描摹了作者在雨中所见、所闻、所感,心灵在雨的滋养下更为强健。
12.第(11)段“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请写出四点)(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落木千山天远大, 。 (黄庭坚《登快阁》
⑵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⑶香雾云鬟湿, 。 (杜甫《月夜》)
⑷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⑸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⑹不义而富且贵, 。 (《论语》)
⑺ ,竭其庐之入。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⑻桃李不言, 。 (司马迁《史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7分)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4.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15.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6.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甲]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 ”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①,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 (选自《宋稗类钞》)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自韩愈《马说》)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也相当于“一石”。
17.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比行百余里( ) (2)受大而不苟取( )
(3)殆欲毙然(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18.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2分)
A.故常奇之 B.日啖刍豆数斗 C.介而驰 D.而秣不择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0.甲文里,集中体现良马所具备的“外见之才”的句子是 。(2分)
21. (1)这两段文字实则都是借谈马来说理,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
(2)进一步结合乙文来看,这两段文字又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及魏代三雄①,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②,荀、张③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至于晋代之书,系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璨《晋纪》,始立条例;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
注:①三雄:指魏、蜀、吴三国。②洽(qià):和润。③荀:指荀勖,西晋文人。张:指张华,西晋文学家。
22.“前四史”中本文没有提到的史书是_ _。(1分)
23.对“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者是激烈对抗、难以征服的,或者是稀疏、阔大、简要的。
B.有时过于激切令人难以信服;有时有的太简单有的又太复杂,让人不知道要点。
C.有的激烈抗争,难以证明,有的矛盾统一,让人不着边际。[]
D.有的过于激切,与众不同,却难以令人信服;有的粗枝大叶,不着边际,很少抓住要点。
24.选文作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2分)
25.选文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 (2) _
26.选文中,作者认为好的史书应该符合哪些要求?(3分)
二、作文 70分
27.人生像一只急速旋转的陀螺,或许一生都在辛苦忙碌奔波中度过;人生更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轨道,只须你像车轮一样飞速的奔跑,每到一个站点,都给你准备了应该背起的包裹,直到生命完整地画上了句号。
请你根据自己的体验或感悟,以“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 (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金山中学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一)1-6题(16分)
1.(2分) A
2.(2分) 具体说明 大众文化的深化和繁荣
3.(2分) 能对国民产生心灵教育的,帮助人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德的文化。
4.(3分)诗、音乐和体操
5.(3分) D
6.(4分)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应该不仅仅是娱乐大众,调剂劳累,文化更应该具有心灵的教育作用,能帮助人形成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品德。文化对人的道德、心灵甚至肉体都能产生教化作用,能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公民精神。
(二) 7-12题(21分)
7.(1分)作者游黄山的兴致被浇灭了。
8.(4分)由遗憾—无奈—抱怨—释然。(2分)从作者认为“已不能”参观黄山胜景的遗憾,到“只能”听雨的无奈,到人为黄山“只肯”用于来搪塞自己的抱怨。到最后觉察出自己不曾受到尘世玷污而坦然、释然。(解释2分)
9.(3分)“落拓、雨”度是指磨难挫折。文人只有在挫折中才能绽放其光彩。举例中涉及身世遭际(1分),成就(1分)文字1分
10.(3分)表现手法(1分),效果(1分)作用(1分)。如用词新颖,“饮”“醉”;整散结合;通感等。表现了我为黄山的雨所陶醉,黄山的雨和雄奇的自然给我以涵养。
11.(6分) C E
12.(4分)(1)雨给作者以动力,令他明白有磨难的人生才有光彩。(1分)
(2)与中饮酒,使他与自然亲近,从体味自然中感悟永生。(1分)
(3)雨给了他豪情,使他超越了俗常人事超越古今。(1分)
(4)雨使他明白人生苦难虽然酸涩却也充实饱满。(1分)
(三)(6分)
13.(1)澄江一道月分明
(2)叶上初阳干宿雨
(3)清辉玉臂寒
(4)却话巴山夜雨时
(5)渌水荡漾清猿啼
(6)于我如浮云
(7)殚其地之出
(8)下自成蹊
(四)14-16题(7分)
14.(1分)古体诗
15.(2分)A
16.(4分)“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五)17-21题(18分)
17.(4分) (1)及,等到(2)苟且,随便(3)将,几乎(4)等同,一样
18.(2分)CD
19.(6分)
(1)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盈、穷、判断句)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定语后置句、或、尽)
20.(2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21.甲文:(写出一条即可,2分)
(1)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自身的功底一定要厚实,不能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
(2)讲原则,有取舍,对自身无益甚而有害的东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
(3)要学会“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拥有的智慧与才能要持之有度,运用有方。
甲乙两文:(2分)
人才一定要受到重视和妥善的照顾,才能适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能力。(或表述为: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六) 22—26题(12分)
22.(1分)《后汉书》。[]
23.(3分)D
24.(2分)在三国及晋代的史书中,成就最高的就是陈寿的《三国志》。
25.(3分)(1)写三国的史书各有不足,唯陈寿《三国志》文质兼美;(2)晋代史书各具特点,后期史书著述渐渐恢复古代立条例的写法。
26.(3分)文词和内容都要清晰和润;要学习古代典、谟,编写要有一定的编写条例。
(七)(70分)作文: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