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学习重点:在观察中认识到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学习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学习方法:观察法、想象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建立空间思维。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的地方,你们想去吗?
(设计意图:发问式的开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幽静的清晨,周围还有一层朦朦胧胧的轻雾,旁边有一棵棵参天大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星星点点的洒落在眼前的路上,我们一步步向前走着。“咚......”被一个庞大的东西挡住了去路。走在前面的同学一看,“好大的一面墙!”。另一个同学用手摸了摸长长的,圆滚滚的,还有一些粗糙,“是一根很粗的麻绳!”。接着还有同学说“我摸到一个立在地上的圆柱,是柱子。”“不对不对,我个子高,我看到了一个忽闪忽闪的片状的,好像是耳朵!”他又饶了半圈,“还有一个,这边还有一个。一共有两个忽闪忽闪的大耳朵!”到底是什么呢 仔细听,有声音......
音频播放,大象的叫声。
(信息支持手段
导入目的:声音与背景音乐共同呈现,让孩子有身临其境之感。
媒体资源:插入音频:1、热带雨林的自然之声。2、大象的叫声。
插入可视动态图片:大象的动态图,又局部到整体。
播放形式:点击播放。)
学生:是大象。
(设计意图:通过闭眼想象,让孩子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空间想象力,并有一定的表象认识,在小朋友转着看耳朵,渗透不同位置观察。而多个信息的堆积,产生大象这个结果,让学生感受,观察物体要全面,培养全面观察物体的意识。)
教师:原来,观察物体时一定要全面,有效的信息越多,越接近真相。
(设计意图:对有关大象的故事,进行一个小结,揭示观察物体的方法思路,并对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与生活感悟。并为新课探究做好过渡。)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出示主题图:熊猫图片
(1)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前面 后面 侧面(左侧面,右侧面)
(2)他们看的熊猫相同吗?------不同
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你是怎么判断的?
(设计意图:建立对物体表象的感知,并代入一点分析能力。)
2、重点观察,对比辨析
(1)对比小亮和小红的结果,你是如何区分的?
特征:蝴蝶结 脸的朝向(可以借助手势)
让学生上黑板体验感受,并进行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重点观察,对比辨析。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充分体验感受不同侧面的不同。)
(2)如果要让每个人全面的观察大熊猫怎么办?
转一转,多角度。
3、思考;通过四位同学观察大熊猫,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不同。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不同的位置观察大卡车。
有4位同学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 课本68页
学生自主探究,说说想法。
2、天安门广场不同的位置拍照片,说说这三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位置拍到的。
学生在课本上自主完成,并订正。
3、玩累了,趴下休息,不小心把茶叶罐碰倒了,分别是在那个位置看到的呢?
学生自主完成,说说想法。
4、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房子,四只小动物分别看到的是图几呢?
你是怎么判断的?(先判断容易的,再判断难的)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由简单到复杂,从位置是序号,到观察到的图形是序号。再自主探究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区分的。)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物体的形状 可能 不同。老师加上了“可能”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3、有时候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有时候相同。什么时候相同呢? 大家课后思考。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并加上“可能”二字,完善这句话,为后面的观察几何体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物体的形状 可能 不同
后面 特征
(左面)侧面 (右面) 蝴蝶结
前面 脸的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