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城市生存焦虑表现在各个方面。究其原因,社会的转型升级带给个人的“成长阵痛”首当其冲。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是一个大转型时代,主要表现出三个基本特质:第一,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高流动性的社会;第三,经济社会、社会文化价值、社会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大转型。清华大学教授邹广文则突出强调了经济社会原因,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人们焦虑心态产生的原因。中央编译局薛晓源突出强调了当下社会的科技发展对焦虑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焦虑的生成具有必然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晏辉就指出,真正的焦虑起源于人本身,即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与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他进一步指出,解构焦虑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现代化导致对本体论的追问被重新提出;二是变动性导致人们身份的断裂;三是人和人之间伦理共同体的解体,导致人们希望建构命运共同体。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董慧通过“地方性”这一概念强化了晏辉教授对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论证。她指出,以资本与理性为主导的城市化,造就了抽象化、物质化、功能化和不均衡的城市生存空间。“地方意识”与城市生活空间的文化性、价值性、差异性和生活性具有深刻的关联,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需要通过现代意义上“地方”的回归,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
针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普遍焦虑,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作出了具体安排,突出表现在情感治理模式和社区情感治理模式方面,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海大学教授贾文娟强调了情感治理对社会焦虑情绪的治理意义,指出:在娱乐性劳动中,管理者通过关系工作、情感工作、情怀工作将高强度劳动转化为令人愉悦的娱乐。劳动控制依托于关系、氛围、情怀等曾处于辅助地位的文化性因素,劳动者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剩余快感,最终使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强调,心理上的负担和脆弱导致根本性的焦虑,与焦虑相关的是城市生活的脆弱。年轻人与中产阶级在城市生活中面对梦想之焦虑、现实之焦虑、情境之焦虑。“但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为我们超越焦虑提供了可能,这种中国式的乐观主义实际是我们超越焦虑的内在的动力。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美好期待,焦虑在此意义上转化为了前进的动力。”
解决焦虑问题,归根结底得回到自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指出,不光现代人有焦虑,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焦虑无处不在。与其说焦虑是一种需要克制和避免的情绪,不如学会在焦虑中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也表示,焦虑是生存性的,是不可能避免的,焦虑在当代社会不可能完全解决。但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是在一种不可避免的生存焦虑当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我们总有一些方法能让焦虑少一点,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摘编自光明网《积极对待现代社会焦虑,化焦虑为前进动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亚林教授和邹广文教授一致认为,焦虑的产生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
B.社会的转型升级给个人带来了“成长阵痛”,这是城市生存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
C.董慧通过“地方性”这一概念强化了晏辉教授对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论证。他们都认为要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
D.康震教授认为,从历史角度看,焦虑具有历史性,从古至今,焦虑无处不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焦虑产生的原因、焦虑的表现、解决焦虑的方法等层面对“城市生存焦虑”这一话题进行了阐释。
B.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转述了诸多学者的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富有学术色彩。
C.文章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哲学、管理、心理、历史等视角探讨焦虑问题,视野开阔,立论高远。
D.文章末段提到“焦虑是生存性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据,增强了主题“积极对待现代社会焦虑,化焦虑为前进动力”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主要探讨的是当下城市生存的焦虑问题,但社会转型升级给农村带来焦虑情绪也是不可避免的。
B.建设具有“地方意识”“地方性”的城市文化,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城市焦虑问题。
C.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如果善于利用关系、氛围、情怀等文化因素,那么劳动者的焦虑情绪可能得到缓解。
D.焦虑的解决本质在内因,归根结底需要回归到自身。所以,在当代社会中焦虑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打开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很容易就能在视频播放页面找到“倍速播放”选项。倍速播放指在不改变原视频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由用户自行选择加速或者减速的播放行为。调查显示,在18-4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这一收视行为不仅体现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艺接受特点,也折射出媒介发展对艺术创新的技术驱动。
不过,观众对影视作品进行倍速播放是有选择的。“为什么年轻人看剧用倍速”话题曾经登上微博热搜。倍速播放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彩视剧,而且对白和音乐的轻微“变形”也会营造出陌生感和新鲜感,让观众觉得更加有趣。不过,当面对品质好剧时,观众不但不会选择“加速”,反而会再次或多次观看。作品中那些意蕴丰富的视听语言、饱含深情的台词、直击人心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细节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让观众一再品味。
可以说,倍速播放显示出观众艺术欣赏的个性化需求,而流媒体技术为这种个性化提供了调试和选择的可能。在新媒体终端尚未普及时,录像机、VCD机或DVD机播放已经具备了快进或快退的功能,但彼时的倍速播放操作并不便利,观赏效果也不甚理想,很难形成潮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速度不断提高,上网看剧越来越便捷,倍速播放的实现也越来越容易。
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倍速播放还能反哺艺术创作,促进艺术品质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优化,激发艺术形式的调整升级。为了适配当下人们的收看习惯,一些视频网站和制作团队不断进行尝试,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有的播放平台将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故事切割成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对剧作结构进行不同于传统影视长片的重新剪辑,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
在媒介革新过程中,创作者为赢回“播放时间”、赢得观众做出了各类有益尝试。相信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将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进化”,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编自刘洋《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202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相较于娱乐消遣内容的倍速播放,由于网课的用户近年来越来越多,尤其受到疫情影响,大量青少年每天固定开始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那么,增加了倍速功能的学习视频到底会对知识吸收的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2017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评估了54名医学院的学生在以1.5倍速度和正常速度观看视频课程后,平均考试成绩是否会有显著差异。过去有研究认为,语速较快的视频课程更能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表现,因为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但这项研究结果却显示,1.5倍的速度下学生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比正常速度更差,客观测试成绩低了10分左右。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速度较慢时,学习者心理压力低,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科学定论。同样是在2017年,日本的一项关于课程录像回放速度的效果分析研究中,科研人员让学生以正常速度、1.5倍速和2倍速看教学视频。同样是立即组织考试,结果却发现,他们在1.5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
今年,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也发表了MOOC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区分了有字幕和无字幕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有字幕的时候,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无字幕时,1.25倍速时的学习效果要优于1.0倍速。而当速度增加到1.5倍速时,过快的视频播放速度影响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学习效果最差。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被测试者眼动行为的监测,发现在1.25倍速时紧凑的信息节奏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更自如,认知加工最为流畅。因此,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些实验结论间的相互争议,和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有关。长期从事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葆明解释,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这些重要的变量在实验中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他也表示,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摘编自胡珉琦《“倍速播救”,嬴了时间?》,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倍速播放”选项已然是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标配,它能让用户自行选择观看视频时的速度快慢。
B.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作品,那么倍速播放将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你同时还能够体会到陌生的音乐。
C.倍速播放是观众艺术欣赏个性化需求的产物,它离不开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D.肯塔基大学的试验和同年度日本的试验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能证明视频播放速度影响着学习效果。
5.根据材料内容及“倍速播放”相关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肯塔基大学的研究结果,1.5倍速度播放时,语速快,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大,影响了其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效果。
B.从MO0C的实验结果看,视频播放有无字幕时,视频播放速度对人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相同,无字暮时影响显著。
C.中学生收看网课时可以1.5倍速度播放视频,但到了关键处正常播放,特别难懂的地方重复播放。
D.如果出于新奇性就可以用倍速方式,随便看看;而对于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影视作品,就可以按其原速品味。
6.综合两则材料,说说我们应当怎样借助倍速播放的力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好狮子
海明威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别的许多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别的狮子都是坏狮子,每天吃斑马,吃角马,吃各种各样的羚羊。有时这些坏狮子还吃人。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还特别喜欢吃印度商人。印度商人个个身体肥壮,很对狮子的口味。
可是,这头因为生性善良所以招得我们喜爱的狮子,背上还长着翅膀。就因为它背上长着翅膀,所以别的狮子都要拿它开心。
“看它背上还长着翅膀哩。”它们老爱这样说,说完大家就都哈哈大笑。
“看它吃的是什么呀。”它们还往往这样说。因为好狮子生性善良,只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
那些坏狮子说得哈哈大笑,又特意吃上一个印度商人。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好像大猫一般。只偶尔停下来时好狮子狞笑一阵,或者狂笑一阵,对它的翅膀也要捎带咆哮上一通。它们都是很坏的狮子,心眼儿可歹毒了。
可是那好狮子却收拢了翅膀,蹲在那儿。客客气气地问。它可不可以来一个内格罗尼或亚美利加诺,它是一向不喝印度商人的血,只喝这些东西的。一天,它们捕到了马萨伊人的八头牲畜。它却坚决不吃,只吃了些竟大利干制面条,喝了杯波莫多罗。
这样一来就惹得那些坏心眼儿的狮子大冒其火了。其中有头母狮心眼儿最坏,它胡须上沾着印度商人的血,把脸就着草地怎么擦也擦不掉,当下它就说:“你算是老几,自以为比我们都要强上十倍?你是哪儿来的,你这头吃面条的狮子﹖你到这儿到底干什么来了?”它对好狮子一阵咆哮,那些坏狮子也都一齐怒吼,一点笑声都没了。
“我爸爸住在一个城里,站在钟楼底下,脚下有成千只鸽子,都是它的臣民。这些鸽子一飞起来,哗啦啦响成一片,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我爸爸所在的那个城里。皇宫宝殿比整个非洲还多。我爸爸的对面就有四尊大铜马,尊尊都是一足腾空的姿势,因为它们都见我爸爸害怕。”
“我爸爸的那个城里,人们都不是步行就是坐船,真马是决不敢进城的,因为都怕我爸爸。”“你爸爸是只鹰头飞狮。”那头坏母狮舔了舔胡须说。
“你吹牛。”一头坏狮子说,“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的。”
“拿一块印度商人肉给我,”另外有头很坏的狮子说。”这马萨伊人的牲口刚宰,还不好吃。”
“你吹牛,不要脸,你这鹰头飞狮的崽子。”那头心眼儿最坏的母狮说,“我倒不如咬死了你把你连翅膀一块儿都给吃了。”
这可把好狮子吓坏了,因为它看见那头母狮瞪出了黄眼睛,尾巴上下甩动,胡须上的血都凝成了块,它还闻到母狮嘴里喷出一股好难闻的气味,因为母狮是从来不刷牙的。那母狮的脚爪下还按着几块不新鲜的印度商人肉。
“别咬死我,”好狮子说,“我的爸爸是一头尊贵的狮子,一向受大家敬重,我说的全都是事实。”
就在这时那头坏母狮向它扑了过来。可是它一扑翅膀。飞上了天,在那群坏狮子的头顶上打了个盘旋,那群坏狮子都眼睁睁望着它狂吼。它朝下一看,心里想:“这帮狮子多野蛮哪。”它又在坏狮子们头上打了个盘旋,这一来那群坏狮子就吼得更凶了。然后它又突然来了个低飞,好看清那头坏母狮眼睛里的表情。那头坏母狮用后腿一蹲站了起来。想要把它抓住,可是爪子够不到它。它就说了声:“Adios”。”因为它是一头有文化修养的狮子,说得一口漂亮的西班牙话。“Aurevoir 。”他又用典范的法语向大家大声呼喊。
那群坏狮子都用非洲的狮子语大吼大叫。
好狮子于是打着盘旋,愈飞愈高,向威尼斯飞去。它降落在威尼斯的广场上,大家见了它都挺高兴的。它飞起来亲了亲爸爸的两颊,见那些铜马依然扬起了蹄子,见大教堂真比肥皂泡还美。钟楼还在老地方,鸽子都回巢去准备夜宿了。
“非洲怎么样?”它的爸爸问。
“野蛮得很呢,爸爸。”好狮子回答说。
“我们这儿现在有夜明灯了。”它的爸爸说。
“我看见了。”好狮子的答话完全是一副孝顺儿子的口吻。
“我的眼睛可有点受不了,”它的爸爸悄悄对它说。“你现在上哪儿去,孩子?”“上哈利的酒吧去。”好狮子说。
“代我向西普里阿尼问候,对他说我的账我稍过几天就去付清。”它的爸爸说。“是,爸爸。”好狮子说完,就轻轻飞到地上,改用四足走到哈利的酒吧。
西普里阿尼酒吧里一切都还如旧。它的老朋友都在。可是它去了非洲回来,自己倒有点不一样了。
“来杯内格罗尼吗,爵爷?”西普里阿尼先生问。
可是好狮子是老远从非洲飞来的,在非洲待过它就不一样了。“你们有印度商人三明治吗?他问西普里阿尼。
“没有,不过我可以代办。”
“你派人去办吧,可先给我来一杯马蒂尼,要绝干的。”它又补上一句:“要用戈登金酒做。”“行,”西普里阿尼说一定风办。”
狮子这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这满店高尚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又到了家乡,可也到底出外开过眼界了。它心里高兴极了。
(有删改)
[注]①即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格里芬头、翼、前足似鹰,身、尾、后足似狮。②西班牙语:再见。③法语:再见。④马蒂尼是以金酒为主料的混合酒,所谓“干”意即不含果味或甜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有一头狮子,跟许多别的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既照应标题,又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B.“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作者用繁笔着力描写坏狮子的无恶不作。
C.“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这句话意在突出母狮子对人血的喜爱。
D.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写一头好狮子跟许多坏狮子在非洲过日子,受到仇视,表现了野蛮与文明的冲突。
8.小说对好狮子的描绘生动形象,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好狮子这一形象的。
9.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头母狮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祈奚请免叔向
《左传》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 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雠①,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②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③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④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鯀殛⑤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注】①雠,同“仇”。②驲(rì),古代驿站专用马车。③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圣人有过谋略和功勋,应该信任和给予保护。④宥(yòu),宽恕,原谅。⑤鲧(gǔn),传说是禹的父亲;殛(jí),杀死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其人皆咎叔向 ( ) (2)周公右王 ( )
(3)不亦惑乎 ( ) (4)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 )
1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卒无怨色 ② 聊以卒岁 ③ 其独遗我乎 ④ 不弃其亲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2.翻译下列句子。
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
13.根据文意,概括乐王鲋和祁奚两人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释】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4.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5.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借助物和人的反应,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阅读唐代诗歌,处处听得到“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5G是集无线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通信技术。不仅5G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5G将推动通信消费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将 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或各个垂直行业。到2035年,5G将有潜力在全球多个行业中创造出12.3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和2200万个工作岗位,并对全球GDP增长产生长期、可持续的影响。( ):一方面,5G为人工智能终端提供高性能通信网络;反过来,人工智能技术融入5G技术中,才能使5G技术为海量人工智能终端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连接,从而 “万物智联”。当前以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二者之间融合发展、跨界应用,将带来层出不穷的颠覆性创新和产业新业态。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5G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
B.不仅5G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问题,还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
C.5G不仅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
D.5G不仅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问题,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渗透 实行 天翻地覆 气势汹汹
B.渗透 实现 日新月异 气势如虹
C.渗入 实现 天翻地覆 气势如虹
D.渗入 实行 日新月异 气势汹汹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5G与人工智能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B.人工智能与5G之间也将互相推动、互相赋能
C.5G与人工智能之间也将互相推动、互相赋能
D.人工智能与5G之间也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①_________,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②__________。快速阅读则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处,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外在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③_________才是真正的“看书”。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
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恩格斯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宋史·赵普列传》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A 6.①收集青少年倍速播放艺术作品的相关数据,在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不断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②不断进行科学的研究试验,探究倍速播放对青少年学习效果的影响,找到不同年龄段、不同视频内容的最佳播放倍速,取得青少年视频学习的最佳效果。
7.C 8.①正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好狮子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文明儒雅的好狮子。
②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坏狮子多个层面的刻画,写出了坏狮子的可恶与野蛮,从侧面刻画出了好狮子的美好。 9.①衬托形象。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刻画了一只愚昧、野蛮、残暴的母狮子形象,衬托小说中的好狮子,使好狮子代表的文明、有修养的形象更加突出。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串联对好狮子以及其他狮子的描写,使文章前后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③突出小说的主题,丰富文章内容。通过刻画这头母狮子,深化了作者对野蛮的批判、对文明的赞美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野蛮、愚昧、残暴的贬斥与抨击。
10. 指责,埋怨 辅佐 糊涂 上朝 11.D 12.宣子听罢非常高兴,就和祁奚同乘一车,到晋平公那里说情,从而赦免了叔向。 13.乐王鲋是听从君命、表里不一的势利小人;祁奚是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善于言辞、值得信赖的君子形象。
14.B 15.前三句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
作用:(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6.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17.D 18.B 19.C
20. 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 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
21.例文:
规则与变通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在当今社会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不脱离其规矩的本质下,变通也很重要。
变通,是应对矛盾的措施之一。近几年来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场舞大受非议,广场舞这项大妈们的运动在各大广场如火如荼,却带来一系列的噪音、交通堵塞的后果。面对一方面是跳舞的益处,一边是扰民的问题,大妈们改变招数,戴上耳机或选择适当的时间来跳舞,这无疑是一种变通。无须违背规矩后便停止其活动,而是采用一种折中的方法,将其矛盾顺利的解决。若是大妈们停止舞动,或许她们的老年生活也会失去了些许光彩,但在规矩的基础上加以变通,不也是一种双赢吗?
懂得变通,这是对于生命的挽救。医院的规定是病人须先交钱才能为其动手术,而那些得了急病又家庭贫困的人的生命不就会因为钱的原因而拖延,乃至死亡,这是过去到现在很多人因病致死的原因之一。很多医生也是因这项规定对病人束手无策。正是因为这种规定的僵化,才会致使许多人耽误病情,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如果医院能够将其规定加以变通,或许便不会有那么多人就这样死去,连生的机会都无法获得,只有少部分懂得变通的医院才使病人再一次获得生存的机会。
学会变通,你将会收获到不一样的精彩。德国一名九岁的小孩为寻找他的母亲,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求别人也要帮助十个人。他想,即使他找不到母亲,母亲也会受到他人的帮助。这个小孩为了寻找母亲,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四处招贴广告等较为普通的方法,而是将其变通,变成了一种帮助的正能量传递下去。他相信自己的母亲终究会被帮助到的。这种变通的方法,既有益于自身,又对他人产生了影响,这是许多人都无法收获到的不一样的精彩。
每种事物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学会变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因此,在强调规矩重要的时候,更要懂得变通其实也很重要。仁者双管齐下,你便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