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理解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
2、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口述计算过程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意识,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激十”。
师:比一比,看谁算的快!(出示课件)
1、口算:9+()=10 10+3= 10+4= 10+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出示后3个)
生1:都是10加几
生2:得数都是十几
师:也就是10加几就等于十几。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我们再试试!
2、9+1+3= 9+1+4= 9+1+6=
师:你们的口算能力真好,请认真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1:都是连加,
生2:都是9加1再加几。
生3:得数都是十几(得数相同,都是十几)
师:真会观察!
师: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 (出示第一题和第二题)
生1:得数没变,都是十几。(都是加法)
生2:第一题都是10加几,第二题是先算9+1=10 10加几(是跟第一题是一样的)就是十几
生3:第一题是加法计算,第二题是连加计算。
生4:第一题的10其实就是第二题的9+1的和。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加法的知识)出发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对比,勾起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激发学生对凑十法的初步感知。
二、创设情境,“凑十”。
1、呈现主题,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九小运动会就要开始了,学校为小小运动员们准备了牛奶,关于牛奶,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
师:你的眼睛真亮!根据这个信息谁能提出一个问题?
生1:9+4=13
师:你这是问题吗?
生2:求一共有多少盒?
师:你真会提问题!
师:谁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遍?
生3: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一共有多少盒牛奶?(课件出示: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一共有多少盒?)
师:你表达的很清楚,你们会列式?
生4:9+4=13 (板书:9+4=13)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动手操作,突出“凑十”。
师:这么快就算出结果,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请把你的计算过程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画圆片)、摆一摆(摆小棒)的方法表示出来吗?让大家知道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做,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算的,9+4,从第一个数,数到13。(点数)
生2:我往后数的是把9个往后数4个,
师:很好,这里有9个,再往后数4个,9(10、11、12、13)嗯,往后数4个,就是13个。
师:同样是用数数的方法,那哪种方法更快?(接着数)
师: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左边9个圆片代表箱子里9盒奶,右边4个圆片代表箱子外4盒奶。
展示:
师:怎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
生:数(10个圈起来)
师:(数到10时)停!你这10是怎么来的?
生3:9个再加1个就是10个,
师:这个是几个十啊?
生3:1个十
师:好!谢谢你的分享,谁能用小棒摆一摆,9+4=13的计算过程?
生4:4和6合起来是10,9分成6和3,10再加3就是13!
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上来摆一摆吗?(边引导边规范说法)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摆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边引导边规范说法)
展示小棒:
生5: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有9盒奶,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子外里有4盒奶。
生5:左边9根小棒,移1根过去合起来是10根(捆起来)。10加剩下的3根就是13,
师:为什么从4里面移1根过去?
生5:凑成10
师:这个1是哪来的?
生5:把4分成1和3
师:对于小老师的回答,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师:分成2和2行不行?
生5:因为9和1合起来就是(凑成)10,10加几就是十几。
师:10是13里面的哪个数?
生5:1
师:这明明是10根?(指着13)怎么这就成了1啊?
生5:因为10个一就是1个十,
师:没捆之前,这里是几根?(10根)那捆起来呢?(10根)这里10根是表示?(1个十)
师: 原来9和1凑成10!这10个一表示的是1个十,也就是得数13十位上的1!真是个不错的小老师!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合起来是10,10加3等于13?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9和1的,因为9只需要1个就是10了,(这种方法又快又准)一眼就看得出,比较容易,而4需要6个,比较多,还要数。
师:通过小棒我们摆出了9+4=13的计算过程,老师这里有个计数器,谁能用计数器解释9+4=13的计算过程?(生上台)
生:个位拨9个,表示9个一,再拨4个。先拨1个变成10,10个一就是一个十,在十位上拨1个,也就是个位要拨回10个,在十位拨1个。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就是13。
师:这位小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用计数器计算9+4=13的计算过程!真厉害!掌声欢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在思考中探索,得出了9加几的多种算法,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突出了凑十法。不仅发展他们的思维,还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对比优化,理清“凑十”。
师:刚刚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计算9+4?
生: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拨一拨
师:好,我们一起看看!(课件出示)
师:这边9个圆片代表(9盒奶),4个圆片代表(4盒奶)。这边9个小棒代表(9盒奶),4个小棒代表(4盒奶)。这边9个珠子代表(9盒奶),4个珠子代表(4盒奶)。
1、把左边9个圆片和右边1个圆片(圈起来)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3就是13。
2、左边9根小棒,移1根过去凑成10(捆起来)。10加剩下的3根就是13,
3、先拨9个,再拨1个凑成10,退十进一。最后在个位拨3个珠子合起来就是13。
师:大家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又有相同点?请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最后派人汇报!
生1:方法不同!
师:相同点呢?
生1:都是先凑成10,
师:怎样凑的?
生2:都是从4里面拿1个和9凑成10。10加3就是13。
师:9+4=13也就是先从4里面拿(1个)出来,4就分成了(1和3),然后9和(1)凑成(10),10加(3)等于(13)
(课件出示9+4=13计算过程)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9+4怎么计算?
生:先从4里面拿1个出来,4就分成了1和3, 9和1凑成10,10再加3等于13。(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在计算9加几时,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先把9和1凑成10,再算10加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
三、巩固拓展,用“十”。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9加几了吗?试一试。
1、课件出示: (做完之后和例题一起出示)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题,你发现又有什么相同点?
生1:都是9加几
师:对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那计算9加几都是怎样计算的?
生2:都是先分出1,和9凑成10,10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师:也就是在计算9加几时,都是拆小数,和9凑成10,10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课件出示:9+1+3=13 9+1+4=14 9+1+6=16
师:这三道题和开始复习的三道题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都是9加几
生2:都是先凑成10,10加几就是十几。
生3:9+1+3其实就是9+4,9+1+4其实就是9+5,9+1+6其实就是9+7
师:你不但会观察更会思考,9加几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连加,那他们计算过程的共同点就是什么?
生4:都是先凑成10,10加几就是十几。
师:真是个善于总结的孩子!9加几就是通过凑成十变成10加几再计算的!这种方法叫“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2、拔萝卜!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7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都是9加几,没变
生2:第一个加数没变,第二个加数变了
师:怎么变的?
生:每增加1和的个位就减少1。因为这个1都跟9凑成10了。
师: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课件出示)9+5=14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练习。并有目的地进行对比,让学生不断看到新知联想到旧知,新旧结合。从而不但完成新知的学习更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四、课堂总结,顾“凑十”。
师:从你们的表现中老师知道你们不仅是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孩子。接下来,你能把你学到的说给大家听听吗?
师:你们真是个善于总结的孩子!下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能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老师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五、板书设计
凑十法
【设计思路】:这样的板书体现了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简洁、明了,并且概括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方便学生回忆、梳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