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导 读
新课导入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作家简介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朗 读
鼠麴草 孑然一身 靛蓝 赭色
悚然 嗥叫 麂子 诡计
读音检测
qū
jié
diàn
zhě
sǒng
háo
jǐ
guǐ
清冽 泉香酒洌
采撷 仓颉
茸毛 修葺
辨析字形
liè
liè
róng
xié
jié
qì
词语解释
孑然一身
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赭 色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
萧 疏
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 叫
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
风雨如晦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俯拾皆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词义辨析
消逝 消失 消释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 消逝:随时间过去而不复存在(声 音、云雾等)。 消释:疑虑、嫌隙、痛苦、恐惧等消 失解除。
泄露 泄漏
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也作泄漏。
泄漏:液体、气体等漏出。同泄露。
泄漏的含义较泄露广,并涵盖了泄露所能表达出的意义。凡可以用“泄露”的地方,均可以“泄漏”代替。
俯拾皆是 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俯拾皆是”,弯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多,很容易得到。
整体感知
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整体感知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整体感知
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鹿子。
主要句子: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整体感知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整体感知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文章结构
研 读
研读课文
文章主体部分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我们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那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示范分析第五节
这一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探究一节,按照示例写每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小组展示要求:小组集体朗读该节,然后1人展示鉴赏性文字。
第六节
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的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第七节
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地灿烂之美。
第八节
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的渺小。
第九节
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第十节
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现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情感。
研读课文
自然风物 特点 内涵
研读课文
自然风物 特 点 内 涵
小溪 清冽、养人 人类声息相通
鼠麴草 谦虚、纯洁、坚强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点缀、滋养 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 速长、最高 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 威胁、吓人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 难逃人的诡计 死亡的可怕
赏 读
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督导一切。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如鼠麹草一般谦虚、纯洁、美好而坚强,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默默担负着一个大宇宙的全部秘密。
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者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赏析下面的句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
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拓 读
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按照示例,选择课文内容(或者其他内容)仿写句子
示例:诗是王维空山的新雨洗去俗世的尘埃与喧哗后留下的那份禅意,诗是杜甫浣花溪边的那阵秋风卷走层层茅草后袒露的那份情怀, 。
诗是李白桃花潭边的离别/在历经繁华后/咂摸出的那份情义
诗是苏轼赤壁下的巨浪/在淘尽千古风流后/沉淀的那份感喟
诗是陶潜东篱下的秋菊/在繁花尽凋后/绽放的那份悠然
诗是冯至山脚下的泉水/在不分昼夜流淌后/感悟到的的那份亲切
课堂总结
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布置作业
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