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后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后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20: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g) 赭色(hè) 隐隐约约(yǐn)
B.采撷(xié) 开辟(pì) 孑然一身(jié)
C.麂子(jǐ) 孕育(yùn) 风雨如晦(méi)
D.靛蓝(dìng) 茸毛(rónɡ) 人迹罕至(h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
②即使没有老伴在身边陪伴,孑然一身也可以幸福,没有生活琐事的负累,随心所欲地享受自由。
③中考后,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初中同学,来到高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感到眼界开阔,前途更光明。
④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其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⑤努力学习,就能增加才干。有了知识功底,还要多思,才能形成思想。多练,能提高写作水平。出口成章,文不加点,靠的是多学,多思,多练。
⑥班主任虽然日理万机,但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思想疙瘩。我再不努力学习,对得起班主任吗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下弦月冉冉升起, ,已经是夜静时分。万里长空,一碧无云,皎皎明月光, ,又 。月光洒遍粼粼的江上, , 。极目远处,月下有一二轻舟,静悄悄不闻橹声,只见小小的一叶黑色剪影,轻移缓进,桨楫一动, 。我在窗台上静静地坐着,如醉如痴,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①泛起万点荧光 ②远村更鼓初传 ③像把偌大的人寰装进了水晶瓶里 ④便激起一朵耀眼的银花 ⑤闪闪烁烁 ⑥给整个天地镀了银
A.⑥①③②⑤④ B.②⑥③⑤①④
C.②③⑥①⑤④ D.⑥③①②④⑤
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妥帖的一句是( )
A.我不是都市激昂的乐章,也不是小山乡愁间的短笛;而是茫茫沙漠中的一串驼铃——勇敢的跋涉者的旅伴。
B.我不是钱塘江澎湃的雄潮,也不是桃花源安逸的小溪;而是路边草丛中的萤火虫——给行人带来光和热。
C.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卧房斗室的盆栽;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装扮美丽的大自然添上一笔。
D.我不是超凡脱俗的白莲,也不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是万绿丛中最普通的一株小花——也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自豪。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 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 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6.请对文中画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7.如何理解画波浪线的句子“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8.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9.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6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我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不可,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只非得用“光阴似箭”不可,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动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显了关校长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4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中,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侧面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7段大量引用名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意味悠长。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
4.请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碴,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①_______________ 。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地映照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②_______________ 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木棉烈焰般地映照了整座城市。
B.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地映红了整座城市。
C.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D.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烈焰般的木棉映照了整座城市。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4分)
7.请在文中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8.下面是复兴中学校庆的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4分)
金秋十月,学校将迎来百岁生日。为弘扬“复兴”精神,凝聚校园文化,我们热诚地邀请广大教职工、海内外校友,抽空拿起手中的笔,讲讲您与学校的故事,抒发您对学校的情感。凡参加此次征文的投稿者均惠赠一份校庆纪念品。敬盼您的来稿。
9.整合下面的信息,为“夜间经济”下定义,不超过70字。(5分)
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夜间经济应运而生。夜间经济是指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夜间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的消费,其核心是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以拉动消费。夜间经济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间经济的繁荣是城市繁华的表现,也充分反映城市的时尚度,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课后篇一起巩固答案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g) 赭色(hè) 隐隐约约(yǐn)
B.采撷(xié) 开辟(pì) 孑然一身(jié)
C.麂子(jǐ) 孕育(yùn) 风雨如晦(méi)
D.靛蓝(dìng) 茸毛(rónɡ) 人迹罕至(hǎn)
答案B
解析A项,“赭”应读“zhě”;C项,“晦”应读“huì”;D项,“靛”应读“d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
②即使没有老伴在身边陪伴,孑然一身也可以幸福,没有生活琐事的负累,随心所欲地享受自由。
③中考后,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初中同学,来到高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感到眼界开阔,前途更光明。
④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其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⑤努力学习,就能增加才干。有了知识功底,还要多思,才能形成思想。多练,能提高写作水平。出口成章,文不加点,靠的是多学,多思,多练。
⑥班主任虽然日理万机,但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思想疙瘩。我再不努力学习,对得起班主任吗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①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②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人。③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对象用错。④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所指对象只能是物,此处形容“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多,用错了对象。⑤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⑥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此句大词小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答案D
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将“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改为“找到一条窄窄的石路”。B项,缺少主语,去掉“因为”或“使”。C项,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下弦月冉冉升起, ,已经是夜静时分。万里长空,一碧无云,皎皎明月光, ,又 。月光洒遍粼粼的江上, , 。极目远处,月下有一二轻舟,静悄悄不闻橹声,只见小小的一叶黑色剪影,轻移缓进,桨楫一动, 。我在窗台上静静地坐着,如醉如痴,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①泛起万点荧光 ②远村更鼓初传 ③像把偌大的人寰装进了水晶瓶里 ④便激起一朵耀眼的银花 ⑤闪闪烁烁 ⑥给整个天地镀了银
A.⑥①③②⑤④ B.②⑥③⑤①④
C.②③⑥①⑤④ D.⑥③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首先确定首句,其他五句都是写景,只有②句和时间有关联,所以②句应是首句。其次找小组合,像⑥③、⑤①,无论把它们放在何处,组合是不能拆开的;⑤①说的是江水,所以它们在⑥③后面。最后看末尾句,④是紧承“桨楫一动”的,因此放在最后。
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妥帖的一句是( )
A.我不是都市激昂的乐章,也不是小山乡愁间的短笛;而是茫茫沙漠中的一串驼铃——勇敢的跋涉者的旅伴。
B.我不是钱塘江澎湃的雄潮,也不是桃花源安逸的小溪;而是路边草丛中的萤火虫——给行人带来光和热。
C.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卧房斗室的盆栽;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装扮美丽的大自然添上一笔。
D.我不是超凡脱俗的白莲,也不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是万绿丛中最普通的一株小花——也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自豪。
答案B
解析“萤火虫”与“雄潮”“小溪”不同类,也不相关,“带来光和热”也不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 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 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6.请对文中画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斑斓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
7.如何理解画波浪线的句子“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参考答案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使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一切。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8.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参考答案“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9.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6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我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不可,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只非得用“光阴似箭”不可,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动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显了关校长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答案C
解析“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文中说“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只是体现他作为诗人和教师的价值和牺牲。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4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中,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侧面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7段大量引用名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意味悠长。
答案D
解析“议论、抒情”错。“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没有抒情,而是以议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传统教育精神的博大深厚,代代相承;②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解析本题中的画线句写的是作者在曲阜明清走廊看到孔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写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断传承。作者能领悟到这个道理,是因为他是关校长的学生,也就暗示出作者受到关校长的教诲,也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在表达情感上,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4.请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③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很少真正了解他;④从对教师和教育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⑤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认识的遗憾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碴,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①_______________ 。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地映照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②_______________ 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木棉烈焰般地映照了整座城市。
B.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地映红了整座城市。
C.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D.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烈焰般的木棉映照了整座城市。
答案C
解析“分外”更符合“木棉盛情绽放”的情景,“映照”不合语境,故排除A、D两项;“感觉”的主语应该是人,而B项前后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木棉,主语应一致,排除B项;“烈焰般的”作定语,应修饰“木棉”。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4分)
参考答案①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②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的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③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7.请在文中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参考答案①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 ②还是草木一秋
解析①处,根据上文“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碴,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分析可知,木棉花的美和很多花的柔美娇艳不同,“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可见它的美与“柔美娇艳”是截然不同的,故此处可填写“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②处,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的语境表达的是无论生命长短,都是有尊严的,故此处可填写“还是草木一秋”。
8.下面是复兴中学校庆的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4分)
金秋十月,学校将迎来百岁生日。为弘扬“复兴”精神,凝聚校园文化,我们热诚地邀请广大教职工、海内外校友,抽空拿起手中的笔,讲讲您与学校的故事,抒发您对学校的情感。凡参加此次征文的投稿者均惠赠一份校庆纪念品。敬盼您的来稿。
参考答案(1)“生日”改为“华诞”;(2)“抽空”改为“百忙中”;(3)“讲讲”改为“讲述”;(4)“惠赠”改为“赠送”或“敬赠”。
解析仔细阅读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可发现:“生日”一词一般用于指人出生之日,此处用于修饰学校建校一百周年不当,且口语意味较浓,可改为“华诞”;“抽空”“讲讲”是口头语,校庆征文启事应用庄重的书面语,故可分别改为“百忙中”和“讲述”;“惠赠”是称人赠予的敬辞,用于此处不恰当,此处是说自己方将赠予参加此次征文的投稿者纪念品,可改为“赠送”。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9.整合下面的信息,为“夜间经济”下定义,不超过70字。(5分)
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夜间经济应运而生。夜间经济是指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夜间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的消费,其核心是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以拉动消费。夜间经济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间经济的繁荣是城市繁华的表现,也充分反映城市的时尚度,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
参考答案夜间经济是指从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以市民、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济业态。
解析根据下定义的格式以及文段中“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夜间经济应运而生”,本题答案模式为“夜间经济是……的新型经济业态”。找到句子主干后,把修饰限定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放入主干内。由“夜间经济是指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夜间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的消费”得出夜间经济的时间段是“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由“夜间经济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得出夜间经济消费主体是“市民和游客”;由“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得出夜间经济主要消费形式是“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根据以上分析给“夜间经济”下定义即可。此类下定义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70字”。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