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月光曲
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自学指导
交代了主人公贝多芬生活的
年代、国家、职业、成就。
赋予故事传奇色彩,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引出下文。
自学指导
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圈画相关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2
不熟练
他会好奇些什么呢?
这么晚了是谁在弹我的曲子呢?
这样的夜晚,破旧的茅屋中,怎么有人弹我的曲子?
自学指导
这是吸引贝多芬关注盲姑娘的主要原因。
关注人物对话
3
对音乐的热爱、渴望听贝多芬弹奏乐曲
无法达成妹妹的愿望而不安
盲姑娘既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
哥哥
盲姑娘
手足情深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
外貌描写,为下文写贝多芬因同情姑娘而弹奏曲子做铺垫。
5
贝多芬同情穷苦人,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们的手足之情所打动,于是主动为他们演奏音乐。
关注人物对话
皮鞋匠
贝多芬
自学指导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赞叹弹奏技巧高超
赞叹感情
表现得充分
表现了盲姑娘热爱音乐的程度,侧面表现了贝多芬音乐的魅力和贝多芬技艺的精湛。
第一个“您”表示猜想,第二个“您” 表示肯定
6
7
自学指导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再弹一首呢?
7
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音乐的欣赏和赞叹所打动。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知音,不由得产生了创作激情,想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
贝多芬创作乐曲前茅屋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读第8自然段,并作简单批注。
自学指导
8
指清亮的月光下,茅屋里的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安静。
指月光的柔美
环境描写,这清幽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诗情画意,盖过了茅屋里的贫穷和凄凉,深深打动了贝多芬。
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贫穷而又热爱音乐的人们,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
在这样简陋的茅屋里,遇到了这位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如果你是贝多芬会怎样想呢?
朗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自学指导
音乐悠长、舒缓
音乐骤然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转折。
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图画
节奏 悠长 舒缓 气势增强 出现转折 高昂激越
节奏越来越快
音乐
乐曲美妙的意境使兄妹俩都陶醉了
画横线的部分是对人物的写实描写;
画波浪线部分是兄妹两的联想。
侧面烘托出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断断续续的琴声
悠扬舒缓
月光曲
听
弹
兄妹对话
气势增强
同情穷苦人
再弹/创作
纯熟
感情深
高昂激越
结构梳理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 和 ,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 。
月光曲
同情
热爱
卓越的才华
主题概括
余音绕梁 异曲同工 行云流水 高山流水
一唱三叹 余音袅袅 靡靡之音 弦外之音
阳春白雪 高歌猛进 歌舞升平 四面楚歌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