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4 08: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17课 基层治理之术: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加强人口管理
便于征发赋役
保障社会治安
维持统治秩序
目的
◎明朝南京玄武湖黄册示意图
一、严查与削弱: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萌芽阶段:商朝
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
材料1:“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殷墟甲骨卜辞
材料2: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材料3: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满足战争的需要
经常性、制度性
(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二)奠基阶段
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2: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
2.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等级性和不平等性)
(二)奠基阶段
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中外历史刚要(上)P15页
(1)征发赋役的依据。
(2)实现了国家对人民,土地的直接控制,是调动巨大民力,一统天下的一种力量。户籍作为赋役征发的依据被历代王朝延续下来。
【思考】指出秦朝编制户籍簿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户籍管理方式对以后王朝的影响?
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1.《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血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缩小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B
2.秦时的户籍分为一般民户户籍和特殊户籍。特殊户籍中,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贵人的“市籍”以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由此可见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是(  )A.职业性 B.严密性 C.世袭性 D.等级性
D
3.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 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4.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C
D
(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二)奠基阶段
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2: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
3.汉朝:
(1)管理: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4.东汉末年:
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户籍散乱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编户齐民
5.东晋:
材料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根据材料(【历史纵横】P100)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黄籍、白籍和土断
变化: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
5.西汉时期有田耕作的自耕农是全国编户齐民的基本部分,当时的编户齐民有“大家”、“中家”、“小家”之别。此材料可用于佐证西汉A.小农经济发达 B.牛耕技术普及
C.贫富差距扩大 D.均田制日益巩固
6.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C.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
A
D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唐朝:
材料反映隋朝存在什么现象?隋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措施:“大索貌阅”
隋文帝
现象:户口不实,人们为逃避赋役 谎报年龄
(三)发展完善阶段
1.隋朝:
“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年龄相貌;
“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核对,防止隐瞒或虚报年龄。
“大索貌阅”既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2.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材料1: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材料2: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7.隋文帝开皇三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文帝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里正、保长要处以流刑。通过此次核查。共检出隐漏人口164万,隋朝此举( )A.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B.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得益于大运河的开通 D.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魏晋以后,家族聚居已成传统,北魏“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东魏赵邯李元忠,拥有家室几千家,到隋初,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荫附者都不承担赋役。针对这种情况,隋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科举制 B.修造“黄册”
C.制定“输籍法” D.实行“土断”
B
C
9.唐代户口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发展到顶峰,达961万户。同年冬爆发了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的这场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年)只剩193 万户。人民除直接死于兵祸及逃亡或为豪强隐占外,还由于吐蕃乘虚而入,陇右河西数十州之地尽为所占,安西四镇尽失;南诏西连吐蕃抗唐,剑南诸州也不复为唐所有。材料说明的问题是 ( )
A.唐朝末年户口急剧减少 B.安史之乱导致少数民族入侵
C.少数民族入侵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D.战乱是影响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10.唐朝中期推行的“两税法”改革,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引起这一变革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三省六部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在籍户口的减少使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C.政府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安史之乱引发了北方政局的长期动荡
D
B
3.宋朝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原因: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的政策易导致赋税不均,故按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
4.元朝:
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民族 户别
蒙古人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色目人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汉人、南人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等等
——黄清连:《元代户计制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78年版,
材料:(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11.史载,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佃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这些现象( )A.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衰退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泛滥 D.助推了赋役制度的调整
A
1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B
【解析】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
13.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D
14.南宋开始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发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劳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这反映出(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政府重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
C.户籍政策的变动具有开放性 D.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B
明朝:户籍册称“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 田土、房屋。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___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黄册
摊丁入亩
材料一: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盖经册是户册,即太祖黄册,以户为主而田从之。户有定额,而田每年有去来。纬册乃田册也,以田为主而户从之,田有定额而业主每岁有更革。田有定额,则粮有定数,每年只将经册内各户平米总数合着纬册内田粮总数,照会计轻重派粮,则永无飞走隐匿之弊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5.明朝: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黄册。(3)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材料: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鱼鳞图册:田赋征发
黄册:徭役征发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作用:国家能够有效管理户口和土地,保证明朝政府赋役的征收。
(1)概况: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6.清朝:
【思考】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
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意义: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5.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黄册的编造遵循“以户为主”的原则,如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该户)旧管(田地)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这反映了明代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户籍管理比较严谨C.租佃关系较为普遍 D.农民负担相对较轻
16.明朝初年,一些地主富民往往将自己的田以假借的名义寄托在亲邻、佃仆名下,或者把自家土地假称献纳给僧寺、道观的现象盛行一时。于是朱元璋下令丈量国家田亩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和田主姓名,绘制图册,称“鱼鳞图册”。并制定户口总册,登记本户籍贯、丁口(包括丁口数量和年龄)、事产(包括田宅和其他财产),称为“黄册”。据此可知,对“鱼鳞图册”和“黄册”理解正确的是A.容易引起民间土地纠纷 B.不利于打击地主豪强的势力C.不利于打击逃避赋税的行为 D.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派
B
D
以保证赋役的征发和巩固统治,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关
18.从战国时期的“为户籍相伍”到汉朝的“编户齐民”、隋朝的“大索貌阅”再到明朝的“黄册”,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旨在A.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D.强化对基层的控制
1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
D
B
朝代 户籍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秦献公“为户籍相伍”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加强管理。
编户齐民,征派赋役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东晋:“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三年一造,管理严格
户分主客,主户纳赋
诸色户计(民户、军户、匠户、站户等)、(职业定户,世代相袭)
职业定籍(民籍、军籍、匠籍)、黄册 (承袭元制,里甲为基)
管理松弛,永停编审(户籍不再具有财政意义、对人身控制放松)
②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特点
①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
④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③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
【史论形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
总趋势: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 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松弛 。
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演变特点和原因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特点:
功能:
统计人口,征发民力,征收赋税、徭役; 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原因:
【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 —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积极
经济:①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和赋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遏制地方势力。
消极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②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二、管理与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官民共治”)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
——习近平
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P100学习聚焦
材料: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啬夫承担乡一级的一切政务,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百户为里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五里为乡
百户为里
十里为乡
专门机构
十户为甲
一百一十户为里
思考1: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承担了何种任务?
【学习聚焦】古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1.基层组织形态:从秦汉到明清,___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县下设_______。乡设三老,掌____;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_______。 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_____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里长

乡和里
教化
维护治安
里甲
材料: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啬夫承担乡一级的一切政务,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朝代 基层组织(行政区划、户籍管理) 社会治理(维护社会治安)
秦汉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北宋


乡里、村坊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保甲制(王安石变法)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正)
十家牌法(王守仁:十家为一牌,轮流察看各家状况,举报可疑之人)
里甲制→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乡里制保甲制合一
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区别与联系 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为主 维护社会治安为主
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
思考2: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演变,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清朝实行保甲法的原因、作用及新的特点?
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原因:
作用:
①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以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
②通过保、甲两级建制实现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
维护稳定、征发赋役、乡里制保甲制合一
新特点: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思考3:研读【史料阅读P100】,分析清朝的保甲制有什么新的特点?
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来越弱。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思考4】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整体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政治: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经济: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趋势:
原因:
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的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特点:①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带有自治色彩;②宗族及乡绅主导;③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④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意义:①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②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④对后世基层组织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皇权不下县”——乡村自治
◆管理机构演变特征:下稳上动。
◆组成: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乡绅、族长和乡里保甲头目,并非政府的正式官员。
◆职权: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和司法的。
◆运行:自成一体、自我运转、独立行使各种职责,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最本质特征: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高度整合的特殊性。
◆管理机构演变特征:下稳上动。
◆组成: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乡绅、族长和乡里保甲头目,并非政府的正式官员。
◆职权: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和司法的。
◆运行:自成一体、自我运转、独立行使各种职责,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最本质特征: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高度整合的特殊性。
1.中国古代基层政权组织从春秋时“兵农合一”,到秦汉乡里有掌教化的三老、巡揖盗的游徼、主赋税的啬夫、司治安的亭官,再到宋元明清的里社保甲。这些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独立而全面地掌管着地方的一切事务。据此推知中国古代( )A.基层组织具有严密性 B.基层治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C.宗法制度已根深蒂固 D.地方治理践行礼法并施理念
B
2.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C.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B
3.魏晋时期,首次出现了有别于原来“里”的“村”,村成为乡里组织重要的单位。乡里组织的官员数量依照户口编定。“按千户为准,千户以上置史、佐、正三人,依户口数另设里吏一人”,乡官主要由官府派出,辅以民间推选,并享有俸禄品秩。这些乡官的设置在当时(  )
A.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系统化 B.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D.取代了政府控制基层社会
4.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
C
C
5.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6.明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甲,十甲为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摊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B
D
三、救灾与赈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原因与作用
(1)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1.产生原因
材料1:隋唐在318年中,较大的自然灾害有515次。其中旱灾134次,水灾120次,风灾65次,地震55次,雹灾37次,蝗灾35次,霜雪灾27次,疫灾17次。平均每年受灾1.6次。——《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唐朝水旱灾害频发
蝗灾
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2)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
(4)文化:儒家的民本观念、仁政思想的影响。
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作用: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常平仓在古楼西,旧名丰豫仓,廒十一座,共五十五间,道光中重修,额设仓谷三万五千石,归并蔚县谷一万石。”——《蔚州志》
陕西大荔的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
慈禧朱批"天下第一仓"
河北蔚县常平仓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来是明朝的蔚州卫仓(军粮仓),清初改用常平仓,有仓廒共11座,占地约30亩,最高储粮达到35000石。
悲田坊又称“悲田养病坊”。在唐代,武后长安年间(701~704)即已设置。其后,在玄宗·开元五年(717),由于宋璟等人奏请朝廷设置收容孤老贫病人的安养设施,唐朝政府即自僧侣中选任悲田养病使,在长安等地设立悲田养病坊。
唐代悲田坊遗迹
清光绪八年(1882年),太子河、浑河泛滥,沈阳贫民流离失所,奉天总兵总兵左宝贵设立惜字局、义学馆、栖流所、施粥厂以及育婴堂等五个部门,成为了奉天同善堂的雏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左宝贵在甲午战争中阵亡。次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将左宝贵生前创建的各种慈善机构酌量变通、统归一处,合称"奉天同善堂",取义"万善同归"。
奉天同善堂
(一)社会救济
◎近代东北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鸠杖实物图
P103“学思之窗”《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1、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大明律》所体现的法制思想是什么?(1分)
2、明政府是如何掌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情况 (2分)
3、文中的基层“官司”称之什么 他们会将“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收之何处 (3分)
4、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 (4分)
5、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4分)
儒家思想 / 礼法结合的思想
明朝编订户籍“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甲首、里长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②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只能暂时落实,不能长期落实。
原因: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不足以实行长期普遍救助;
②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全力救助。
养济院
材料一: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
—明林希元《荒政从言》
材料二: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大明律》
材料三: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史料实证】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特点
①分类定级与扶持;②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③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④涵盖面较广、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⑤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影响:
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③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
④增强宗族、地方乡绅影响力
1.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2.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 10 枚、匙箸各 10 口,可以提供 10 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B
C
【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