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雪梅 第二课时 课件 (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雪梅 第二课时 课件 (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12:3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9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正确朗读
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
3.借助资料,体会诗情
2.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1.活用注释,理解诗意
梳理品读诗歌的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题: 是书写
题目意思:书写 在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题写在哪里的石壁上?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
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
诗之一。
知作者及背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抓字眼,明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我知道了根据观察地点的不同,看到庐山的面貌也各不相同。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又变成了一座陡峭的山峰。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抓字眼,明诗意
读了一、二句,你知道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各个角度去观赏
变幻莫测
千姿百态
连绵起伏
巍峨高耸
烟雾缭绕
雄伟无比
宛如仙境
直插云霄
抓字眼,明诗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的哲理
诵诗歌,悟诗理
《题西林壁》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呢?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二句我发现了作者是通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的。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四句,我知道了作者把观察后的想法和感受写了下来。
3.我还知道了作者能得出这样的道理,是因为经历了不同角度的细致观察。
而《暮江吟》中的白居易是持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的。
写作特点
初识诗文
卢钺笔下同样描写景物诗歌《雪梅》,又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 梅
[宋] 卢钺
卢钺,字威仲,号“梅坡”。他是南宋末年人,生于南
宋末年。
南宋人太喜欢梅花了,卢梅坡也不例外,号“梅坡”,就是长满了梅花的山坡。
知作者及背景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 梅
[宋] 卢钺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抓字眼,明诗意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 梅
[宋] 卢钺
从第一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你想到了什么呢?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我想到了梅花和雪花在春天里都认为自己最漂亮,谁都不肯服输,正在热激烈地争论着。
我想起了各种颜色的梅花,正在春天里尽情地开放。好像在对雪儿说:“雪儿,雪儿,你瞧,我多美啊!”雪花立即就不高兴了傲娇地说:“嗯,我才是最美的呢 ”“去,你又不是真的花,太阳一出来,你就不见了,而我还在尽情地玩着呢!”于是它们就吵了起来,谁也不肯服输。
抓字眼,明诗意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 梅
[宋] 卢钺
此时读了后两句,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后两句中,诗人观察到了雪花的颜色十分雪白,而梅花的气味却香。表面上用了“逊”和“输”两字来评价它们的不足,实际上却是暗含着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诵诗歌,悟诗理
雪 梅
[宋] 卢钺
雪胜在白,却也输在香气上;而梅花虽香却没有雪花的白。诗人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并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梅的特点。
是啊,诗人运用了连续对比的观察,把雪的白和梅的
香美妙结合在了一起,既体现出雪的白又体现了梅的香,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都是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
得出的结论。你有什么学习收获呢?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 梅
[宋] 卢钺
我知道了作者从不同角度去细致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还知道了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
都是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而同学们都运用到了我们前面讲的方法: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展开想象,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1.背涌《颗西林壁》和《雪梅》并默写《题西林壁》。
2.继续整理好自己的读书笔记,积累你所喜欢的写景诗
歌,并读一读,背一背。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