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00: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寿稼轩
杨炎正
寿酒如渑,拼一醉、劝君休惜。君不记、济河津畔,当年今夕。万丈文章光焰里,一星飞堕从南极。便御风、乘兴入京华,班卿棘①。
君不是,长庚白。又不是,严陵客②。只应是,明主梦中良弼。好把袖间经济手,如今去补天西北③。等瑶池、侍宴夜归时,骑箕翼④。
注:①卿棘:古代九卿的统称。②严陵客:即严光,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避。③补天西北:修补已经折断了的西北的天柱。此处指驱还金人,收得失地。此句化用辛弃疾的《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④箕翼:箕契,星宿名。此处喻指功成名就,官位高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笔“寿酒如渑”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奉劝辛弃疾不要吝惜寿酒,尽情畅饮。
B.上片虚写当年发生在“济河津畔”的事情,而辛弃疾竟印象不清晰,作者略显遗憾。
C.作者否定了稼轩是李白和严光那样的人,连用两个用典,为了引出后面的“只应是”。
D.下片“侍宴夜归”照应上片“乘兴入京华”,希望辛弃疾得到朝廷重用,功成名就。
2.后人评价这首词“祝寿之语,翻出新意”。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对评语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4.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
B.颔联中“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C.颈联中“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
D.尾联“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
6.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狐 鼠
洪咨夔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①。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②,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③诗。
【注】①九逵,指都城的大道。②鹜,鸭子;瓠,胡芦。③“素丝”指士大夫正直、节俭、清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狐鼠”本意是指城墙上之狐,土地庙之鼠,诗开篇从狐鼠落笔,又以此二字为题,点明诗的主旨在于讽刺满朝的贪官污吏。
B.首联描绘了一幅虎狼当道的图景。作者以“狐鼠”对“虎蛇”,不仅对仗工整,且用意深长,引出下文,传达出心中的忧愤。
C.颔联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官吏尽情搜刮的狰狞面目。“天有眼”“地无皮”都是前人陈语,诗人顺手拈来,属对工整,如同己出。
D.尾联“谁敢问”三字道出了人民愤怒的心声,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
8.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也许宋代一切讥刺朝政的诗里,要算这一首骂得最淋漓痛快、概括周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讥刺的。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①监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②,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③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④蒟酱⑤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释:①富顺: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②五尺道:秦代修筑从四川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还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③文翁:汉景帝末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④馐:此处作动词用,“荐”的意思。⑤蒟酱:鸡棕酱,鸡棕是一种香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回顾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在广大西南地区开辟道路、设置官吏、安抚南夷的历史,笔墨简练而涵盖广远。
B.颔联两句所涉及的文翁成都设学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典故,反映了我国古代关注边疆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情况。
C.颈联两句写富顺饮食单调,文化浅俗,反映了此地物质、文化生活的落后,同时隐含了对友人赴任后生活的担忧。
D.本诗偏于议论,不铺陈文采,也不刻意求工,在质朴的语句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感诚挚,含义深远。
10.自古以来,送别诗作常囿于个人情感圈子之内,多表达悲戚缠绵的惜别之情,而司马光的这首送别诗却不流于此俗。请结合全诗,谈谈对此的认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下第贻友人
许浑
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
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马氏识君眉最白①,阮公留我眼长青②。
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
注:①马良:三国襄阳宜城人,字季常,曾任蜀汉侍中等职。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良眉中有白毛,乡里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②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京赴考,不第后深感周边物事格外清寒,暗示自己内心凄苦。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月中桂”比喻人心之高洁,以“波上萍”比喻羁旅之漂泊。
C.尾联一写与友人共同失意于科场,二写自己借酒消解愁情,“花前”二字反衬鲜明。
D.全诗圆熟工整,属对精切,二三两联特别体现这一特点,显示出诗人诗艺之高妙。
12.刘克庄《后村诗话》称许浑“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本诗颈联与这一评价是否相符?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①
刘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②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注】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沉弱。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情景的自嘲。
B.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虚写,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
C.词人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
D.词的最后两句将自己心中的积郁借万叠之上的云山来抒发,凄咽中翻出激昂异响。
14.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
岑参
忽闻骢①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②客,须怜白发催。
[注]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②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喜之情。
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期盼。
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愈转愈深。
16.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8.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①旧题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②价,豫章③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注】①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②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③豫章:大木,樟类乔木。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
B.“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
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蕴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
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
20.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了“眼”和“酒”,试分析两句不同的表达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用夸张手法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很好,可与诗人款谈。
B.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全诗语言平易,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22.“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 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 、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 。看取弓刀,陌上年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 ,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唐李德裕贬滁州,建怀满楼,取怀满洛之意,后终回故乡满山。④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楚尾吴头。⑤《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中的行人众多、高楼奇异雄伟等景象,有百姓安居乐业、诗人政绩卓著之意。
B.上片后三句写诗人远眺之景,神州东南和西北都现出祥瑞之气,表明国家暂时的安定。
C.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D.下片借华胥梦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滁州百姓延续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4.有评论家认为这首词有起伏跌宕的神韵,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元录事开元①所居
刘长卿
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②行。
鸟散秋鹰③下,人闲春草生。
冒风归野寺,收印出山城。
今日新安郡④,因君水更清。
【注】①元录事:作者朋友,时任睦州录事。录事是官职名,掌管纠察之事,职责与御史相似。开元:开元寺。这里指的是睦州开元寺。②纪纲:法度。③古时以鹰隼喻御史。④新安郡:睦州的古称。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录事幽居于睦州开元寺,第二句的“高卧”表现了他的悠闲自得之态。
B.第三句是比喻,把元录事纠察官员的气势与恶吏们的散逃写得十分生动。
C.颈联写元录事工作结束回开元寺,至于工作情况则作为留白供读者想象。
D.诗人提到睦州,特意用了其古称“新安郡”,旨在突出睦州的历史悠久。
26.怎样理解诗中的“水更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28.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夜宿浙江
孙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注吟。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瞑深。
【注】越人,指疏远的人。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季节和时间,既照应题目“夜宿”,也渲染出萧瑟的氛围。
B.颔联“潮未还”与“月初落”,对仗工整,暗示诗人旅途中夜不能寐。
C.颈联写诗人听闻“江上越人吟”,顿时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D.尾联以“何时”发问,诗人虽感遥遥无期,但仍对回到朝廷充满信心。
30.《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宋]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以写景叙事为主,下阕以抒情为主。上阕为下阕张本,下阕在上阕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B.“清泪浥罗巾”一句写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二者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情意。
C.“一江离恨”四字,将难以名状的离恨具体化、形象化,极言离恨之多之深,语意隽永,意蕴深邃。
D.词末二句,想象奇特,别具匠心,既表达了词人愿与友人永不分离的希冀,又反映了不得不别的痛苦。
32.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上阕是如何反复地渲染浓重的离别之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寄李知诲判官
方干
聚散联翩急复迟,解将华发两相欺。
虽云竹重先藏路,却讶巢倾不损枝。
入户便从风起后,照窗翻似月明时。
此时门巷无行迹,尘满尊罍谁得知。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全诗并无一个“雪”字,但各联都从不同角度紧扣“雪”来行文。
B.雪或聚或散,时急时缓,落在诗人的白发上,更增其年华老去之慨。
C.颔联通过描写竹枝和鸟巢,刻画出雪积得厚,也传达了诗人的情致。
D.起风后,诗人回到屋内,发现庭中积雪反射月光,映得窗户很明亮。
34.诗歌尾联和白居易《问刘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相比,用意有相同之处,但表达更含蓄,意蕴也更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①
苏辙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②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②皮币,指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
B.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责任重大。
C.诗人为错过雄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惋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
D.本诗押“江阳”韵,“嫌”“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
36.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润州送人往长洲①
陆龟蒙
秋来频上向吴亭②,每上思归意剩③生。
废苑④池台烟里色,夜村蓑笠雨中声。
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
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
[注]①长洲是陆龟蒙的故乡(今苏州)。松江流经长洲境内,盛产鲈鱼。②向吴亭,位于润州(今镇江)。③剩,更。④废苑,指长洲苑,吴王阖闾射猎处。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反复使用“上”这一动词,增强了语势,使诗人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向吴亭上所见实景,创造了空濛静谧的意境。
C.菱舟疾驰、酒旗轻舞的场景具有江南水乡秋季的典型特征,选材别具匠心。
D.诗中“鲈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鲈鱼堪脍”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38.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说①
王建
桃花百叶②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③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④日日新。
鼓动六街⑤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①唐代,尤其是中唐后,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互竞豪奢,逸乐成风。②桃花百叶:重瓣桃花。③歌头:歌舞。④鬓样眉心:发式和眉妆。⑤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街,此指代整个长安。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突兀,写桃花百叶而不成春,寿鹤千岁而未成神,引发读者的兴趣。
B.颔联以鹦鹉、牡丹二事写出了唐代豪门贵族奢靡生活、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
C.第五句描写的状况可与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相印证。
D.最后一句批判了当时某些模仿狂人的人,因为他们屡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
40.诗歌题为“闲说”,实则不“闲”,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B
2.①本词为祝寿词,未有祝福长寿安康之语;②而是表达对辛弃疾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的赞美;③对辛弃疾匡扶明君、收复失地的期许;④对辛弃疾仕途顺畅、功成名就的希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等的能力。
B.“辛弃疾竟印象不清晰”错误,“君不记、济河津畔,当年今夕”说明是诗人想象的内容,由“万丈文章光焰里,一星飞堕从南极。便御风、乘兴入京华,班卿棘”可知,辛弃疾文章文采飞扬,乘兴进入京城,可见其印象非常清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情感等的能力。
首先理解“祝寿之语,翻出新意”,祝寿即祝人长寿,是祝贺生日时的贺词,“翻出新意”说明本词不单是祝寿,还有其它情感。
由“万丈文章光焰里,一星飞堕从南极。便御风、乘兴入京华,班卿棘”可知,辛弃疾诗文文采出众,犹如万丈光焰,像天上星斗进入京城,位列九卿。表达了诗人对辛弃疾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的赞美。
由“君不是,长庚白。又不是,严陵客°。只应是,明主梦中良弼。好把袖间经济手;如今去补天西北”可知,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说辛弃疾不是李白那样的诗人,不是严光那样的隐居之人,是一个能够修补已经折断了的西北的天柱,驱还金人,收得失地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匡扶明君、收复失地的期许。
由“等瑶池、侍宴夜归时,骑箕翼”可知,诗人希望辛弃疾有朝一日能够进入瑶池,即朝廷,进而在瑶池侍宴,最后功成名就,官位高升。表达了诗人对辛弃疾仕途顺畅、功成名就的希冀。
3.D
4.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误。由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是想象未来,不是怀念过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句评论是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大气典故、“付君侯”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阕通过“庐江山色”“赤壁千古浪”“铜鞮月”等意象,写出作者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感受美景,委婉细腻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
5.C
6.①骢马展现出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②诗人借马表现自己的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③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错误。颈联“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所以,本诗中的“汗血”是借代的手法,指的是本诗的写作对象“骢马”。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颈联“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可知,刻画了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从尾联“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可知,表达了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这里作者托物言志,表现自己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
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7.D
8.①取譬设喻。用“狐鼠”比喻仗势作恶之人; 用“刮地皮”比喻贪官无止境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②对比。如“不论”、“但管”四字呼应紧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③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空想素丝诗”“民鱼”等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错误,“空想素丝诗”含蓄有致,委曲道来,意味无穷。既表明了人民的希望,寄希望于清官,又道尽了人民的失望。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狐鼠擅一窟”,有语说“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因为城墙内的狐狸,掘之恐毁其城,土地庙里的老鼠,熏之恐烧其木。这是用“狐鼠”形象地比喻倚仗权势作恶的官吏。“地皮”也是古已有之的话,前人常以“刮地皮”喻贪官对老百姓无厌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描绘贪官污吏无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嘴脸。他们根本不顾公论,到处搜刮地皮。这里用了对比。用“不论”和“但管”两个虚字连接起来,从而把贪官污吏贪得无厌的行径,刻画得入木三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这些官吏养得矮小肥白如瓠的躯体,活象只鸭子;二百姓就像刀俎上的鱼肉,任从官吏宰割以至于麋烂。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
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天有眼”,古人以为天最公道,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说人间作恶者决逃不脱上天的惩罚;
“民鱼”含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意,指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
“素丝诗”是指《诗经·召南·羔羊》。据《羔羊·诗序》云: “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百姓想起“素丝”诗是希望有清官出现。可是如今象《诗经》中所赞美的“节俭正直”的官员,实在无法找到,想也只是空想而已。诗人特标出“空想”二字,蕴含着无穷的讥讽意味。这些诗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9.C
10.(1)在厚重历史中寄寓责任。首联写古代加强富顺地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古写今,体现了诗人的政治责任感。
(2)在关注现实中抒发理想。颔联意欲将文翁教化施于南夷,促进边疆文化的提高和民族团结。
(3)在昂扬乐观中劝勉友人。尾联诗人劝友人开怀畅饮,切莫起乡关之思,南中之事大有可为,不可自伤心神。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写富顺饮食单调,文化浅俗,反映了此地物质、文化生活的落后,同时隐含了对友人赴任后生活的担忧”错误,鸡棕是一种香菌,被视为“山珍”,“竹枝”指竹枝词,是巴、渝一带民歌,刘禹锡将其变成诗体(东边日出西边雨),对后代影响很大。颈联“盘馐”二句选取两件有代表性的事物,说明了富顺风物之美。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①②可知,首联“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回顾了汉朝在“富顺”一带修路、设置官吏的史实,写我国古代就注意加强富顺地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从而以古写今,表现诗人热切关注国家发展的胸襟和气度,体现了诗人的政治责任感。
结合注释③可知,颔联“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回顾了文翁在汉景帝末期任蜀郡太守时在成都设立学校和诸葛亮南征,对其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诚悦服的史实,在关注现实中抒发了作者促进边疆文化的提高和民族团结的心愿。
尾联“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表面看,诗人是劝友人在途中开怀畅饮,切莫频起思乡之情。言外之意是,南中之事大有可为,不可因忧思而伤神。这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表现了他对西南地区的深切关注,借以暗示友人要守边治民,谨守职责,在边关做出一番作为。
11.B
12.示例一:相符。颈联两句虽用古事却暗含新意:前句拟友人为白眉马良,暗含对友人不第的不平;后句拟友人为阮籍,写自己为友人青眼所加,暗含对自己不第的忿然。
示例二:不相符。颈联两句纯用古事以赞友人:前句将友人比作白眉马良,盛赞友人才学出众;后句将友人比作阮籍,表达对友人高看自己的感激之意。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以‘月中桂’比喻人心之高洁”错。“人心高下月中桂”意为人情高下如月中桂树,模糊不明,无法看清。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意思是,擅长从古代典故中阐发出新意,即用典而不遵典故本来意思,而用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
颈联意为:友人你就如同白眉的马良一般才华出众,还如同阮籍一般对我青眼有加。
“马良”比喻友人,是赞美友人才华出众;“阮籍”比喻友人,是对友人赞赏自己的感激之情。这般理解,便不是“发新意”,而是遵从典故本意。
学生也可以结合标题“下第贻友人”和尾联“花前失意共寥落”一句,看出,作者和友人均科场失意,并未取得功名;这么一看,友人的才华出众与自己被友人赏识,便都与现实两人的落第产生了矛盾。明明有才华却不能被录取,作者盛赞友人才华如马良,便暗含了对友人落第的不平;而写友人对自己青眼有加,也就暗含着对考官不识人才的不满了。如此解读,便属于“用古事以发新意”。
开放式作答,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合理阐述即可。
13.C
14.《琵琶行》中的两句侧重描写送别时的萧瑟之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而本词化用的两句侧重表现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引发愁绪的内心状态;并将获花枫叶拟人化,使感情的表达更进一层。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错误,从“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等细节可知,商女此时的情绪低落和伤感之情。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侧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瑟之景作环境的烘托,渲染了诗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而本词化用的两句“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是说“你千万不要到江边弹奏那凄切的琵琶曲,我真怕会招惹得荻花也跟我们一起伤心,枫叶也和我们一起凄怨”,将“荻花枫叶”拟人化,侧重用“怕荻花枫叶俱凄怨”,表现了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而勾起内心的愁绪,从而使作者悲戚的情绪表达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入人心。
15.D
16.首联反用骢马御史的典故,不避反喜,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尾联运用乌台的典故,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从朋友到君王”错误。诗歌中“云雾待君开”中的“君”是指友人“蒋侍御史”,而非“君王”。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根据小注①可知,“避骢马御史”是指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桓典执政毫不畏惧回避他们。他常常骑着青白色的马,京城的人都十分畏惧他,说:“走着走着要停下来,以避开骑青白色马的御史。”足见马御史的为官正直,刚正不阿。首句“忽闻骢马至”反用了骢马御史的典故。“喜见故人来”句中一个“喜”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友人蒋侍御史,不避反喜,也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
(2)根据小注②可知,“乌台”指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诗句中“乌台客”指的是在御史台供职者,此句运用典故,指友人“蒋侍御史”。“须怜白发催”的意思是“时间易逝,年华易换,应当珍惜今日时光。”劝慰友人既然在御史台为官,就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有所作为,诗中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
17.D
18.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19.D
20.《登快阁》通过“青眼”写自己因“佳人去”只能喜爱美酒的百无聊赖的生活,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本诗通过“白眼”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通过“举觞三百杯”表现其畅饮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七叔祖的才情和傲岸性格的赞美。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错误,尾联写黄庭坚自己感悼七叔祖黄注豪情壮志落空挥泪离开。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目已经提供了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眼”和“酒”,都涉及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是指诗人因“佳人绝去,朱弦难续”,所以纵情美酒,以借酒消愁。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青眼”只因百无聊赖的生活,故而借“酒”纵情,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
本诗中“白眼举觞三百杯”,是赞美黄兴孤傲、豪迈的性格,举觞豪饮三百杯,傲视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俊美之姿宛如玉树临风。“白眼”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而“举觞”则表现其畅饮的豪迈。
21.A
22.①“村老”年高体健,精神矍铄,无疾病之苦,令人羡慕。
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无离别之痛,令人羡慕。
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假借,无邻里矛盾,令人羡慕。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夸张手法”错误。首联写村老在深夜仍欢迎访客,可以与诗人交谈,表现出他的精神头很好,侧面反映出他身体好,所以写村老之强健是实写,没有用夸张。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首联“强健如翁举世稀”可知,村老在深夜仍欢迎访客,可以与诗人交谈,可见虽然年龄很大,但身体强健,精神头很好,没有疾病的痛苦,这是可羡之一。
由“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骨肉团栾无远别”可知,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这是可羡之二。
由“比邻假贷不相违”可知,村邻相借,村老不推诿,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很好,这是可羡之三。
23.B
24.①开篇抒发欣慰之情,词人因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而感到欣慰之情;
②中间转为抒发悲痛忧伤之情,因想到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而悲痛忧伤;
③最后抒发喜悦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明国家暂时的安定”错。“西北神州”应表现的是词人面对沦陷的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今年太平万里”一句,写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安乐感到欣慰。
“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意思是,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25.D
26.①“水更清”是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睦州官场风气之良好。②“水更清”是元录事恪尽职守的结果,在他的严厉纠察之下,贪官污吏受到惩处,国家法度得到了很好地执行。③“水更清”表达了作者对元录事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旨在突出睦州的历史悠久”分析错误。作者用“新安郡”之名称,可以突出睦州历史悠久,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新安”二字,此处为一语双关,作者是以此赞美元录事使这里变得安定。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重要诗句的能力。
尾联“今日新安郡,因君水更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元录事的赞美之情,再结合注释①中可知,如今的新安郡因为元录事的治理有方,水都变得更清澈了。“水更清”在此处是比喻,形容睦州官场风气之良好。
颔联写到元录事纠察官员的气势如虹,恶吏们四处逃散,因为他的刚正不阿,明察秋毫,恪尽职守,使恶吏们散逃,使睦州百姓安居乐业。故尾联写新安郡的水因为元录事的到来都变得更清澈了,实则是写新安郡的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赞美了元录事清正如水的品格,给睦州的百姓也带来了淳朴的民风。
27.A
28.(1)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2)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3)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误,“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
先看“忧”的内容。
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
再看“喜”的内容。
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生活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就儒家的这一理念。
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尽显儒者情怀”。
29.D
30.①一叶扁舟,露白风高,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②江潮未还,山月初落,触发夜不能寐的诗人流落江湖之苦:③烟水茫茫,越人吟唱,诗人感同身受,引发了诗人的乡国之思。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充满信心”错误,“何时”说明作者感到回朝遥遥无期,希望渺茫。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意思是人思想感情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于外界事物引发的。联系诗歌手法,即借景抒情,然后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即可。
首联“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作者从眼前景物写起,起笔开门见山,将时间地点寓于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对“扁舟”“露白风高”等意象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用对偶展现“气萧索”之景,“潮未还”“月初落”描写江上潮水汹涌、夜晚月落之景,触发诗人颠沛流离夜不能寐的苦闷之情。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烟水迷蒙,再加上听到越人的歌声,更是引发作者对自己宦游经历的慨叹,增添心中思乡思国之情。
整体上,前三联通过对白露、风、天气、月、潮水、江面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朝廷的无可奈何和悲愁之情。
31.A
32.“长亭”点出送别的场所;“离尊”点出是饯行的酒席;“暗”情景交融渲染离愁;“阳关”是离别之乐,不堪听闻;“秋色”点出离别的季节,愁上加愁;“身是行人”交代了诗人自己是离别远行之人,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A. “下阕在上阕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错误。全词紧扣离别之事写离别之情,一以贯之。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上阕是如何反复地渲染浓重的离别之情的”,可以扣住“离别”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中,“绿树暗长亭”交代离别的地点和环境,绿树环绕,浓荫蔽日,长亭送别。“暗”本指数目葱郁遮蔽了日光,这里借景抒情,写出离别之时心情暗淡。
“几把离尊”写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离尊”点出是饯行的酒席。
“阳关常恨不堪闻” 是离别之时所唱乐曲,描写这种恨别之情。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
“何况今朝秋色里”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身是行人”点名身份,自己是离别远行之人。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33.D
34.都是期待朋友能来赏雪喝酒;前者是直接发出邀请,后者通过“尘满尊罍”写出很久没有人和他一起饮酒,委婉地表达期望;“谁得知”表明作者将李知诲视为知己,更包含他孤独、无人理解的心境。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发现庭中积雪反射月光,映得窗户很明亮”错误,“照窗翻似月明时”并非积雪反射月光,而是积雪映照窗户,倒好像月明时一般,可见并非写月光,而是写雪光。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诗句艺术手法及意蕴的能力。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作者直接向刘十九发出邀请,问他天将要下雪了,能来陪我喝一杯酒吗?表达出作者期待友人前来一同赏雪饮酒的愿望。
“此时门巷无行迹,尘满尊罍谁得知”,则十分含蓄委婉,作者说,这时候门口巷子都没有人行走的痕迹,而我的酒尊积尘已久,又有谁能知道呢?可见,作者已经很久没有和人一起饮酒。值此落雪之际,特意写这首诗寄给友人,这“谁得知”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除了李知诲判官,还有谁能够得知呢?可见诗人把李知诲判官看作自己的知己,期望能够与友人一道饮酒。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无人理解的孤独心境。
35.B
36.
(1)使君约“我”从契丹回来重聚畅饮,“我”想这个约定在明年人日柳黄时就会实现;(2)想象出使归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3)表达对成功出使的信心;(4)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觉离契丹尚远”错,“烟波坐觉胡尘远”是描写此处美景让人留恋忘返,似乎出使一事都离自己很远,表达的是对雄州风景的赞美。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
尾联写诗人此次奉命北上出使契丹,而“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饮酒,是诗人想象出使归来与友人节日相聚的情景。
“约”字既是二人的约定,也表达出友人对自己的祝福与顺利出使归来的期盼;“饮”写出二人在节日欢聚的欢乐场面,可以想象出诗人对成功出使的信心,出使归来又见到好友,心情何等畅快愉悦。
“人日河桥柳正黄”,人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时候已是初春时节,柳条已经泛黄,春天已经展现出美丽的面貌,呈现出勃勃生机。想象回来之时正是春天来临,借助春天美景抒发喜悦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友人治理好一方的称赞。此景既表达诗人对成功出使的信心,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
37.B
38.①真挚的友情②强烈的思归之情③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空濛静谧的意境”错,颔联描写了吴王阖闾曾经射猎的废苑,结合雨声,营造了凄凉冷寂的氛围。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作者触景生情,随着季节的到来,他频频登上向吴亭,每登临一次,思乡的情绪就更加浓烈。表达了思乡的惆怅之情。
颈联描绘了秋天夜晚松江的美景,菱舟疾驰、酒旗轻舞,表达了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尾联表达了作为当地人的对友人的热情,家乡的鲈鱼莼羹十分美味,希望友人多留几日,品尝美食,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39.D
40.(1)“闲”:①内容的“闲”,以鹦鹉、牡丹、歌舞、梳妆四事写豪门贵族的奢靡生活;②语言的“闲”,语言通俗、轻松、活泼,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
(2)“不闲”:主旨上,讽刺、批判了中唐时期上层社会夸豪斗富、追逐享乐的风气。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因为他们屡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错误。诗人是借“总是学狂人”,批判富贵人家以“狂”为美、肆意夸豪斗富的社会风气。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看,颔联“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是说“秦州陇州一带盛产鹦鹉名贵一时,豪门显贵竞相购买牡丹不惜倾家荡产”,颈联“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是说“歌舞相随一遍又一遍每回都不重样,梳妆打扮修鬓描眉模样天天翻新”。作者以鹦鹉、牡丹、歌舞、梳妆这类生活琐事,表现了当时豪门贵族的奢靡生活。这体现了内容的“闲”。
从语言表达角度看,作者用带有调侃意味的“闲说”来命题,又用诙谐活泼的语言,如“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调侃当时豪门贵族竞逐豪奢生活的现状;尾联“鼓动六街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是说“京都天街鼓声响动只见骑马出游,人们相逢眉飞色舞总是学着狂人一般”,进一步表现出当时的世风浮躁。本诗的语言通俗、轻松、活泼,似褒而实贬,这体现了语言的“闲”。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含蓄。诗的内容严肃而重大,是批判富贵人家骄奢淫逸,追逐无限度无止境的享乐,但在表现时却含而不露,如同诗题所云,似乎是在“闲说”,一切都好象是不经意地说了出来,字里行间似乎还带有夸赞的意味,但又绵里藏针,似褒而实贬,讽刺、批判了当时上层社会骄奢淫逸、追逐享乐的风气。可见,本诗的主旨实在是“不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