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的边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悔的边缘》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30 15:3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悔?不悔!
《悔的边缘》 一课时 枣庄六中 孟跃
文本解读
“悔的边缘”这一题目揭示了事情发生后老人和年轻人各自的心理反应,小偷在摆脱了老人以后,在“悔的边缘徘徊”。他曾经想过把钱包还给那个热心的老人,但没有付诸行动。老人在发现了自己的钱包被到以后,也曾在“悔的边缘徘徊”。他也曾经怀疑过乐于助人的正当性,但最后觉得自己以十二分的善意待人,没有错,以往所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今后要继续以乐于助人“来点滴增加这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写作背景,
2、熟悉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段品读,对相关细节描写简单批注.。
3、整理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⒈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⒉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⒊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
教学设想:
⒈本节课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思、析、辩结合。学生上课前须预习,完成预习题、为讨论交流作准备。
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则需要教师为主导,激疑、设疑,诱导学生角度思考。(目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3.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价任务:
⒈能从恰当的角度欣赏细节,品评语言。
⒉能结合文本,能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示例:
(一)济南火车站侯车室的治安岗亭旁,树立着这样一块警示牌: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说话。并在高音喇叭里广播,此举引起了不少旅客的强烈不满。你怎么看这一社会现象?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小小说《悔的边缘》,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作者简介:
教师指导:制作档案卡

作 者 刘 心 武 出 生 年 1942
笔 名 刘浏 赵壮汉 籍 贯 四川成都
评 价 当代小说家。他自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起轰动。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的论文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枪》《白牙》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熙攘(xīrang) 穿梭(suō) 执拗(niù) 栅(zhà)栏 嚅(rú)动 岔(chà)口 颀(qí)长 煞(shà)住 奢侈(shē ch301;)
二、读出故事
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主要内容
补题目 知“悔”事
1.填一个词补全题目,使其能概括文章的内容_“_______悔的边缘”
2.说一句话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热情地为一位陌生的年轻人带路的故事.
3.写一段话复述故事情节
一位老者与一位年轻的小偷之间的一段邂逅:老者钱包被偷之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真诚地为问路的小偷引路,引领小偷到问路的地点后才放心地折身返回。老者的真诚让年轻的小偷在被引领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极为复杂的交织状态……事后,两者的心思都同时徘徊于“悔的边缘”,两者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决定
写微博 道“悔”声
指导语:随着网络的普及微博成了人们交流心得、分享新鲜事的平台,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那么写一篇微博来道出你今天的新鲜事吧。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纠正在人称使用上的不当之处。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写作片段,同为交流,推荐发言。示例1:
花甲的老者:今天从地铁站出来一个年轻人问我到三益大厦的路。我告诉了他,没想到他对我不信任,却向另外的人打听道路。我一冲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是他树立信心。我要带他去三益大厦,他再三推辞,但是拗不过我,我一直把他送到了。后来在公共绿地休息时,我发现自己丢了钱包。回顾整个过程,我知道那个年轻人是疑犯。真想不到竟是他,真后悔给他带路,但是转念一想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以后应该做更多这样的事,这样就会增加这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示例2:年轻的小偷:今天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我像以前一样顺手捎带了一位老人的钱,他可能有所察觉。我急忙借向他问路来掩盖,以打消他的怀疑。哪想到他竟然执拗的要送我去三益大厦,虽然我再三推辞,他仍然坚持送我。好在最后看到三益大厦时他终于放弃了。也没发现丢失了钱包,不过最后他非常热心,提醒我过危险地段是要小心。看到老人消失了,我愕然了。我一直以为这世界上没有了真友善、信任。那个老人的十二分的善意应该是真诚的,但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以前的遭遇,唉!我还要报复这个社会。。。。
列图标 明“悔”因
学情分析:以下几个问题是围绕着文中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设置的,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小伙子和老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小伙在老人如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读出人物学生活动:圈点文中表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师活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心理变化择要投影展示
示例1:小伙——从侧面撞 问路 又问别人 表情复杂惊讶 婉拒不让带路
老人——并不在意 回答 慨叹帮助 热情带路理解 体谅叮嘱
示例2:
教师:投影
读出人物
研细节 知人
活动要求:可以让学生各抒已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应该引导学生明了并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观。
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
①要像老人那样,人们多做好事、善事,改变那种“像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太少”的社会现状,使年轻人这样的人尽快改过自新。
②还要像老人那样并不因某种具体的损失,改变自己的善举善行;老人是可敬的,这年轻人应当感到羞愧。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感受到小伙子和老人怎样性格心理?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要分析
示例1:小伙子为了偷东西假装从侧面撞老人,又假装问路,说明他富有心计,而对老人主动要帮他带路他的反应是表情复杂惊讶,说明他难以理解别人的善良真诚,婉拒不让带路则说明他对他人有很强的防备心理。
:示例2:老人被撞一下并不生气,还是回答了年轻人的问题,说明他很热心。当他看到年轻人又去别人,觉得年轻人不信任自己,非要建立起一种信任不可,这说明他性格中有执拗的一面。热情带路和体谅叮嘱则体现了老人热心善良的一面。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吗?
明确: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教师指导:批注是一种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
学生批注阅读“词句品味 积累”,品味加点词运用的效果。
示例1.“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这些词语刻画了年轻人扭曲的心理,他不相信这个世界有真正的善意和信任。心理刻画细腻而又层次分明。
三、细比较 明主旨
1、如果把精神、思想上的“馈赠”也看作“送礼”,《麦琪的礼物》《艺术品》《悔的边缘》分别送了那些 “礼”都送到了么
学生浏览课文,温故而知新
示例;三篇文章所送“礼”分别为:深挚的爱情、纯洁的真情;非世俗的艺术欣赏观;十二分的善意。《麦琪的礼物》和《悔的边缘》送到了;《艺术品》到最后似还未被医生接受,但也不排除已引起了他思想上的波动。
(2)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
2、本片文章的结局是什么?和《麦琪的礼物》《艺术品》的结局有什么不同?
.如果给本篇添加结局好不好?试着学学前两片的写法,给它加个出乎意料的结局,看看能否比原故事更好
示例:本文老人想更多地增加社会的温暖、亲善,回应了年轻人“向这位老人这样的人社会存在还太少”的想法。这种结尾叫心理活动式即内心动作式结局。《麦琪的礼物》《艺术品》是人物外部动作和内心活动都有,并且有故事结果的外在情节式结局。
二、辩论
教师指导语:大家看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有?这是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饰演男主人公的演员走到大街上,也不断有人朝他扔石头了。不仅如此,此剧的篇名一时成为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甚至在网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信任危机的争论。在如潮的人海中,我们到底要不要信任、帮助陌生人?
请以“能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为话题展开辩论
正方:“可以和陌生人说话”
反方:“不能和陌生人说话”
教师指导
小结:我们的生活需要阳光,我们的心灵需要温暖。寒风中的一点关爱,会让我们感动一生;冷雨中的一声问候,会让我们铭记一世。对于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陌生人。我们总是抱怨我们收获的阳光与温暖太少,却没有想过我们是否也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爱心。其实,只要我们付出一线光明,我们便会收获满天阳光;只要我们付出一片花瓣,我们总会收获一片花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美丽的人间。
作业:人间自有真情在
1、说一说:
你深深体会到陌生人关爱的一件事。
2、写一写:
陌生人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
3、做一做:
为需要你帮助的陌生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小伙
老人
问路
拒绝带路
报复社会
(不悔)
悔 徘徊
回答
热情带路
悔 徘徊
多做好事
(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