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教科2011课标版八上4.1 光源 光的传播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郭月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重 点难 点 重点:实验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作用 《光源 光的传播》是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很浅显,建议教师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字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教 学方 法 探究法、自学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的科学的学习中已经对光沿直线传播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并不是太理解,因而本节的教学时应强调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且学生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掌握不好,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还需要在实验探究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了解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及信息技术利用 器材: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矿泉水瓶、蚊香、带孔的纸板两张、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滴了少量墨水或牛奶)。2.教师教具:自制日食月食演示仪、氦氖激光器(或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蜡烛、小孔成像演示器(用蛋糕盒自制)等。信息技术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多媒体课件、iPad等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及多媒体运用
新课引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源 光的传播》。 学生欣赏了解光的现象,思考:如果没有光,会看到这些景色吗 ”。 从学生很感兴趣的“光现象”导课,学生 爱学、乐学。
新课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多媒体运用
新课教学 二、培养兴趣,探究新知(一)、光源【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奥运会开幕式夜景,那么,这些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1)定义教师出示一组“光源”,问:这些物体都是光源吗 (2)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二)、光的传播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我们了解了光源的相关知识,那光源发出的光我们是怎样看见的 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科学探究环节,光的传播。【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想和假设】教师用激光笔发出一束光,学生没看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开放性实验】【学生实验】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评估与交流】学生汇报实验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 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实验结论】学生归纳总结: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提出问题】:光只要在同种介质中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演示实验】:将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倒入大烧杯,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2、光线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称之为光线。光线是实际存在的吗 运用了模型法,但光是实际存在的。3、光的 直线传播现象当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出现影子。如手影、皮影戏、立竿见影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1)影子教师自制教具,介绍本影和半影相关知识。(2)日食和月食。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a.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b.在射击的时候,战士让缺口、准星、靶心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这样就能命中目标c.排队看齐、种树成一直线、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的应用、木工判断木板是否刨平……开凿隧道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等等都是对光直线传播特点的利用.(三)、物理大本营——光速【自学教材】1.打雷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2.光和声音在传播方面有那些不同
3.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4.在其他透明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传播的快还是慢 5.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三、强化兴趣,巩固训练 光与声对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学生活动:压强知识检测请完成手机爱学软件中“光源 光的传播测试”习题四、兴趣延伸,布置作业课后延伸:光沿直线传播有利也有弊,请你联系实际生活调查一下,人们是如何加以利用,以及如何防止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便的。 学生回答:太阳、灯光等【学生总结】物理学中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学生将钻石、月亮、人的眼睛挑出,说明这些物体不是光源。学生将剩下的光源按照共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观察提出探究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猜想: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自选桌面上的器材,发挥小组同学的聪明才智和精诚合作,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验证光在空气、水、以及透明固体中是否沿直线传播 学生实验展示,交流时说明本组所选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初步分析等 学生实验创新,改进书上实验【学生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学生作图,了解什么是光线。学生板前手影展示,联系“皮影戏”表演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实力演绎“排队看齐”,其他学生观察思考,提出合理性建议。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之后回答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学生(主持人:小何炅/小谢娜)上台主持“物理大本营”学生先抢答,再自选任意题进行回答,其他小组评估打分。学生谈收获学生拿出手机,打开“爱学”软件,完成压强测试题。学生记录、思考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也可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分为:冷光源和热光源,有生命光源和无生命光源等。引导学生在有雾的天气里,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是直的,借助喷雾器喷出的水雾,仔细观察会看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真实深刻的感受,尽量给不同小组提供包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各种器材学生逐步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好的探究器材。用iPad现场录制学生实验,用希沃授课助手将视频内容与黑板教互机屏幕同步,学生直观感受实验现象。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视频来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出示日偏食时,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墙上成像。通过作图的方法了解小孔成像的性质和特点。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扩展: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光和声的内容进行区别和联系。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爱学教师”软件看到学生答题情况,学生完成率、准确率,由此知道哪道题出现问题等。从身边的物理做起,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物理知识就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让我们发现物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任务较重。我力求通过有趣的游戏、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和丰富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参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的教学反思如下:一.教学特色1. 从学生很感兴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导课,学生 爱学、乐学。2.探究实验;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请同学们自选桌上器材自己设计、大胆创新进行实验,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真实深刻的感受,尽量给不同小组提供包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各种器材学生逐步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好的探究器材,能进行实验改进和创新。3. 用iPad现场录制学生实验,用希沃授课助手将视频内容与黑板教互机屏幕同步,学生直观感受实验现象。4. 改变以往 “讲授法”学习压强,通过“光源 光的传播”微视频 ( D:\\我的优课\\一师一优课—压强(郭月)\\9.1压强教学设计--郭月\\压强公开课--郭月\\爱剪辑-压强.mp4 ),通过“快问快答”形式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体现生生互动。5. 请学生用手机完成爱学软件中“光源 光的传播”习题,教师通过“爱学教师”软件看到学生答题情况,学生完成率、准确率,由此知道哪道题出现问题等,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二、有待改进之处1.对于小孔成像的画图,本节课安排的练习较少,应在习题课中补充,比如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更应深入地探讨。2.部分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科学探究环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达到灵活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