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16: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预 习 导 学
古 诗 赏 析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学 习 目 标
古 诗 赏 析
作 者 介 绍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
创 造 背 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古 诗 翻 译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古 诗 赏 析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第一句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第二句直抒胸臆,以“胜春朝”来热情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乐观豁达。
2.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古 诗 赏 析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古 诗 赏 析
5.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借鹤寄托了什么?
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白鹤冲云而上的画面。诗人以“鹤”自喻,借白鹤排云而上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在厄运面前奋斗不息、积极、乐观、向上的高洁情操。
6.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能从诗人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悲观失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要有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神。
诗 歌 主 旨
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预 习 导 学
古 诗 赏 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 者 介 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 。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有《无题》、《登乐游原》等,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 造 背 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851—855,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古 诗 翻 译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
古 诗 赏 析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一问一答,将“归期”的希望和“未有期”的失望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急切和愁苦之情。
2.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古 诗 赏 析
3.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4.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古 诗 赏 析
5.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古 诗 赏 析
7.“巴山夜雨”一词是象征离别之情的代用语,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修辞,虚实结合。第一次是实写,点明巴山环境,渲染孤单悲凉的气氛;第二次是虚写,写想象中重逢的情景,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诗 歌 主 旨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阐发了孤寂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预 习 导 学
古 诗 赏 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 者 介 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
与尤袤[mào]、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
创 造 背 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古 诗 翻 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落里,并不为自己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那风雨交加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
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古 诗 赏 析
1.请简要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
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僵卧”,写出了老人的病弱;“孤村”,写出了老人处境十分艰难。而“不自哀”三字颇有力量,显示出诗人崇高的气节与情操。
2.“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一句言志。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年近古稀,又卧病在床,却仍有戍边之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古 诗 赏 析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有何作用?
这一句实写。既照应题目,又由“卧听风吹雨”,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铁马冰河”梦境的描述。这一句一语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试赏析“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
这一句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幻化出一个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
一腔御敌之情只能诉诸梦境。
古 诗 赏 析
5.后两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梦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集中在一个“梦”字上。诗人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铁马冰河”的梦境,抒发了诗人炽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画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
疆场厮杀。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诗 歌 主 旨
这是一首咏怀诗。本诗通过冬夜村居、风雨之夜的梦中还想着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炽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之夜的
预 习 导 学
古 诗 赏 析
潼关
〔清〕谭[tán]嗣[sì]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作 者 介 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创 造 背 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十多岁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古 诗 翻 译
潼关
〔清〕谭[tán]嗣[sì]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从古至今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平原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古 诗 赏 析
1.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古 诗 赏 析
3.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互补,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2分)动静结合,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4.请赏析“簇”字的妙处。
簇,簇拥,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古 诗 赏 析
5.从修辞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6.“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
古 诗 赏 析
7.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诗 歌 主 旨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充分表现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