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2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2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4 17: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创造一个居住的环境和空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和追求。居住的环境和空间就是我们的家。
珍惜家园,探索古代、现在、未来的家!
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出现和发展状况,
了解世界不同民居出现的原因和其中体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认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分析中外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目录
01 村落的产生
02 集镇的出现
03 城市的产生
04 世界各地的民居
古代的家
村落 集镇 城市 民居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一、村落的产生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
时间:距今一万多年前,人类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原因:生产力发展
并不是。我们来看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是怎样的,穴居和巢居,然后是半穴居,最后才筑屋定居。村落的产生要以定居房屋为前提。人类为什么从穴居走向了筑屋定居?农业。距今一万多年前,人类开始原始农耕生活,村落出现。
那村落是不是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出现了呢?-
渔猎采集,时常迁徙,食物供给不稳定,人口规模小。
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群落的规模一般保持在三五十人之间。
原始农业出现,生产力提高,粮食供给相对稳定且有剩余
村落何以产生?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滴生活。在原始社会前期,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人类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为村落。
村落: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生活居住、生息繁衍的场所和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的基地。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含义:
(2)原因:
(3)表现:
见54页“学习聚焦”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村落——最早的家
家,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拉丁语家“domus”一词亦有房屋、住宅之意。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
——杨林《中外经济史》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世界最早)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最早:内蒙古兴隆洼遗址
古印度
古埃及
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影响村落分布
原始村落主要分布区域
一、村落的产生 探究:在地图上标出原始村落分布区域
壕沟
住宅群
制陶区
墓葬区
天然河道
广场
窖藏
壕沟—防卫; 住宅—定居、繁衍
窖藏—生存繁衍;河流—生存、防卫
广场—集体活动;制陶—生产工具
一、村落的产生
学习任务:观察兴隆洼遗址,指出有哪些设施?分别具有怎样的功能?
时 期 距今8000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地 点 辽河流域、400-700米的山坡上
外围 环绕椭圆形壕沟
文物 石器、陶器等
房 屋 170余座半穴居成排分布
储 藏 窖穴400余座
墓 葬 墓葬30余座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含义:
(2)原因:
(3)表现:
(4)布局:
(5)影响:
防御
壕沟
窖穴
住宅
公共
广场
姜寨村落遗址
安全
居住
生存
繁衍
集体
活动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原始部落沙盘
(1)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
(2)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
(3)具有保守性;
(4)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
(5)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史料探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小结:
村落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为人类的定居生活提供条件。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发展,人们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人们把房屋建在一起,在外面挖壕沟、建围墙,最早的村落就这样出现了。
2、特点:
(1)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自然界,通常从事种植、养殖或采伐业。
(2)聚居规模较小,并且是内向的。
(3)一般都不经过规划,是自然出现并发展的。
(4)通常就是一个简单、最基本的社区,以居住功能为主。
阅读P55页:历史纵横,汉口镇的兴起。
据材料思考影响中国汉口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选取序号)
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②经济上商业手工业繁荣
③为了军事防护
④政府管理需要
二.集镇的出现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史记·货殖列传》
特别是对于贫苦农民来说,工商活动较多的闪烁着摆脱贫困的希望之光。
——陈湘柯《集镇经济学》第116页
二、集镇的出现
集 镇
集镇是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居民点。集镇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农产品集散和服务中心的统称。集镇的形态和经济职能兼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特点,是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其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场所有关。因其具有一定的腹地,有利的交通位置,通过定期的集市和商品交换,逐步发展并建立一些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2.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
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1.含义
二、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摘编自张虎林《中国农村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3、集镇形成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3)商业的发展、繁荣;
(4)政治和军事功能的需要;
(5)地理位置的优越等等。
二、集镇的出现
中国古代的集镇
(1)原始社会末期,古代集镇雏形(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
而设的。)
(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的集镇发展起来。
(3)元朝,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
业集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
现专业分工。
汉口镇(商业中心)
佛山镇(手工业)
江西景德镇(瓷器)
浙江南浔古镇
1.含义
2.过程
3.原因
4.发展和意义
意义: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拓展:
集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业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运河沿线集镇
明清时期江南部分集镇及其经营项目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知识拓展:明清四大名镇
小结:
(一)集镇的形成: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一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为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为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经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2、特点:商业繁荣;地理位置优越,多集中于水陆交通要道,交通便利;规模较大;具有经济和政治职能。
流通是集镇最主要的经济职能。绝大多数集镇是“商贾辐辏”,“百货云集”的商业集镇......集镇上商业的发展一般超过手工业生产的水平......都是商品流通的意义大于商品生产的意义。
——据陈湘柯《集镇经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112页整理
(二)集镇的意义
中国古代集镇(市镇)的变化经历了由定期性市场向商业中心的演变,原先以行政和军事职能为主的镇的商业职能逐渐增强。
在宋代,由于城市中坊市制度的破坏,以及邻近乡村地区懋迁(贸易)的方便,原有的定期市逐渐演变形成商业性的聚落,作为固定地名,具有固定居处的“市”于是形成。另一方面,原有以行政及军事职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时代,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
——摘编自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①集镇有利于密切城乡经济联系,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②带动市场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
③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原因
(1)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唐宋时期,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集镇的勃兴;
(2)水陆交通便利:如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2、趋势:
(1)性质的变化:经济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商业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化。
(2)规模:集镇人口有显著增长,集镇规模日益扩大,这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家庭手工业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3)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或经营各具特色)的工商业集镇—。
明清集镇发展的特点:经济功能增强,集镇发展各具特色;区域性分工和商业活动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学术界对于城市的起源长期争论不已,但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一是“保家卫国”的防御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筑墙建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危害自身的对象;
二是“剩余劳动产品交易集市说”;认为城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社会中便出现了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生存性的剩余产品,这就需要在不同对象之间进行交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交易的地方渐趋固定,而且规模也逐渐扩大,为此,以市为中心的区域便出现了;
第三种观点则是“社会分工说”;认为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在社会内部出现了专门以一定技能见长的人群,比如手工业与商业等从业者,以这些人群所从事的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地方便形成了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多种历史解释
你更认可哪一种观点呢?阅读教材55~56页内容思考。
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等地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看,王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在腓尼基、希腊等地城市兴起的因素中,商业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不同地区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生产力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向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集,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也就是最早的城市的雏形。
3、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等地区。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如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三、城市的产生
1.含义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三、城市的产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吴越春秋》
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大市,日昃(zè午后)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周礼·地宫·司市》
(1)最初: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为了军事防御,并且用城墙围起来的地区;“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2)周朝:随着“城”和“市”的发展变化,城市发展成为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1、城市的含义
郑州商城城遗址(商朝早中期)
三、城市的产生
2、城市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3)城市的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产生的区域:约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巴比伦城遗址
三、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
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
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严格制度,
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
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
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
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
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1.含义
天子王城布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特点:布局工整;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三、城市的产生
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宗庙)右社(社稷,土地神、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社稷坛
市场
宫城
太庙
周朝营建城市制度规定了哪些内容?体现了怎样的设计理念?
城市面积、城郭门数、道路规划、宫室种类、市场分布等等
整齐对称
礼乐制度
宗法观念
天子独尊
战国
宋元
明清
隋唐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集散地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问题: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
①数量增多
②位置东移、南移
③经济功能增强
三、城市的产生
连线题:以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为例,分析古代城市的功能。
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
商业经济
宗教祭祀
娱乐活动
时空 表现
古希腊
古罗马
欧洲中古时期
古代雅典城市示意图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行政
防御
宗教
商业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古罗马阿庇亚大道遗址
10-11世纪,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三、城市的产生
1.含义
2.中国古代城市
3.西方古代城市
古罗马城供水系统
古罗马城排水系统
柱式——把人体美赋予到建筑,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粗矿男性体态
精致、苗条少女身材
修长、优雅女神的象征
粗犷男性体态
修长、优雅女神的象征
卫城:
位于山顶,建有神庙
巧用地形,沿边分布,错落有致
规划特点:
自由活泼
公共空间丰富
理念:
人文精神
民主精神
知识拓展:古代中西方城市规划特点、理念
古代希腊雅典
奥林匹亚遗址分布图
材料1:中国古代的城市多是通过行政命令兴建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稳定的小农经济使中国很早进入封建社会,又很晚进入工业社会。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中,城市不仅缺少促使发展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积极因素,甚至还是封建保守势力的核心堡垒,因为封建帝王、官僚、世家大族、富商豪绅等特权阶层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城市中的居民由上至下,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与广大村庄中的农民依存共处,使中国封建制度异常稳固。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格局变化小,没有大的变迁,从中几乎找不到现代文明的因素。
探究一
材料2:西方的城市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文明。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中世纪后期的复兴,西方的城市几乎都是商品经济的载体。因此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这不仅使具有商业精神的新兴的市民阶级代表了一种进步的、革命的社会力量,而且使以市场为中心、以契约为纽带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城市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本身的繁荣并开拓了市民阶级从卑微地位上升为资产阶级的道路,商业精神孕育了政治意义上的平等自由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的城市就是现代民权的摇篮,是引领西方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桥头堡和主要阵地。
——唐巍人《统治堡垒与民权摇篮——浅析中西方古代城市文化的异同》
问题:依据史料分析中西方传统城市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中国的传统城市注重政治职能,主要是贵族富商的聚居地,是封建专制
统治的堡垒;西方的传统城市与商品经济联系密切,主要是市民和商人
的聚居地,孕育了自由平等观念,是近现代民权的摇篮。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文化专制;西方商
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力量强大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城墙
竞技场和剧场
明清北京城
宫城
皇城
衙 署
作坊
作坊
文庙
商场
竞技场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有行政机构,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原因: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罗马: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知识拓展: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功能的异同及其原因
经济形态多样化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世界文明史上,各区域从村落走向城市的原因、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从村落到集镇、城市的演变中,人类聚落的规模、功能以及经济形态有何变化?
文明的统一性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较少
较多


较小
较大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经济
居住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后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谈谈村落、集镇、城市的区别
小结--中国古代城市:
1、特点:
(1)性质职能:首先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以军事政治职能为主,是邦国权力中心;
(2)居住人员: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
(3)规划理念:受礼制的影响;
(4)布局:布局工整,中轴对称;突出王权,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商业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收到歧视和严格管理。
2、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由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
(2)内部布局: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
(3)政府管理: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步放宽。
(4)地域分布: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西方古代城市:
代表 特点 原因
古希腊雅典城市 格网状布局,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广场和公共建筑是城市的核心 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维护公民民主权利;雅典背山面海,工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繁荣;原始的宗教崇拜盛行
古罗马城市 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发达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外来人员增多
中古欧洲城市 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成为新型经济中心。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取得城市自治权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知识归纳:城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
问题:结合材料,归纳影响民居的因素。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
——《中国古代建筑史》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自然环境
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
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炕与窗的设计,充分采光
屋檐的出挑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冬天
太阳高度角
夏天
太阳高度角
(4)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
(一)、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以中国民居为例分析)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江西婺源月亮湾:村庄多分布在山麓台地或高地上,农田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坦区域。“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以中国民居为例分析)
(4)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
(1)当地自然环境;
(2)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文化习俗差异;
(4)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四、独特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印第安
任务任务:阅读教材P57-6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世界各地民居表。
黏土 、芦苇
几户建在一起,建筑结构相同,有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有小窗、庭院,院落周围有柱廊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
混凝土
中庭是核心,拱券、希腊柱式
复合式公寓
野牛皮、木头
公共居所,圆锥形的帐篷
文明的多样性
古埃及
古印第安人
古罗马
古代中国
连连看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两河流域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民居代表
(1)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
(3)特点: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 起;结构基本相同,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1)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2)特点: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房屋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2.古埃及的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代表
3.古代中国的民居
①原因: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②建筑材料:木、砖等;
③具体体现:
远古时期:巢居(南方)、穴居(北方)两大类型;
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崇儒风格)。住宅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河姆渡遗址: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半坡遗址:
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
3.中国古代的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民居代表
(1)远古时代:
因地制宜,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a.设计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
有序的礼仪制度。
b.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c.结构: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民居代表
3.中国古代的民居
(3)明朝
a.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b.民居类型: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一个特点是特点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特点:(1)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2)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4)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中国先秦以来的民居
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点
中轴对称
长幼尊卑
对外封闭
概念阐释: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是民居当中最能充分体现古代礼制的建筑。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4.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代表
①原因:人文主义、民主精神影响;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
②建筑材料: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普及;
③布局、结构: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结构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古罗马出现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集体住宅;4世纪,出现复合式公寓。
古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式住宅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重视露天空间
追求开放通透
5.印第安人的民居
①原因: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②建筑材料:野牛皮、木头
③建筑风格:北美大平原——圆锥形帐篷;亚马逊雨林——圆形公共居所,屋内部分隔间。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民居代表
4.古希腊民居
(1)格局: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2)建筑材料:以木 、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5.古罗马民居
(3)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为了缓解住房紧缺,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民居大部分是复合式公寓,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美洲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民居代表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多样性的因素?
材料2:阿里阿纳·波里阿纳公寓式住宅,属于古纳埃斯 阿雷乌斯 尼基迪乌斯 梅乌斯所有。租期从接下来的7月1日开始。店铺、附带上面的房间。适合男士的二楼公寓。此中庭型楼房主屋。契约必须与前述人物的奴隶普里姆斯订定。
——《拉丁碑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
材料1:古埃及处于尼罗河三角洲,干旱炎热。尼罗河谷缺乏木材,从上游运来的石料用来修神庙,陵墓,古埃及人用淤泥混合沙子芦苇制成的泥砖盖房,并在砖块之间和墙体表面抹上灰泥。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
文化水平
宗教习俗
历史传统
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探究二
【素养提升】
材料 建筑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中西方建筑截然不同布局的方式呼应着东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对比其差异有如下分析:①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关系,无论是普通住宅还是深宫大院,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自发的,是依据某种简洁的规律设计而成。②欧洲人的建筑布局一般都是围绕着最主要的公共建筑展开来,比如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广场宫殿,这些建筑都是西方在各个时期最主要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大斗兽场作为公共建筑展示了古罗马是公民的罗马。
——黄李涛《从〈华夏意匠〉看中西方建筑》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西方民居不同的因素,并说明造成
材料中中国民居特点的因素有哪些?
民居因社会、种族、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经济及物质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
中国传统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独具一格;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家族及社会等级观念十分突出地影响着中国民居的堂屋地位和院落组成。
择取某一邮票,说说所绘民居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2、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设计严格遵循礼仪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长幼有序,住宅布局主次分明,院落有序,讲究对称。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坐北朝南。
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等。
古代的家:村落、集镇、城市、古代民居
今天的家:民居
未来的家:城镇
课堂小结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村落的产生
集镇的出现
古代村落的产生
条件(生产力、商人、手工业者)
特点、成因(环境、经济、文化)
形成、意义
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功能
形成(世界、中国)、意义
城市的产生
世界各地的民居
表现、意义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
产生
集镇
出现
居住形式演变
穴居、巣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产生
原因
农业的出现
影响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两宋出现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
产生
世界各地民居
产生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特点:有严格制度规定
两河流域:黏土、芦苇制成砖块混合建房
古埃及:木建筑
古罗马:列柱围廊的中庭
古代北美:圆锥形帐篷
知识结构:
1、如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图可知
A.交通因素决定都城选址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C.古代都城呈东移的趋势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C
2“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方法“更能使罗马人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当时罗马的主要建筑形式是
A.圆锥形帐篷 B.山丘顶部的卫城
C.复合式公寓 D.高大木柱支撑的吊脚楼
C
4、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
3、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繁荣的交通枢纽、漕粮储地和商业城市,史载“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交通变迁影响清江浦发展
C.商业发展影响城市的兴衰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B
感谢您的观看!
2022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