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及对人们生活影响
难点 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具体内容。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学习聚焦
★时空线索:根据教材第一子目,概述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状况。
时间
20世纪初
1914~1918
1918~1929
1929~1933
1933~1939
1939~1945
1945~20C70S
20C70S后
20C90S
资本主义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一战
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二战
战后新变化
滞胀
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苏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二战
改革——困境
解体
新中国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
社会市场经济
发展中国家
高速发展
结构性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在时间上的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显著波动。这种波动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为了更简明地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麦迪森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1820~1913年、1913~1950、1950~1973、1973~1992这样几个阶段。他列出了某些指标以显示各个阶段的增长状况和经济特征,如下表:
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
——摘编自高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设问:根据表概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理由。
问题探究
阶段 时间 GDP 人均GDP 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 出口量
第一阶段 1820~1870 1870~1913 2.2 2.5 1.0 1.4 2.9 4.0
3.9
第二阶段 1913~1950 1.9 1.2 1.7 1.0
第三阶段 1950~1973 4.9 3.8 5.5 8.6
第四阶段 1973~1992 2.5 2.0 4.4 4.8
1、一战前: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一战后: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经济增速显著放慢
→原因:技术革命积累效应的减弱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世界市场的萎缩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3、二战后至70S初: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现代科技进步);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振兴,世界市场的空前扩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
3、20C70S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速又明显趋缓
→原因:经济“滞胀”;产业结构的变化
→80S恢复,90S进入新经济时代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
(20世纪初) 英 德 美 法
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
过程:
(1)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1922年,苏联成立;
(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同时也标志苏联模式的确立。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背景: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政和军事手段)
2、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3、影响:(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知识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须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苏维埃政权的形势十分危急。
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1、措施: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特点、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知识回顾: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2、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知识回顾: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高速发展走向解体崩溃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的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其目的并不是在苏联发展资本主义。
应对:
民主的方式:
法西斯方式: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
+
市场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经济计划
收入政策
福利政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大;
②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③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⑤战后经济政策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时期 发展概况 原因 经济政策
20世纪50~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70年代 “滞胀”困境 1973年经济危机爆发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复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90年代 进入“新经济”时代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教材47页
黄金时期
滞涨与调整时期
复苏与发展时期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为了应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90年代入新经济时代。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时代
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消极: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思考:评价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
实质: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2)社会主义国家
(1)历史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矛盾逐渐突出。
(2)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东欧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面临挑战的原因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① 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 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得十四大提出的改革目标目标与基本原则具体化。
3.到了21世纪初,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变化
时间 经济体制 实行原因 特点
1956~1978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学习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单一的公有制;权力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平均主义
1978~1992 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
1992至今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对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4)新兴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加速工业化进程;
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能力提升】阅读教材P48内容,归纳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手段、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原因: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结果: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原因: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史料: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看来,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后,才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第一,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2)出口能力增强,出口结构有所改善
(3)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
(2)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科研开发面临挑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
(3)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4)教育质量面临严重挑战,影响了国家的人才储备、科技发展。
(5)债务负担沉重,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6)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小结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不平衡
一战
战后虚假繁荣
1929经济大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直因:供需矛盾失衡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失业剧增
影响:世界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背景:吸取自由放任教训
特点:开创国家干预经济
的新模式
二战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现代科技进步极大提高生产力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决定了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危机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手段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思考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知识经济兴起)
3、区域集团化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4、世界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5、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6.欧美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小结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苏联的经济发展: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战后经济改革
余粮收集制
有利于战争胜利;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危机
粮食税;租让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强大,赢得二战。比例失调,生活水平较低。
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
赫、勃、戈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
间接过渡,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有利有弊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
建设的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化”——奠定工业化基础
“三改”——建立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成功——中共八大、八字方针
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特区-开放区-内地-加入WTO
成就: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共的领导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命运共同体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治独立
经济独立
工业化进程
发展国有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
自身经济结构问题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充满挑战
快速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
3.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
B、经济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
C、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1世纪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
(1)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特点:
(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
①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背景
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通过材料分析,自19世纪70年代至1948年世界贸易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生变化的事件。
变化:1870年至1929年世界贸易速度呈下降趋势;1929年至1938年世界贸易呈现出负增长;1938年至1948年世界贸易没有增长。
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①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背景
材料一:(面对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原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193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
贸易封锁、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等方式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②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
建立:
宗旨:
内容及
作用:
思考:为什么美国积极倡导关贸总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③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49页分析“关贸总协定”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及关贸总协定的背景,思考关贸总协定有何消极影响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作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消极影响:关贸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④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目的、发展、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
①建立:
②目的:
③发展:
④影响
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a.成员间关税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生活成本不断下降,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b.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世贸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扩大前提: 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服务贸易内容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
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⑥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
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
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GATT(关贸总协定) WTO(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区别 性质
管辖 范围
强制性
联系
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组织
临时适用的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仅管辖货物贸易
将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融为一体,置于其管辖范围之内
关贸总协定的许多协议,则是以守则式的方式加以实施的,缔约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GATT作为协议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规则,而且已被更新。经过修改,GATT已成为新的WTO协议的一部分。
1947年
1995年
成员承担义务的统一性。世贸组织成员不分大小,对其所管辖的多边协议一律必须遵守,以一揽子方式接受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议,不能对其管辖的协定、协议提出保留。
思考:阅读教材比较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异同点?
异:①背景: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高筑贸易壁垒—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②性质:临时适用多边贸易协定——监督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③重点: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份额和利益。
同:宗旨和基本原则基本相似,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三、国际金融和人类生活
(一)战后国际金融的发展:
材料:1821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金本位制。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废除金本位制。此后,英联邦集团、美元集团等不同货币集团逐步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较固定。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美元信誉受到极大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人们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可兑换性,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全球经济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2009年中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2015年中国倡导的金砖银行和亚投行成立。
——摘编自李翀《论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与前景》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概况。
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
20世纪70年代至今,形成牙买加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趋势,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材料 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上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摘编自高明振等编著《当代世界经济》
金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金本位
知识回顾:选必一第15课(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材料一 1816年,英国政府公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实行金本位制,英镑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英镑开始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1826年,英国政府公布了《银行法》,鼓励设立股份制银行,逐步开始大力推动英镑的跨境贷款。1844年,英国政府公布了《银行特许法》,将维护英镑的可兑换性确定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授权中央银行和各国央行开展货币互换等合作。英国央行充分借助货币发行权力以及货币政策影响英镑的市场利率和流动性,灵活调节国际收支,成功引导了各国对英镑的预期,奠定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1860年,英国和法国签订了贸易协定《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和欧洲其他国家签署了类似的贸易协定,构筑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全面区域贸易网络。以贸易便利化为理由,英国的大多数贸易伙伴国家被要求以英镑计价结算。
——摘编自孟刚《货币国际化经验对“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金本位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特点:①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②各国金币具有法定含金量
③人民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
④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且不易贬值
材料一 黄金的产量受到金矿勘探、采矿技术的制约,不可能与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保持同步增长。以黄金作为货币,由于黄金产量逐渐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流动性匮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都曾经停止黄金与纸币的兑换。到1913年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绝大部分黄金为少数强国所占有,这就削弱了其他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为战争做准备,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大量发行银行券,纸币在市面流通,从而影响货币的信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再次发挥作用,银行券兑换黄金越来越困难,黄金大量外流,于是各国纷纷限制黄金流动,黄金不能跨国界自由转移,使得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功能大打折扣。各国货币停止兑换黄金,意味着与黄金脱钩,政府可以无所顾忌地滥发纸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实际上宣告了金本位制的结束。
①黄金产量低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
②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③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支出急剧增加,滥发纸币。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国际黄金本位制瓦解的原因。
一战结束,作为金融和殖民地双重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战争中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英国不得不变卖海外投资的1/4,国民财富损失了1/3,出口额减少为进口的1/2。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也丧失了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黄金储备仅剩余1.17亿英镑。
——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由于存款人大量挤兑,银行倒闭,黄金储备锐减,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英国、法国和美国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法 郎
英 国
美 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二战后的英国废墟
美国曼哈顿金库
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比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情况
①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经济秩序混乱)
②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③美国企图凭借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积极筹备建立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2)建立:
各代表团团长在布雷顿森林合影(1944)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战后国际金融的发展:
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短期贷款,
稳定汇率。
------长期贷款,
经济发展,
技术援助。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②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
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黄金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一)战后国际金融的发展: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直言美国已经没有足够的黄金按照他们承诺的比例兑换。他说的没错,当时美国占世界黄金储备的份额已经从高峰时的75%萎缩到不到50%,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这一比率又降至30%以下。戴高乐还把用钞票兑出来的黄金用飞机从美国搬回国。
——梁宇清编《为什么美元被称为美金?》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美国政府终止美元与黄金挂钩?
原因: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
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③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瓦解
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曾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瓦解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经济危机
②西欧、日本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冲击美国的霸权。
③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黄金储备减少、通货膨胀加剧、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②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
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美元与黄金脱钩
取消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原因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
(2)两大支柱:
2、现代国际金融发展:
(1)主导趋势:
(2)非银金融:
(3)两面影响:
(4)电子金融与
网络金融:
3、中国影响力逐步提升: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回顾:背景、特点、影响、瓦解原因及影响)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世界银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
①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保险产品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凭借信用卡就能跨境消费。②然而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其日益普及,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上产生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009年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2015年发起成立亚投行;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
非银行金融机构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以美元为中心
以美国为主导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意义: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使得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易错辨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
②其主要职能都是提供金融援助。
③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①援助的任务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帮助受援国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世界银行则主要是提供某些方面的金融支持,帮助受援国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贷款时限不同:一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来缓解成员国因为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的贷款一般是长期的而且大多利息很低甚至无息。
③受援对象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受援国大多是发达国家,而世界银行的受援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课堂拓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标志
时间
特点
作用
性质
1945
1945
短期贷款
长期贷款、贷款对象由西欧转向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组织
用于国际收支体制,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应对金融危机)
恢复和发展经济(灾后重建)
国际金融机构
温故知新
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 1816年—1929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1971年
建 立 背景
特点
影响
瓦 解 原因
影响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
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1929年经济大危机影响
世界货币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了各自货币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以美元为中心;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两挂钩一固定)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也便利美国推行世界霸权;
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滞胀危机
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一)小结:战后国际金融的发展:
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3)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一)战后国际金融的发展:
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1)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表现: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材料:如今,全球银行业遭到空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最大的影响还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大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 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传统银行如果继续跟不上新经济新科技新金融步伐,很可能会面临淘汰的命运。 ——摘编自《国际银行业遭遇空前困境的警示》
牙买加体系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2)内容: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
(3)影响:
①21世纪,美元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
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②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截至2020年2月,亚投行有102个成员,是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的成立,促进了国际投资,推动了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继续保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其稳健步伐的背后,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信心。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总额为1228.0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摘编自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深化探究
影响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变化的因素
(1)经济因素:
①国家的经济实力变化;②黄金的产量,黄金储备的分布;③经济危机、石油危机。
(2)政治危机:
①世界格局的变化(如凡尔顿——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②战争和经济危机导致的局势动荡。
(3)战争因素: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
为巩固美国的大国地位,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出台,试图控制全球的经济命脉。美元成为美国在全球渗透的杀手锏,而美国在全球的推进也巩固了美元的领袖地位。
——本·斯泰尔《布雷顿森林货币战》
2.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1.世界: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经济全球化。
货币体系形成的影响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同意成立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年6月29日)
阅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学思之窗:
背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机频发等。
目的:促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亚洲各区域提供经济发展的资金;缓解亚洲区域的融资难题;促进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等。
★【合作探究】当今世界,人类创造了很多便利经济活动的方式,如自动取款机、互联网电子支付等,谈谈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促使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为人们提供了各种资金便利,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但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二)、二战后人类生活的变化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世界经济的发展
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一战前世界经济发展
(2)现代金融的发展
(1)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知识结构
(3)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4)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国担当
(3)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的普及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3)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一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2)国际贸易形式的新变化
感谢您的观看!
2022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