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琵琶行》教学设计
课 题: 琵琶行
课 型: 主读课
上课日期: 2012年9月19日
作者姓名: 孟跃
单 位: 枣庄市第6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琵琶行》教学设计
【我的文本解读】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写成的有感之作。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白乐天去世后,唐大中皇帝的吊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由此可见白居易和其《琵琶行》对当代乃至后世的深远影响。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在第二主题单元“感悟艺术”中,编入《琵琶行》(节选音乐描写部分),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白居易对音乐描写的独到之处。 是那透纸传出,灌人双耳的一连串精妙的比喻。以“急雨”比乐声的繁密,以“私语”比其幽细……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那或轻或重,或快活慢,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了一直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又转入幽细凝绝。似悲恸抽泣;最后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
诗人读懂了音乐,读懂了琵琶女,而琵琶女和音乐成就了诗人,留下这首千古绝唱。
【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的诵读诗歌。
2.通过“赏——悟——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诗歌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技巧。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过程:
一.一曲琵琶情幽幽,背景引出诗文来
播放《浔阳夜月》琵琶曲。
教师导入: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做一个无事可干的闲官司马。在被贬的第二年秋天,这位多情的诗人,伫立浔阳江头,瑟瑟秋风中衣袂飘飘,水面飘来的琵琶声使他心潮澎湃,在这个夜晚,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琵琶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听读正音反复诵,初感诗歌悲凉情
1.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
2.正音:
浔阳(xún) 枫叶(fēng) 声声思(sì) 裂帛(bò)
间关(jiān) 衣裳(cháng) 霓裳(cháng) 幽咽(yè)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3分钟。
4.指名读。
教师提醒:
⑴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⑵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⑶要投入感情。
【评价】学生读的不错,但是对感情的把握还有距离。要想读出感情,必须读懂诗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学完诗歌后再找同学读,相信效果一定不一样。
5.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
【明确】:“惨将别”
教师追问: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枫叶、荻花等自然景物描写,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愉快,怀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
三.寻声邀见话难言,信手拨弦诉心酸
1.就在“惨将别”之际,是什么使 “主人忘归客不发”呢?
【明确】琵琶声
【教师追问】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呢?是否可以推测一下?
【明确】从二人当前的心境中可猜想到它表达的曲调是悲凉哀怨的,使主客听到后,更加重了凄惨的心情。
2.诗人寻声邀见,琵琶女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教师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体现了琵琶女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琵琶女自惭身世,不愿见人的心情。
【明确】:从出场可看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矛盾心情。
不出来:千呼万唤,盛情邀请,难以拒绝。
出来:古代女子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是羞耻的事,而且江湖漂泊,天涯沦落,自惭身世,不愿见人
3.在盛邀之下琵琶女弹奏起来,通过琴声可以表现其怎样的思想情绪?
【明确】:调弦定音,声中含情,声声含悲,心事无限,似有满腹辛酸往事。(声声思)
四.闻曲伤怀得知音,精妙比喻摹仙乐
1.如果把《琵琶行》整首诗比做成弹奏一支乐曲,那么作者对琵琶女的描写,就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诗人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呢?
【明确】:
⑴调弦表情: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奏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⑵演奏姿态:
低眉信手续续弹”可看到技艺的娴熟,为下文作铺垫,淡淡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⑶动作指法:
轻拢慢捻抹复挑”技艺高超、熟练多变、炉火纯青
2.用文字表达声音,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白居易怎样才能让人读文而如听到乐声呢。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学生朗读,找出比喻句,通过想象说出每个比喻句写出了音乐怎样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把无形的影月写的是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明确: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幻灯片出示)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3.请你说说哪个比喻,你最喜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诗文比喻句描写的内容及作用,训练学生感悟和赏析细纹的能力。
活动设计:以下面的句式说话,“我最喜欢 一句,因为 。”
【预设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贴切,能形象地表现出琵琶的声音清脆、激越、圆润的特点。把视觉和听觉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如在耳边。
【预设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用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感情由激愤而凄厉,乐声由低潮而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而凄厉无尽,余味无穷。
五、江水秋月虽无意,一花一叶总关情
1.曲尽乐终,又恢复了月夜的寂静,如果把最后两句改为“东船西舫赞不绝,江心秋月耀浮波”那是怎样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分析景物描写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明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不仅把听客,就连我们读者都还陶醉在那袅袅的余音中,浸江的秋月都醉了。行文至此的静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改成这两句,虽然也是对琴艺的衬托,但那一片嘈杂将会掩盖了美妙的余音,毁掉了这一片静谧。就像清澈的碧波中荡入了一股污水。
2.诗歌除了这一出的景物描写,还有那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展示发言。
【教师明确】“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小结: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六、琵琶声停情未了,体味诗情生生诵
1.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及音乐的描写,那么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这首诗呢?(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2.找两名学生读。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七、作业:背诵、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
白居易
情感——凄凉:“惨将别”“声声思”
比喻—— 如急雨——粗重急促
如私语亲——切细柔
大珠小珠——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低沉凝涩
铁骑——雄壮高亢
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教学反思:
亮点:本教案是赛课后的备课,课堂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条理清晰,问题设计层层深入,九年级语文选入本课,教学的任务是完成背诵默写,并学习作者用比喻的技巧描写声音的写法。教案的设计完全围绕目标进行。并采用不同层次的读,“赏——悟——读”等评价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不足: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解读容易受参考资料的限制,不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
使用建议:这个教学设计必需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补充写作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