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能力夯实题含答案
人教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图中所示的光路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双选)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
B. 实像能用眼看到,虚像不能用眼看到
C. 实像可以拍照,虚像不能拍照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
B.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
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 cm B.10 cm C.15 cm D.18 cm
5、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设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 该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u<10cm
B. 物体为一点光源时,利用该透镜可得到一束平行光,此时u=10cm
C. 该透镜作投影仪的镜头使用时,u>10cm
D. 该透镜作照相机的镜头使用时,u>20cm
6、如图所示是李明同学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关于他的眼睛说法正确的是( )
A.李明的眼睛正常 B.李明是远视眼
C.李明应佩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D.李明应佩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7、显微镜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虚像
B.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实像
C. 目镜成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
D. 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8、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B. 通过透镜的每一条光路都是可逆的
C. 焦距越长,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越强
D. 凸透镜的边缘一定比中央薄
9、把一个玻璃球分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使平行光发散的是( )
A.A或C B.E C.B D.D
10、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11、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放到离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他将蜡烛又远离了透镜15c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 一定成等大的实像
C. 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 无法判断
1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副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13、如图所示,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决定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视角越大,所成的像越大,眼睛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大小不仅和物体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下面四种情况中,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
A. 站在 远的 高的人
B. 远的一棵 高的小树
C. 远的 高的栏杆
D. 远的 高的竹竿
14、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5、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
16、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f<2cm B. 2cm二、填空题。
17、某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的镜片照射到白墙上,如图所示,从图中现象可看出,此镜片对光有________作用,用这镜片磨成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________视眼。
18、某同学做了两个照相机模型,如图所示,照相机A是在一个纸盒的中央粘上一张薄纸作为屏幕,一个盖上开一个小孔,另一边开一个大孔用来观察.照相机B是两个大小相差不大的纸筒套在一起做成的,其中一个纸筒底部装了一个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薄纸作为屏幕,另一端也开个观察孔,他用这两个相机来对准阳光下明亮的景物.
(1)照相机A的成像原理是__ __,照相机B的成像原理是
__ __.
(2)照相机A成的是__ __,照相机B成的是
__ __.(两空均填像的性质)
19、如图是张老师利用手机直播网课的情景。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当手机取景框内只看到电子白板时,为了让同学们同时看到两边黑板上板书的文字,手机应该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黑板,黑板上文字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20、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使远方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___(填“前”或“后”),需要配戴用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21、______________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一组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
22、小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使用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来工作的。
23、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________,“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________位置。
24、如图所示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是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摄像时人或景物应在________焦距处。
2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若将一物体放在距透镜30cm处,将成__________像(选填“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_______就是这一成像性质的应用。若要使该凸透镜作放大镜用,物体应该距凸透镜__________cm。
三、作图题。
26、请你将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四、实验探究题。
27、在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像距V、焦距f在数值上满足+=的关系。小花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发现,保持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45cm不变,只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可以在屏上得到两个清晰的像,将凸透镜从成第一个像的位置向蜡烛移动15cm得到第二个像。她通过分析得出第一个像与蜡烛相比是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第二次成像时物距为
cm.如图,A′B′是物体AB的像,试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并画出凸透镜。
28、小明为探究近视眼的成因,找来一个圆底烧瓶当着眼球的玻璃体,把里面装入牛奶和水的混合物(如图A)在烧瓶前放一凸透镜,用两激光灯当作物体发射出的光线,实验时:
(1)小明把 ______ 当着了眼睛中的晶状体。
(2)烧瓶的后壁相当于 ______ 。
(3)如果把两激光灯(如图B)射向凸透镜,调整光线线使会聚点刚好落在瓶后壁,此时若要验证近视眼成因,应保持光线不变,把B图中的凸透镜换成一个比它 ______ (厚或薄)的,此时会聚点会落在后壁的 ______ (左或右)边,实验中的会聚点相当于眼睛看到物体的像点.此时要验证校正方法,应在透镜前再放上一个 ______ 透镜使全聚点又落到烧瓶后壁。
五、计算题。
29、一凸透镜焦距20cm,在凸透镜前60cm处放置一线状物体AB高40cm,在凸透镜的另一侧20cm处,有一垂直透镜主轴的平面镜PQ,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倒立”)的,求出成像的位置和大小。
2022—2023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能力夯实题含答案
人教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图中所示的光路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2、(双选)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
B. 实像能用眼看到,虚像不能用眼看到
C. 实像可以拍照,虚像不能拍照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答案】A, D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
B.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
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C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 cm B.10 cm C.15 cm D.18 cm
【答案】D
5、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设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 该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u<10cm
B. 物体为一点光源时,利用该透镜可得到一束平行光,此时u=10cm
C. 该透镜作投影仪的镜头使用时,u>10cm
D. 该透镜作照相机的镜头使用时,u>20cm
【答案】C
6、如图所示是李明同学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关于他的眼睛说法正确的是( )
A.李明的眼睛正常 B.李明是远视眼
C.李明应佩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D.李明应佩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答案】C
7、显微镜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虚像
B.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实像
C. 目镜成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
D. 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答案】A
8、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B. 通过透镜的每一条光路都是可逆的
C. 焦距越长,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越强
D. 凸透镜的边缘一定比中央薄
【答案】C
9、把一个玻璃球分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使平行光发散的是( )
A.A或C B.E C.B D.D
【答案】C。
10、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答案】C
11、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放到离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他将蜡烛又远离了透镜15c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 一定成等大的实像
C. 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 无法判断
【答案】A
1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副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答案】C
13、如图所示,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决定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视角越大,所成的像越大,眼睛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大小不仅和物体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下面四种情况中,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
A. 站在 远的 高的人
B. 远的一棵 高的小树
C. 远的 高的栏杆
D. 远的 高的竹竿
【答案】B
14、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15、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
【答案】C
16、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f<2cm B. 2cm【答案】C
二、填空题。
17、某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的镜片照射到白墙上,如图所示,从图中现象可看出,此镜片对光有________作用,用这镜片磨成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________视眼。
【答案】会聚;远
18、某同学做了两个照相机模型,如图所示,照相机A是在一个纸盒的中央粘上一张薄纸作为屏幕,一个盖上开一个小孔,另一边开一个大孔用来观察.照相机B是两个大小相差不大的纸筒套在一起做成的,其中一个纸筒底部装了一个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薄纸作为屏幕,另一端也开个观察孔,他用这两个相机来对准阳光下明亮的景物.
(1)照相机A的成像原理是__ __,照相机B的成像原理是
__ __.
(2)照相机A成的是__ __,照相机B成的是
__ __.(两空均填像的性质)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折射
(2)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19、如图是张老师利用手机直播网课的情景。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当手机取景框内只看到电子白板时,为了让同学们同时看到两边黑板上板书的文字,手机应该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黑板,黑板上文字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答案】凸透镜 远离 缩小
20、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使远方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___(填“前”或“后”),需要配戴用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答案】前 凹透镜
21、______________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一组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
【答案】显微镜, 目镜,物镜
22、小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使用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来工作的。
【答案】缩小 照相机
23、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________,“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________位置。
【答案】凸透镜;焦点
24、如图所示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是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摄像时人或景物应在________焦距处。
【答案】凸;倒立;实像;大于二倍
2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若将一物体放在距透镜30cm处,将成__________像(选填“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_______就是这一成像性质的应用。若要使该凸透镜作放大镜用,物体应该距凸透镜__________cm。
【答案】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小于10
三、作图题。
26、请你将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答案】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
27、在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像距V、焦距f在数值上满足+=的关系。小花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发现,保持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45cm不变,只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可以在屏上得到两个清晰的像,将凸透镜从成第一个像的位置向蜡烛移动15cm得到第二个像。她通过分析得出第一个像与蜡烛相比是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第二次成像时物距为
cm.如图,A′B′是物体AB的像,试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并画出凸透镜。
【答案】缩小;15;如图所示:
28、小明为探究近视眼的成因,找来一个圆底烧瓶当着眼球的玻璃体,把里面装入牛奶和水的混合物(如图A)在烧瓶前放一凸透镜,用两激光灯当作物体发射出的光线,实验时:
(1)小明把 ______ 当着了眼睛中的晶状体。
(2)烧瓶的后壁相当于 ______ 。
(3)如果把两激光灯(如图B)射向凸透镜,调整光线线使会聚点刚好落在瓶后壁,此时若要验证近视眼成因,应保持光线不变,把B图中的凸透镜换成一个比它 ______ (厚或薄)的,此时会聚点会落在后壁的 ______ (左或右)边,实验中的会聚点相当于眼睛看到物体的像点.此时要验证校正方法,应在透镜前再放上一个 ______ 透镜使全聚点又落到烧瓶后壁。
【答案】(1)凸透镜 (2)视网膜 (3)厚 左 凹
五、计算题。
29、一凸透镜焦距20cm,在凸透镜前60cm处放置一线状物体AB高40cm,在凸透镜的另一侧20cm处,有一垂直透镜主轴的平面镜PQ,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倒立”)的,求出成像的位置和大小。
【答案】倒立;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在距凸透镜10cm处,大小20cm。
【解析】由题知,f=20cm,AB=40cm,BO=60cm,
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画出物体AB经凸透镜所成像A″B″,而平面镜放在另一侧距凸透镜20cm处,即右侧焦点处,A点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再经平面镜反射后交于A',由此可得到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A′B′是倒立的,如下图所示: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A′B′与A″B″关于平面镜对称,
由凸透镜成像公式=+有:=+
即:=+,
解得:B″O=30cm,
所以:B′F=B″F=B″O﹣OF=30cm﹣20cm=10cm,
所以:OB′=OF﹣B′F=20cm﹣10cm=10cm,
即: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在距凸透镜10cm处;
因为Rt△COF∽Rt△A″B″F,且B″F=OF,
所以:A′B′=A″B″=CO=AB=×40cm=20cm,
即: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大小为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