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
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希望……
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
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
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
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
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
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作者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
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
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己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
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
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
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
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
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的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
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
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
(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铁生的全部小说,都是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在自问自答中,他仿佛进行着思想
的自搏。
B.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
刻。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作者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史铁生唯一的、最高
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
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应改变对文体边界的界定,散文与小说其实
可以越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虽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
思想性。
C.中国的新文学中,只有《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以与鲁迅的作品并驾齐驱,它们都荒凉地展示了
人性的苦涩。
D.史铁生自觉地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作者却看
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3.材料一中提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下列史铁生的选文语句不能
体现他已“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的一项是( )(3分)
A.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就召她回去。”(《合欢树》)
B.这就是命运,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
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C.于人类而言,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
的欲望。(《务虚笔记》)
D.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
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我与地坛》)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 分)
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
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
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
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
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
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
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
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
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
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
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
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
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
来。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极目远望,未
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你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
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
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8 页)
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
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
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
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
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
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
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
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作了否定性
回答。可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永
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
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
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
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
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
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评价先生
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生动地描写了作者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等,均显得空灵而洒脱。
C.第⑩段中“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主要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
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D.第 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某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
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的行为深表遗憾。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②段开头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浓浓的情思。
B. 第③段中的“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
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C.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呼告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
作者直接宣泄内心的情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
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请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划线句“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
怀”的内容。(6 分)
9.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含义?(6 分)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8 页)
二、古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 10-14 题。
(甲)
(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
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 ①.服.。因大脯 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
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
②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 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
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
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
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
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
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
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
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
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指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
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
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
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
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又名岱宗,就是所说的中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B.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红)。“绯服”的官阶远高于“江州司马
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
C.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干支纪年。两者都是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
过女墙来”的诗句。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8 页)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封禅影响不小。按照唐代的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将升迁一级。
郑镒则凭借张说的关系越级升到了五品官。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
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
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
D.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4分)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14.选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 分)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的雄壮气势。
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所未闻”形成呼应。
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最终确定了他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16.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
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水天一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
动人。
(3) 苏轼《赤壁赋》中用形象的比喻写“客”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写作者看到的泰山路边石刻的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8 页)
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 8 小题,18 分)
1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 畏倾船而敛裾. 裾:衣襟
② 举酒属.客 属:劝请
③ 纵一苇之所如. 如:放任
④ 磴几.不可登 几:多个
⑤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⑥ 越长城之限. 限:限制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①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④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④/②⑤/③/⑥/ B.①⑤/②⑥/③④/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⑤/②④/③/⑥/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B.相与枕藉乎.舟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以.相属
21.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托遗响于悲风
B.固一世之雄也
C.而今安在哉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2.下列课内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② 古代历法中,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的三十称为“晦”。
③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多才多艺,
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④ 城郭,《登泰山记》中指城市。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郭”,外面的一道为“城”。
⑤ 史铁生,现代作家,1983 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⑥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散文集《背影》。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8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4 题。
苏轼对于人生与文学有两种彻悟。第一种是他用“水”去理解世界与文学的本质。他说“吾文如万斛泉
源,不择地皆可出……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在官场上、在生活中、在艺术世界里,他总是表现得如水
般变化多端。
苏轼的第二种彻悟是他始终站在“人”的角度思考社会,顺应人性的趋势,倡导培养人性的善质。正是
因为苏轼始终坚信“人”的因素比“法”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当新法推行的时候,他看到了新法的不妥;当
旧法复辟的时候,他又看到旧法的不足:他始终站在“人”的立场上,对具体的法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于
是新党、旧党都反感他,一贬再贬,从黄州到儋州。遂使他后半辈子一直____________。 从表面上看,他
的变化多端害了他。但有趣的是,他不同于那些____________的小人,而是始终逆风而动。他的变化多端。
本质上是坚定不移;他的立场无常,本质上是初心不改。写于贬谪黄州期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便体现了苏轼___________ 的意志。一个最擅长创新、反思、变化的人,却对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固
执保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苏轼让这样的奇迹不断发生,于是他把人生过成了一段_________的传奇。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穷困潦倒 顺风使舵 坚不可摧 空前绝后
B.颠沛流离 见机行事 岿然不动 空前绝后
C.穷困潦倒 见机行事 岿然不动 无与伦比
D.颠沛流离 顺风使舵 坚不可摧 无与伦比
2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4分)
25.下列对联中,最适合悬挂在泰山风景区大门两侧的一组是( )(2分)
①摘星捧日雄踞五岳之首 蔚霞蒸云广纳万有之灵
②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 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③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④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 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四、写作(60 分)
26.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 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
这是芬兰某学校的一个物理课学习项目,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②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临近期末,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
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菜。
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
什么!”
④部编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第二单元),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
范、劳动精神,让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以上几则材料均围绕“劳动”展开,对于“劳动”,你有怎样的感想和认识呢?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 字。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 8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