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19 ﹡生物入侵者入侵物种水葫芦“植物杀手”薇甘菊?传播松材线虫
的松墨天牛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注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梅涛,江西南城人,中国当代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科普作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资助。研究领域为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特种机器人、微机电系统。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已发表论文近百篇,获专利六项。生物入侵者 外来生物不断地增殖并扩散到新的地方,还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本土物种。地球上这种侵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随着交通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的不断增加,这种侵入的频率和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且有全球发展的趋势。劫 掠 栖 息 藩 篱
归 咎 斑 斓 酝 酿
束手无策 无动于衷jié qīfānjiùlán一、读一读yùn niànɡshùzhōnɡ归 咎:
藩 篱:
在劫难逃:
束手无策:
无动于衷:
啸聚山林: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
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二、记一记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归罪。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对此的不同观点。以引起读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一、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1.概括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1)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
(3)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4)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5)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的相应措施。(1) 解释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4) 具体写什么是
“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早期交通不便生态平衡(3)经济损失(4)破坏原生态环境(5)“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径。(6、7)不同人士对“生
物入侵者”的不同观点。自由发展加以节制生态平衡(8)各国都已认识到“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现在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什么叫“生物入侵者”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逻辑顺序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本文主要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列数字,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数字化的事实也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
打比方,是为了使说明更形象。二、阅读课文 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1句起什么作用?文中还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吗?
承上启下。第6段。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
4.这段文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三、知识积累 讨论交流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
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
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
盖了3 000公顷的海底。
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
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2002年左右,食人鲳被带到了中国,而且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身份:观赏鱼类。
食人鲳,又名食人鱼。原产南美,以凶猛闻名,不能与其他鱼共养。在亚马孙河流域,人们过河时,常常要先向河里投掷牛肉等把食人鲳诱开。在巴西的一个州里,每年约有1 200头牛被它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妇女也不时会受到食人鲳的攻击。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265种,外来害虫171种,外来病原菌26种……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公布:
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
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
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
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
蜗牛、福寿螺、牛蛙……这么多呀!我来当生物入侵监控局长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防范?提出问题——生物入侵者的本质特征:非自然途径迁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剖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生物入侵者存活下来的物种不一定是最强壮的,但一定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 。
——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