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寄情谁人懂 生花妙笔绘心境 ——〔越调〕《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先生的一支名曲,仅五句二十八字,但构思精巧,意境和谐,蕴藉地表达了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可谓淋漓尽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有永久的生命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和广大读者的喜爱。
七年级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积累比较匮乏,大多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有陌生感,对诗歌鉴赏更是心怀畏难情绪。因此,笔者结合《天净沙·秋思》文本,在教学环节设置上由浅入深,重在鉴赏方法的指导,这样才有利于树立学生的阅读信心,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创见。教学中采用“诵读、诱思、探究”法,以问领起,引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古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培养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诱思、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领略它的无穷魅力。
【板题】:〔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二.学法指导
怎样才能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四条学习诗歌的技巧与方法,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博大精深的世界。课件出示:
1.诗当美读:读出音韵,读出情感,读出共鸣。
2.诗当细品:一个意象、一个标点,往往有着丰富的信息。
3.诗当想象:诗歌的一大特色在于给读者留下空白,也就是想象的空间。
4.诗当深悟:能从一首并不艰深的诗中看出问题来,证明你有思辨的深度。
学生活动:倾听并做好笔记
三.解题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到的材料,让学生解题,教师补充,并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并识记。课件出示:
“越调”是宫调名,“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四.文本研习
(一)诗当美读:
1.一读诗歌:全班齐读,要求字正腔圆,注意音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生评价。
教师总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 读来朗朗上口,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这样朗读我们能感受到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同学们读出了《天净沙 秋思》的节奏感,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
(师生活动:学生按朗读要求齐读,教师根据朗读情况进行小结。)
2.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用一句诗概括作者的情感—— “断肠人在天涯”。并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诗人把自己称为“断肠人”。
学生重温课前预习,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课件出示补充:知人论世,背景如是——
诗人身份和诗歌创作背景:马致远,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断肠人在天涯”正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表达,师补充明确。)
(二)诗当细品:解读诗歌当从细微之处去体会。如一个意象、一个标点,往往有着丰富的信息。
1.请同学们找出意象。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从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鉴赏诗歌。
(师生活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讨论,推荐小组发言人,师生对发言人给予及时的点评和补充。)
⑴意象中所蕴涵的诗人情感。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不言而喻,应是一个因思念家乡而伤心欲绝的人。
⑵诗歌艺术形式
★语言精炼简洁。《天净沙 秋思》仅五句二十八字,就勾勒出山水画般的黄昏景致,刻画了一个天涯游子的生动形象。全曲犹如一幅略加点染的水墨画,画面单纯,色彩素淡而诗味殊浓,使读者恍如涉足于古朴的意境之中,叹为观止。
★化抽象为具体。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突出有动态的事物,增加意境的暗示作用。《天净沙 秋思》选择了三组景物,每一组景物之中都有一个动态之景,来决定其情调和色彩,第一组中的枯藤、老树,只有在昏鸦飞旋、停落时才能连成整体,显出其败落。第二组的小桥、流水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显出其生气。第三组景物也只有出现了瘦马才能构成整体,添其凄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 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小结:品味细节,才能体会诗人思念家乡而伤心欲绝之情。
二读诗歌:在体会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伤心欲绝之情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诗歌,请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关注细节,读出情感。全班齐读,读出了解了诗人感情之后的朗读效果。
(三)诗当想象:诗歌是浓缩的精华,短小的篇幅却蕴藏着丰富的信息。
诗歌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因思念家乡而伤心欲绝的人。同学们能否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或用画笔画出一幅画(课本上有插图)?
(师生活动: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小组发言人,师生对发言人点评补充。)
这个场景、这幅画如果用语言表达应该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候,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子。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四)诗当深悟: 能从一首并不艰深的诗中看出问题来,证明你有思辨的深度。
(师生活动: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小组发言人,师生对发言人点评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读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除了有感于马致远凄苦思乡之情外,会不会牵动我们的情思?
(学生若有所思,基本能感觉到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会被马致远的凄苦思乡之情所感染,却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设问:诗歌中具体什么意象、什么情思可以牵动你的情思?阅读诗歌结合自身经历你有什么样的联想?
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寄予了浓浓的凄凉思乡之情,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选取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学习了《天净沙 秋思》,学生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挚爱之情。同时,学生会领悟到,思乡的情事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今后在他们的人生成长中或许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就会知道如何去表达这种情感。
小结: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人情绪的感染力,而且在于诗中常见常用的意象,表达普遍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正因为这种共鸣,诗歌才能穿越时空,传承经典。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阅读,读出自己的触动。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五、课堂小结
鉴赏《天净沙 秋思》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读出了音韵、情感和共鸣通过作品领略了意象和其他细节的丰富内涵;通过想象体验了诗歌传承千古的奥秘。运用这四条学习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我们可以打开所有诗歌的大门,一步步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我更希望大家反复品味诗歌的深厚意蕴,让她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分靓丽。
(师生活动:学生小结,教师点拨、补充、明确)
六、课外延伸
师生回味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自由美读,提升体验。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表达台湾同胞回归之情。
(师生活动:教师投影展示,学生朗读并识记)
六.课外作业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 秋思》
板书设计: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赛课,我感受颇多,收获也很多:
1.亮点:
①我结合《天净沙·秋思》这篇文本,初步培养了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
力。在鉴赏方法上的指导上,我由浅入深地设置教学环节,采用“诵读、诱思、探究”教学法,树立了学生的阅读信心,激发了学生的鉴赏兴趣。
②在教学中,师生紧扣文本,对文本进行了美读、细品、想象、深悟,在每每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课堂上能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创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问题:
①师生配合默契程度不够,自身驾驭学生能力有限。
②对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点评流于形式,点评不够到位、不够精彩。
3.使用建议:
①针对七年级新生,我课下要多走尽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备好学生,掌握学情,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师生配合默契程度。
②今后,要多听课,多向老教师请教,要多读书,多浏览、钻研名家名篇的教学点评,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各类课型的点评深入的把握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