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 课文艺复兴运动 课件 (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 课文艺复兴运动 课件 (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4 16:0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认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600年2月17日罗马上空阴云笼罩,百花广场上戒备森严,恐怖压抑的气氛阻挡不了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场的人们,他们来为此刻昂首屹立在火刑架下的人送行……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
布鲁诺因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视为异端活活烧死,从布鲁诺之死谈谈你眼中的中世纪。
中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5世纪—15世纪,欧洲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一切。
  中世纪,没有自由、没有个人幸福、没有理想,人们成为上帝忠实的奴仆(欧洲当时95%以上是文盲。)。14到15世纪,就有5万人以上被投河或烧死。
  教会利用至高无上的地位,控制科学,政治,经济,垄断文化,他们认为,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为了维护神学的权威,教会把一切敢于公开反对和置疑神权的学说或人视为异端,疯狂的消灭和摧残。
政治上:教会和教皇凌驾于王权之上。
经济上: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一切,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阅读材料和书,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一、兴起原因
材料1:14世纪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都是西欧和东方贸易的枢纽,工商业相当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工场。
地中海是欧洲的贸易中心
1.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
材料2:13世纪威尼斯、米兰等城市取得自治权。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2.阶级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
材料3: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发源地。拜占庭帝国后期,东罗马人带着大批古代典籍逃往西欧避难。一些学者在佛罗伦萨开办学校,讲授古典文化。
3.文化基础:具有古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遗存。
材料四:1348——1350年黑死病在意大利传播的特别厉害,人民在绝望恐怖中向教会求援,向上帝祈祷,请求上帝息怒···——《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英】罗萨·玛利亚·莱茨
材料五:在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以上。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美】坚尼·布鲁克尔
一、兴起原因
4.社会(现实)因素: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宗教信仰的怀疑
材料六: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5.思想环境:教会和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文艺复兴 兴起原因
兴起时间
兴起地点
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
1.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
3.文化基础:具有古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遗存。
根本原因
4.社会(现实)因素: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宗教信仰的怀疑
5.思想环境:教会和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4世纪中期
意大利
要求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人文主义
以   为中心

以   为中心

人文主义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禁欲苦行 追求现世幸福
压抑人性 提倡人性
麻木顺从 追求自由
愚昧迷信 提倡科学
神权至上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人为中心:颂扬人的力量和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赞美人生和自然,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
二、核心思想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世界史·近代史编》
文艺复兴?
古希腊、罗马文化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目的:
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反对教会思想文化统治。
代表人物 国别 称谓 代表作
但丁 意大利
达·芬奇 意大利
莎士比亚 英国
文艺复兴的先驱;
“文学三杰”之一
文艺复兴
“美术三杰”之一
著名文学艺术家
《神曲》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阅读课本P66——68,完成下表。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成就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但丁
赞颂人的伟大、揭露教会的贪腐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神曲》采用梦幻的形式,叙述但丁在梦中由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游历了地狱和炼狱,然后又由圣女贝阿德丽采引导游历了天堂。《神曲》中的地狱指的是现实世界,天堂则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是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神曲》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
知识小卡片
通过对但丁及《神曲》的了解,可以看出他要表达什么精神?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讲述的是耶稣被自己的门徒犹大出卖而被揭发时的紧张画面。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他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
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达 芬奇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莎士比亚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眼中的人有什么特征?
高度赞美人、肯定人(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思考·探究
文艺复兴前后绘画作品有哪些不同?
早期的圣母像极力淡化世俗的情感,人物表情严肃、不可亲近。文艺复兴时期的圣
母像越来越趋于生活化,凸显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圣母充满了母爱和温情。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
中世纪圣母像
中世纪艺术作品的主题是神,个人的情感表达是被排斥的。而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是现实与人文,着重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
抒写人性
文学三杰
艺术三杰
莎士比亚
顺从人的本性,肯定人的自然欲求
歌颂人的感情及外在的美
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刻画人性
提升人格
14初-15世纪中意大利
15世纪下-16世纪上半叶法国
16下-17世纪初西班牙/英国
早期:强调个性解放
和享受世俗生活
中期:表现人的地位,
理解人的价值
晚期:探讨人性弱点
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
趋势:从精英(诗歌、艺术)到大众(戏剧)
特点:
借助文学艺术创作形式。
7.文艺复兴运动有何特点 ?
文艺复兴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欧洲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它(文艺复兴)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从而适应了一个新的、初见曙光的资本主义时代。
   ——《世界史·近代史编》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初——17世纪初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概念解释
思考: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内容?核心?性质?代表人物及成就?影响?
归纳: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阶段 领域 代表人物 国别 成就
早期 14世纪 文学 三杰
《十日谈》
全盛 15世纪 艺术 三杰
《西斯廷圣母》
《创世纪》
16世纪 文学
但丁
意大利
文艺复兴先驱;《神曲》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英国
意大利
莎士比亚
达·芬奇
彼特拉克
薄伽丘
拉斐尔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意大利
意大利
意大利
人文主义之父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观点一:
“文艺复兴”就是意大利人不满意当时教会对文化的控制,重新学习和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就是复古。
观点评说-文艺复兴的实质
观点二:
“文艺复兴”是那些对教会不满的先进人物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开创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
它虽打着复兴古典文化旗号,但实际上是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
小组合作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材料二:文艺复兴使欧洲冲破了中世纪巨大束缚,为西欧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做了前期准备。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恩格斯
材料四:在16世纪初,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高峰的时候,道德堕落跟随个性的高度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这种精神常常表现出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 ——高中人民版教材
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②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④后期过度强调人的价值,造成个人私欲膨胀,不利于社会稳定。
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
③动摇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冲破神学对人的束缚;
14—16世纪,许多欧洲学者认为,在罗马时代和他们自己的时代之间,主司文学和艺术的女神逃离了欧洲;如今,女神突然重新降临,意大利人兴高采烈地与她们携手合作。符合此描述的事件是( )
A.基督教兴起 B.文艺复兴
C.“发现”美洲 D.启蒙运动
2. 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再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西方传承了一种文明特质。这一“特质”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契约精神 C.法律至上 D.分权制衡
中考演练
B
A
3.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
A.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B.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它打着古典文化的旗帜
D.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5.史学家布克哈特评价一场运动时说:“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成的神学面纱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他评价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4.14世纪中叶,欧洲思想文化领域开始摆脱宗教束缚,关注现世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这一转变起源于(  )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C 
6.有学者评价某段历史时指出,文化一但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找到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他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导向。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
A.手工工厂出现 B.租地农场兴起
C.文艺复兴运动 D.早期殖民掠夺
C 
佛罗伦萨地处意大利中北部,具有适于新文化生长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
佛罗伦萨远眺
但丁像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堪称博物馆的理由。
7.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记忆,堪称一座博物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理由:14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工商业有一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在此兴起,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巨人,如但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其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二次达标
B
A
1.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该运动的背景是( )
A.启蒙运动兴起  B.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爆发
2.中世纪的欧洲处于罗马天主教会的黑暗封建统治之下,从14世纪开始,向往自由的人们开始进行反抗,他们反抗的思想武器是(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C
3.文艺复兴伊始,有一部作品描写了人类战胜邪恶,到达人生善美境界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故事,抨击了天主教会的种种罪恶,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贪婪。这部作品是(   )
A.《最后的晚餐》 B.《圣经》
C.《神曲》 D.《哈姆雷特》
4、彼特拉克曾说过:“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追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他宣扬的核心思想是( )
A.抽象主义 B.重商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5、有人认为:“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因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这一观点表明文艺复兴( )
A.是一场复古运动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没有推动文艺领域创新 D.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6、右图是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画家不再呈现圣母头上
的光环,却赋予她纯朴善良、和蔼可亲的形象,充满了人
间的爱。该作品表现了( )
A.圣母的神圣威严 B.中世纪艺术风格
C.人们的物质追求 D.世俗的人性光辉
C
D
D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但 丁
达·芬奇
文艺复兴的先驱,是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
代表作:《神曲》
代表作: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 响:
时间地点:
原 因:
实 质:
指导思想:
14---17世纪、西欧 (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人文主义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莎士比亚
英国文学家。代表作: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感悟:
思想运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
但丁
达·芬奇
莎士比亚
《神曲》
《最后的晚餐》
资产
阶级
反对
教会
《蒙娜丽莎》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文主义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