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类 世说新语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类 世说新语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13: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 小说类 世说新语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香山雪游记
王衡
余以前岁游真觉寺,订雪盟,比连日雪,乃鼓舞周季良,同客尤伯固等游焉。
甫出门,雪又弥甚,遂遣童子归,将幞被来,而止饭真觉寺。饭已,循堤行,则黄日已逗云影中。远近诸山黛白错,而东一山受晡[1]日,色独烂如丹霞,惊睨者良久。比到香山,且昏夜矣,赖夹道积雪奕奕道余行。
俄而,星见天井,山僧报晓霁。急起,则千峰一雪,冻云颓倚山头,如醉玉人。乃将诸子涉环翠亭,雪径深二尺许,从者几以双趺[2]印之。觞数行,转而憩于碧云,之余公墓平台,坐林峦中,眺雪颇胜。已,乃从旧道归,则昨日之丝者茧,环者化为玦矣。
因相与错叙其胜。今雪氆毸[3]款舞,且倦且骄;旧雪晶明,灏溔[4]积矣。试从卑望高,仰面不见山;若登高临远,则如身在净界,视大千沙砾,皆净土也。其封谷完,其揣树密,其印沙如鸟篆,其附城郭若鱼丽[5]。其幕红寺,衬落叶,俄浅绛,俄又淡黄,种种作态可喜。至于寒雁空横,素凫旅坐,暗泉界响,老松低枝,枯芦有声,村火斜出,于是间更有深致。吾曹戴高檐帽,披貂衫,奔车鞭蹇,争相指盼,以为山林入吾画图,而亦知吾曹乃山林画图中人耶
季良叫曰:“此致佳,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 ”余曰:“噫嘻!子欲得雪之不消者,则为玉,为盐,为絮,为练,种有几似矣,而实非。”傍一客应曰:¨然。雪则何必不消,顾吾辈雅善消雪,彼热肺肠子封帘守户者,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余曰:“毋!人各有适。子以徽之舟为至矣乎 则风不出、雨不出之叟亦能笑人。”顾谓伯固子弟图之,余姑为之记。时万历庚寅阳月六日也。
(取材于《明文海》)
注释:【1】晡(bū):申时。【2】趺(fū):脚。【3】氆氇(péi sāi):形容鸟羽张开的样子。【4】灏溔( hào yǎo):形容水无边际的样子。【5】鱼丽:古代战阵名。
1.文中“徽之舟”是指“王徽之(字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囚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黄日已逗云影中 逗:停留
B.赖夹道积雪奕奕道余行 道:引导
C.因相与错叙其胜胜:美景
D.子以徽之舟为至矣乎 至:到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余公墓平台之二虫又何知
B.而亦知吾曹乃山林画图中人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子欲得雪之不消者异乎三子者之撰
D.种有几似矣,而实非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雪氆毸款舞,且倦且骄
今日大雪翩翩飘落,我们在雪中走得疲倦又感到满足
B.其封谷完,其揣树密
那雪把整个山谷完全覆盖了,把树包裹得严严实实
C.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
不过哪里能得到永不消融的雪来赏玩呢
D.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
我们还能凭借这片刻观赏所得来傲视那些在雪中闭门不出的人
5.文中“于是间更有深致”,意思是种种景象在雪中更富情趣。请结合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具体景象,谈谈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选自《世说新语》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芳容泣而志之( ) (2)药之可以即愈( )
(3)且吾有大事未了( ) (4)闻言色动( )
7.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8.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9.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入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礼竟,允无复入 竟:结束
B.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收:拘捕
C.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夺:夺取
D.若才流及父 及:赶得上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允妇“聪慧”的一组是(  )
①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②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③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④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
⑤若才流及父,当收 ⑥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C.许允做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公少有大志,家甚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蘑,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而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侃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反。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言。”侃乃反。逵及洛,遂称之于羊醇、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陶侃留客》,有改动)
【注释】①范逵∶人名。后文的羊暲、顾荣二人,为当朝官员。②磬(qìng)∶乐器,内里是空的。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③斫(zhuó)∶用刀斧砍。④剉(cuò)∶同“挫”,割。⑤茬∶草垫。
1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郡范逵素知名 一向,向来 B.且百里许 将要,快要
C.君宜还 适宜 D.逵及洛 到,到了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B.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C.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D.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2)至洛阳,当相为美言。
17.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析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主可以理夺 夺:改变
B.举尔所知 举:全都
C.勿忧,寻还 寻:不久
D.早知尔耳 尔:(会)这样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②有蒋氏者,专其三世矣
B.①新妇所乏唯容尔。 ②子为父死,无所恨。
C.①许允为晋景王所诛。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D.①夫百行以德为首。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验证许允妇料事无误的一组是( )
①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卿宜查之。”
②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③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④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⑤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⑥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允妇容貌奇丑,以致在拜堂之后丈夫竟然不肯入洞房。然而她凭自己的准确判断和机智应对,赢得了丈夫的尊重。
B.许允担任吏部郎时,大多任用同乡,魏明帝为此派卫队将领去逮捕他。许允听从妻子的告诫据理力争,最终无罪获释。
C.丈夫被晋景王杀害,是许允妇早已料到的事,所以当事情果真发生的时候,她镇静自若,照旧织布,神色不变。
D.许允被害,门生担心他们母子的安全,想把许允的儿子藏起来。后来全家迁到许允墓地居住,孩子才免遭祸患。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23.解释加点词语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太丘舍去( )
(3)去后乃至( ) (4)下车引之( )
24.翻译下面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虽“过中不至”,但陈太丘“太丘舍去”也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B.客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 “元方入门不顾”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为下文“元方入门不顾”的做了铺垫。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6.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说说材料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链接材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郡庞士元①闻司马德操②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③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④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⑤所以慷慨,夷、齐⑥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世说新语·言语三》)
【注】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④原宪:孔子弟子。⑤许、父:许由和巢父。⑥夷、齐:指伯夷、叔齐。
2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二千里候之(等候) B.不慕诸侯之荣(羡慕)
C.千驷之富,不足贵也(马;车;匹或辆) D.而执丝妇之事(连词,却)
2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
译文: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的危险。
B.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
译文:哪里只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十个婢妾侍候,然后才算是与众不同的呢!
C.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
译文:这是因为隐士许由、巢父的感慨,所以引起了清廉之士伯夷、叔齐的长叹。
D.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译文:如果不是今天叩击大钟、敲打雷鼓,那么就不会知道它的音响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读《汉书》之后,且不可看他史。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州学士图》【1】,面面肥皙,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征传未的,吾不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标【3】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4】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鲸,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
注释:【1】《瀛州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2】徐夫人: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4】弇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2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其中顿置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C.笔颠老秀/颠沛流离
D.拣披各语/披沙拣金
3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吾不能为之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盖其牙室利灵/盖追先帝之殊遇
D.注但取其疏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1.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工作《瀛州学士图》
——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B.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赞叹《世说新语》在杂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样犀利、传神的作品。
C.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批评王世贞兄弟的补批,如狗尾续貂、东施效颦,让《世说新语》魅力渐失。
D.此书泥沙既尽
——形容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
32.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
33.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 )就循言谭,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顾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 )。”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著《首丘赋》,文多不载。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 )其辄去,除吏名。
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 )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晋书 文苑列传 张翰》
顾彦先①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 伤逝》
【注】①顾彦先:即顾荣,西晋吴郡吴县(今属江苏)人。彦先为其字。
3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 属:连缀
B.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 良:很,甚
C.时人贵其旷达 贵:尊贵
D.鼓琴作数曲,竟 竟:完,结束
35.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翰初不相识,( )就循言谭
②饮三江水( )
③然府( )其辄去,除吏名
④( )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A.为 耳 以 若 B.为 也 与 其
C.乃 也 与 若 D.乃 耳 以 其
36.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张翰“纵任不拘”性格的一组是:
①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
③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
④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⑤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
⑥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7.对上面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季鹰,即西晋名士张翰,是南方人,因其有文才,又纵任不拘,时人比之为步兵校尉阮籍,称之“江东步兵”。
B.两段材料都介绍了西晋名士张翰,虽体裁有别,但文字风格接近,都表现出张翰的独特个性。
C.张翰与顾荣深挚的友情弥足珍贵。顾荣平生好琴,张翰又正是琴声之知音,二人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式的知音。尤其最后张翰去凭吊好友,情之所至,琴歌啸傲,令人动容。
D.张季鹰为人纵任不拘。在外为官时,只是因想起了家乡吴中味道特别鲜美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弃官而归,从而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
(2)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陈情表》)
(二)
吴郡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饿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卅六》)
3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息:子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废除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具:详尽
40.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B.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C.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D.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4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自幼失怙,祖母躬养。《陈情表》写道,李密自幼失去了双亲的抚育,又没有远亲近友的帮助,由疾病缠身的祖母抚养长大。
B.李密忠孝难全,进退两难。《陈情表》写道,李密想要遵从皇上的旨意,却因为祖母病情一天天加重而无法成行,想要照顾祖母,却被告诉不可以。
C.陈遗以孝得活,时人传颂。《世说新语》写道,当时人们认为陈遗得以活命是因为他有纯厚的孝心。
D.古人崇尚孝道,细节感人。《陈情表》中的李密侍奉祖母喝药,十分尽心;《世说新语》中的陈遗更因母亲爱吃锅巴,出门总为母亲收集锅巴。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饿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褚公(1)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人?”吏云:“昨有一伧父(2)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甲、乙两则文字选自《世说新语》)
【注】(1)褚公,即褚裒,字季野。晋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2)伧父:晋南北朝时的文人士大夫常讥骂人为“伧”或“伧夫”,亦作“伧父”,犹言鄙夫,粗野的人。
4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败义以求生( )
(2)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
(3)有尊贵客,权移之( )
(4)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
4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远来相视/贼相谓曰
B.败义以求生/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C.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名字已显而位微
D.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于公前鞭挞亭吏
4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2)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
46.从选文来看,《世说新语》这部笔记体小说的语言特点主要是:
47.甲、乙两段画线的句子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节选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②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年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
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③王右军【注】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值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面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王羲之。
48.下列语句中“信”字解释为“实在”的一项是
A.然闻信至(《晋书·王羲之传》)
B.信其实孰眠(《世说新语·假谲》)
C.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D.信誓旦旦(《氓》)
49.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之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C.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相与大惊曰
50.选文①中卫夫人所说王羲之“有老成之智”指的是
A.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成熟。
B.王羲之虽然年少,但是很有思想志向。
C.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
D.王羲之处世的智慧,善于机变。
51.结合选文②中的“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下列对王羲之的“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泊名利 B.成为书圣
C.远离仕途 D.寄情山水
答案解析:
1.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D 3.D 4.A 5.【示例1】寒雁飞过茫茫天地间,像空荡的纸上画过一条横线,白色的野鸭成群静坐,冰雪覆盖下的泉流沉沉作响,倔强的老松被压低了虬枝,雪落苇丛,枯枝窸窣有声,村落炊烟在湿润的空气中迟缓地斜逸飘出。这些景象处在雪的背景中,如一幅安闲自然的水墨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更富有深远的情趣。
【示例2】“寒雁空横”是说孤雁从天际飞过,天地因大雪而苍茫一片。纯然一色的背景更显空阔,画面动静对比更加鲜明,映衬得飞过的雁更显渺小孤寒。“暗泉界响”是说泉眼被冰雪覆盖,难觅踪迹,而冰雪下隐隐传来水流的暗响,闻其声而不见其形,生动而不直露,视觉的静止与听觉的生动相互映衬,给人无限遐想。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给画线部分断句。材料中的句子是“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句中“剡”是地点,为“在”的宾语,后面要断开;“就”是下一分句的谓语,它前面是连词和状语, “之”为宾语,后面要断开;“经宿方至”是表示时间的状语分句,后面要断开;“而”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所以“返”后面断开;“人问其故”句意完整,后面断开;“曰”是标志词,后面断开;“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并列结构,中间和后面都要断开;所以断句为: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子以徽之舟为至矣乎”的“至”是极、最的意思。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第一处“之”是动词,到;第二处是复指代词,这。B项,“乃”,第一个是表判断,是;第二个是表转折连词,却、竟然。C项,“者”,第一处是表示句中停顿,第二处是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D项,两个“而”都表示转折。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仔细对比选项和原文,认真选出即可。A项,“今雪氆锶款舞,且倦且骄”,应该翻译为:现下的雪鸟的羽毛张开,一会儿缓慢,一会儿猛烈;句中“且倦且骄”说的是雪。故选A。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大意,并整体理解文章抒发感情和表述的中心,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认真揣摩题目要求中的线索,体会重要语句的内涵。本题说文中“于是间更有深致”,意思是种种景象在雪中更富情趣。要求请结合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具体景象,谈谈对波浪线句子的理解。题目要求理解描绘波浪想的种种景象在雪景中更富有情趣。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波浪线,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其中的情趣。答案需要有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和对“深致”的分析两个层次。理解画面要体现雪的特点,至少举出两个画面;分析“深致”要具体。可以就一个画面先理解再分析,也可以先理解几个画面再集中分析“深致”。“寒雁空横,素凫旅坐,暗泉界响,老松低枝,枯芦有声,村火斜出”,这里要重点体会出观察角度的变化,动静结合,远近不同,言有尽而意无穷,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去体会言外之意,结合全文,整体景象体现出一种静谧、安闲的特点。
【点睛】译文:
我在前年游览真觉寺时,订下了雪天再游的誓约,近来连日下雪,就激励周季良,同客人尤伯固等人去游玩。
刚刚出门,大雪又下得更加厉害了,于是派童仆回家,带来包袱裹的衣被,我们则停在真觉寺吃饭。吃完饭我们顺着堤岸走,昏黄的太阳就已停留在云影中。远远近近的群山青黑与雪白相交错,而东面一座山受到傍晚日光的照射,色彩偏偏灿烂像红霞,我们惊奇地睨视它好久。等到了香山已将近昏黑的夜晚了,依赖堆积在道路两边的积雪发出的闪动的光引导着我们前行。
不久,星星出现在露天院落的上空,香山的和尚来报说拂晓已雪后转睛了。我们急忙跑出去,只见上千山峰全是雪,寒云颓靡地靠着山头,犹如一个喝醉酒的风姿如玉的美人。于是我领着众人涉足环翠亭,积雪的小路深约两尺,跟我走的人踩着我的脚印走。几次传杯饮酒,转折而到碧云寺休息,前往余公墓的平台,坐于树林山峦当中,远眺雪景很是优美。后来,就从原路回去,只见昨天呈丝状的雪已经成了茧形,而环形的积雪也都变作像半环形玉的状态。
于是大家一起错杂地叙谈雪景的优美。现下的雪如怒放缓舞,一会儿缓慢,一会儿猛烈:原有的雪晶莹鲜明,无边无际地积存下来,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试着从低处远看高处,如仰脸看山却不见山一样;假若登上高处对着远方,就像身在洁净无浊的境界,观看大千世界的沙子碎石,全都是庄严洁净的世界。那雪把整个山谷完全覆盖了,把树包裹得严严实实,印到沙上如同鸟篆书一样,附着在城郭上又仿佛布下了鱼丽阵一般。它像红色的佛寺的幕帘,衬托出飘落的树叶,一会儿是浅淡的大红色,一会儿又是浅淡的枯黄色,各种姿态都令人喜爱。至于说到寒天的大雁横空飞过,白色的野鸭成群排坐,暗流的泉水分界作响,古老的松树低垂虬枝,枯萎的芦苇发出声音,乡村的烟火倾斜飘出,处在这样的境地间更富有深远的情趣。我们戴着高檐的帽子,披着貂皮的衣服,驰车赶驴,争相指看以为重山丛林都纳入了我们的图画之中,然而是否知道我们其实也是这幅山林画中之人呢
季良叫道:“这种景致美妙,不过哪里能得到永不消融的雪来赏玩呢 ”我说:“嗨!你想要得到永不消失的雪,就做成玉,做成盐,做成棉絮,做成白绢,物类是有大致相像的地方了,然而实际却井不相同。”旁边一位宾客应声说:“说得对。雪为什么一定要不消失呢,但看我们很善于消遣雪景,对那些为了使身体暖和而关窗守家的人,我们还能用片时的观赏傲视他们。”我说:“不要这样说!人们各有各的意趣。您认为王徽之乘船雪霁访戴是最惬意了吧 那么刮风不出门、下雨不出门的老人也能笑话那些顶着风雨出门人。”我回头叫伯固后生把雪游情景画出来,我姑且写成这篇游记。当时是明神宗万历庚寅(1590)年十月六日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酲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6. 记:记住 给……吃药;吃药;用药治 结束;完;了结 脸色 ;神色;面色 7.C 8.(1)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 (2)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9.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解析】6.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注意词类活用。
7.试题分析:例句和C项均是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对象,B项,介词,比;D项,介词,对于。
8.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岂”,难道;“为”,替;“以”,把;“故”,原因。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岂”“为”“以”“故”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属于概括人物性格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事例概括。
参考译文: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在归州的官吏住处客死他乡。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叹息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芳容哭泣着记住它,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芳容认为自己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勉道:"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
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着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马上就可以痊愈。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替我召见 里正,当面把原因告诉他。"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有时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时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
芳容背骨登船,半个多月竟达里门。埋葬父亲在祖坟旁边,能在地下报祖父祖母遗嘱。
10.C 11.B 12.D 13.(1)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
(2)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C项,“夺”翻译为“夺取”有误,应解释为“改变”,句子翻译为: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
故选C。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①为桓范劝解许允的话;③是许允回答皇帝的问话,为自己辩解;⑤是景王叮嘱钟会之语。故排除包含①③⑤的选项。
故选B。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表述有误,原文“可少问朝事”即不要多问朝廷政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百行”,百种品德;“何谓”,反问语气,怎么能说,句子翻译为: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
②“收”,收捕;“举”,全;“唯”,只有;“寻”,不久,句子翻译为: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许范的妻子是既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元比五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欲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范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允因此时她说:“女人必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客、妇功),你有其中几样?”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
许允在当吏部侍郎期间,起用了许多同乡为官,魏明帝派武士来拘捕他。临去的时候许允妇追出来嘱咐许允说:“君主是贤明的,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不要用情感去哀求。”到了朝廷上,魏明帝审问他为什么要起用那么多乡党,许允回答:“我只是在‘举尔所知’罢了。我用的那些同乡,都是我所了解的人。请陛下去查查这些人为官称职与否。如不称职,我甘愿领受罪名。”后来一调查,许允的这些同乡都是称职的,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当时的衣服破了,明帝还下诏赐给他新农。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还亲自煮米粥等着他。果然不出她所料,一会儿,许允就重新回到了家里。
许允后被晋景王所杀,消息由家中门生传回来的时候,许允妇正在纺织机前织布,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说:“我已经料到这步了!”门生打算把许允的弦子们藏起来,许允妇说:“现在还不关孩子们的事情,用不着躲藏。”后来他们搬到许允的墓地上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打探,要是弦子们的才识比得上许允,就将他们抓回来。孩子们去问母亲怎么办,母亲说:“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当然也不要太哀痛,钟会停止你们就停;还可以稍微问一问朝廷政事。”孩子们听了母亲的话就去见钟会了。钟会回去把情况向晋景王做了汇报,孩子们终于免脱了灾祸。
14.C 15.D 16.(1)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
(2)(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替你美言一番。 17.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而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儿子的愿望。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宜”,副词,该,应该,应当。句意:您该回去了。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侃母”作主语,“语……曰”作谓语,“侃”作宾语,故应在“曰”后停顿;且“汝”作主语,“出外留客”为动宾短语,应在“客”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BC。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遂”,于是,就,便;“从者”,随从的人;“乏”,欠缺,缺乏。(2)补上省略的主语“我”;“当”,“一定”;“为”,替。
1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同郡范逵素知名,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蘑,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而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可知,陶母看到儿子的朋友投宿到自己家中,自己的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而难为时,她竭尽自己所有满足了儿子的愿望,卖掉自己的头发盛情款待孩子的朋友,这说明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有主见、敢担当的人;陶母竭尽家中所有来招待儿子的朋友,这说明陶母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醇、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18.B 19.B 20.C 21.D 22.你们不必过度哀伤,钟会不哭了,你们就不哭。可以稍微问及朝廷的事情。儿子照母亲的吩咐去做。钟会回去,把情况回报景王,许允的儿子终于免祸。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全都”错误,译为推举、提拔。句意:举荐你所了解的人。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代指前面的“四德”;代词,代指捕蛇。
B.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C.介词,被;动词,认为。
D.介词,把,用;介词,因为。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②句是说许允妇有所预料而采取的做法;③句写许允在妻子诘问之后的表现,与许允妇料事无关;⑥句写许允妇遇事镇定自如。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后来全家迁到许允墓地居住,孩子才免遭祸患”错误。结合“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分析,许允的儿子并非因迁居墓地才得以免祸,而是由于许允妇料事无误,教给儿子们恰当应付,才最终得以免祸。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极”,过度,非常;“少”,稍,略微;“从”,听从;“反”,通“返”,返回;“卒”,终于,最终。
参考译文:
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无比丑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就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允便问她说:“女人必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其中几样 ”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 ”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 ”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
许允在当吏部侍郎期间,起用了许多同乡为官,魏明帝派武士来拘捕他。临去的时候许允妇追出来嘱咐许允说:“君主是贤明的,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不要用情感去哀求。”到了朝廷上,魏明帝审问他为什么要起用那么多乡党,许允回答:“我只是在‘举尔所知’罢了。我用的那些同乡,都是我所了解的人。请陛下去查查这些人为官称职与否?如不称职,我甘愿领受罪名。”后来一调查,许允的这些同乡都是称职的,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当时的衣服破了,明帝还下诏赐给他新衣。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还亲自煮米粥等着他。果然不出她所料,一会儿,许允就重新回到了家里。
许允后被晋景王所杀,消息由家中门生传回来的时候,许允妇正在纺织机前织布,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说:“我已经料到这步了!”门生打算把许允的孩子们藏起来,许允妇说:“现在还不关孩子们的事情,用不着躲藏。”后来他们搬到许允的墓地上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打探,要是孩子们的才识比得上许允,就将他们抓回来。孩子们去问母亲怎么办,母亲说:“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你们不必过度哀伤,钟会不哭了,你们就不哭。可以稍微问及朝廷的事情。”儿子照母亲的吩咐去做。钟会回去,把情况回报景王,许允的儿子终于免祸。
23. 约定、相约 放弃 才 拉 24.(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5.A 26.共同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讲诚信,世界因为有了诚信才更加精彩。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相约。
(2)太丘舍去。翻译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
(3)去后乃至。翻译为: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4)下车引之。翻译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期”,相约;“委”,丢下;“去”,离开。
(2)“日中”,正午;“至”,到;“信”, 信用;“对子”,对着孩子;“无礼”, 没有礼貌。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陈太丘‘太丘舍去’也是不讲信用的表现”表述错误。文中陈太丘虽然丢下友人先行离开,并不是不讲信用,原因是友人没有守时,“日中不至”,没有守信。陈太丘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离开无可厚非。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链接材料中,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由此可见,文侯不因下雨而违背与人相约的承诺,也是守信的表现。对此我们发现,诚信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你讲诚信,那么慢慢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你。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讲诚信,世界因为有了诚信才更加精彩。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7.C 28.C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马;车;匹或辆”错误。“驷”,古指套着四匹马的车。也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句意: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因为隐士许由、巢父的感慨,所以引起了清廉之士伯夷、叔齐的长叹”错误。“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所以”,……的原因;“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大臣。句意: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
故选C。
参考译文: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颍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29.D 30.B 31.D 32.刘孝标: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
刘辰翁:评论文雅有韵致,见解独到精妙。 33.本则故事塑造了谢安的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谢安在危机前从容讽咏,大义凛然,其镇定的神色、坚定的语言,如在读者眼前耳畔。描写看似信手拈来,而人物风骨气度毕现。同时,作者又善用对比手法,王谢二人本齐名,在危机面前,惊惶失措、面露恐状的王坦之,与震摄桓温、化解晋室危机的谢安,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谢安的从容、淡定、睿智,展示了其过人的胆识与气度。
【解析】2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两个“拣”意思都是“挑选”,“拣披各语”意思是“从大量评语中挑选精华”,“披沙拣金”意思是“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A项,“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意思是“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迹”,“映带”意思是“连带着(写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意思是“还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映”指“辉映”,“带”,名词用为动词,环绕的意思,两个“映带”意思不同。
B项,“其中顿置不安”意思是“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不安”,不恰当;“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不安定”,“不安”,不安定,两个“不安”意思不同。
C项,“笔颠老秀”意思是“笔尖文字老到、隽秀”,“颠”,尖,顶部,此处指笔下文字;“颠沛流离”意思是“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颠”,倒下,两个“颠”意思不同。
故选D。
3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B项,“吾不能为之讳”意思是“我不能替他掩饰”,“之”是代词,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C项,两个“盖”都表原因,因为;
D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只是。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品味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句子,辨析正误。
D项,“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错误,“此书泥沙既尽”,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意思是“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结合后面“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可知,应该是说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糟粕已删,剩下的是精华。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然后到文中找到作者肯定之语所在的位置,再找出作者评价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者肯定他们的原因。
首先找到作者“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这一肯定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二段的最后,意思是“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这就提示考生答案在这句话的前面;然后到前面找到对二人做出评价的内容,如“嗣后孝标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意思是“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时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意思是“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评点文字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然后浏览所给的故事,把握故事的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和情节。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描写等方面,结合内容对人物做出评价;从情节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起伏跌宕等方面,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谢安,除此之外还写了桓温、王坦之;故事主要写桓温设酒宴想要杀死谢安和王坦之,面对危险,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很从容,最终桓温被谢安的自若给镇住了。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来看,语段中有对谢安的直接描写,如“谢神意不变”“晋祚存亡,在此一行”“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这些描写能展现出人物面对危险的镇定从容;除了直接描写之外,还有侧面衬托,如环境的烘托,“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可以看出形势的危险,这一危险的形势更能凸显出谢安的镇定自若,还有人物的衬托,桓温要杀的人除了谢安之外,还有王坦之,王坦之的表现是“王甚遽”“当作何计”“王之恐状,转见于色”,王坦之的恐惧胆怯更能凸显桓温的镇定。如从情节角度来看,可以从情节的起伏角度赏析。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读过《史记》之后,也许再创作《汉书》就觉得难了;而读过《汉书》之后,恐怕就不愿意再读其他的史书了。今古风流,只有晋代,等到去读晋代的正史时,却感到死板冗长乏味,就像工匠仿作的《瀛洲学士图》,每个人面部都很丰腴,虽大约有些年龄老少的分别,但他们的神情意态,十八个人却没有多大的不同。
南北朝宋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专门搜罗晋代人的轶事,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迹。自开门户,另外设定写作的体例、方法。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征引、解说不够准确,这些内容我当然不能替他掩饰。然而书中作者顺手拈来,随意评点,每每在只言片语之间,便活画出王、谢、桓、刘这些晋代名士的风骨、神态来,仿佛把他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再者,书中本是一句俗语,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显得文雅;本是一句浅显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有了意蕴;本是一句稚嫩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成为老辣之言。大概是因为作者语言犀利、灵巧,笔尖文字老到、隽秀,在写作之前已尽得晋人的意趣,因而能充分表现出晋人的语言情趣,这本书真是杂述野史中如徐夫人的匕首那样犀利、灵巧的传神之作。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人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
自从弇州王世贞兄弟补批《世说新语》以来,人们想穷极此书的玄妙之处,但是像东施效颦一样的续貂之作越来越多,使《世说新语》渐失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海阳张远文在江陵陈元植家得到了《世说新语》善本,便尽现刘辰翁评语的深意,评价《世说新语》诸评注家的高下,从大量评语中挑选精华,只是挑选疑惑之处加以注解,选取传神的评语加以赏析,使几乎窒息的刘义庆又苏醒过来,这是张远文的功劳。有关《世说新语》一书的事,至此又圆满无憾了。
哎!兰苕翡翠,虽然不如碧海鲲鲸那样有气势,然而那肥脂大肉,吃上三天必定会餍足而弃去。若是见了精美珍稀的小菜,吃起来就总怕这样的美味不能延续。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其清幽的韵味自然会悠悠而出。每天用它配合着《史记》《汉书》那样的盛馔一起品味,浓淡最为相宜。
《世说新语》
桓温埋伏士兵设酒宴,广泛邀请朝廷官员,想趁此机会杀了谢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问谢安说“这如何是好?”谢安面不改色,对王坦之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全看我俩此行了。”就和王坦之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的恐惧神色,渐渐的从脸上显露出来。而谢安的从容,也更加在他外表表现出来。(谢安)走上台阶 找座位坐下,作了一首《洛生咏》,是讽刺浩浩洪流的。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镇住了,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王坦之和谢安以前是齐名的,这件事之后,谁好谁坏就可以分辨的出来了。
34.C 35.D 36.B 37.D 38.(1)我本来是与世无争的人,对时势没有奢望,您善于用明达防患未然,用智慧思虑将来。
(2)(张翰)不能忍受痛苦,于是径直坐在灵床上,弹琴创作了几支曲子。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贵:尊贵”理解错误,贵:敬重,认为……可贵。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此类题,需要考生平时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的积累与辨别。
①“翰初不相识”与“就循言谭张翰”为承接关系,“乃”符合语境。
②“饮三江水”,应该加上句尾语气词,“耳”符合语境;
③“然府其辄去”与“除吏名”为因果关系,“以”符合语境;
④“文笔数十篇行于世”句首缺少代词,“其”符合语境。
故选D。
3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结合文本的人物事件、语言等方面分析。
本题,②是张翰评价顾荣的话,不能体现张翰“纵任不拘”的性格; ③“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表现张翰能见微知著。④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这是别人对张翰的问话,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7.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只因想起了”说法片面。从文中“天下纷纷,祸难未已”“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可知,他辞官原因不止一个,思念家乡只是表面原因,很可能只是借口。
故选D。
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山林间”:“引申为与世无争”;“无望于时”:“状语后置句,对时势没有奢望”;“以”:“用”。第二句关键点:“省略句,省略主语,张翰”;“径”:“径直”;“鼓琴”:“弹琴”。
参考翻译:
(1)我本来是与世无争的人,对时势没有奢望,您善于用明达防患未然,用智慧思虑将来。
(2)(张翰)不能忍受痛苦,于是径直坐在灵床上,弹琴创作了几支曲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参考译文:
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父亲张俨,官任吴地大鸿胪。张翰品行高洁才华卓越,善于写文章,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
会稽人贺循受命到洛阳任职,经过吴地阊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最初并不认识贺循,就凑近与贺循交谈,两人彼此便钦慕不已。张翰问贺循赶赴何处,了解到贺循要去洛阳,张翰说:“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谋事。”于是就同乘一车离开了,却没有与家人告别。
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他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祸难不断。到盛名享誉四海之时,急流勇退恐怕会相当困难。我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之人,对时势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顾荣拉着张翰的手,悲伤地说:“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饮家乡之水。”
张翰见秋风刮起,就思念起吴地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说到:“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在几千里之外束缚为官来谋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他写了一篇《首丘赋》,很少被后来的文集收录。没过多时,齐王冏兵败,人们都称张翰能看准形势,善于灵活应对。然而官府因他擅自离开,革除了他的官职。
张翰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不求随顺世俗。有人对张翰说:“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张翰回答到:“让我死后留得声名,还不如饮得眼前一杯美酒。”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旷达十分可贵。张翰十分孝顺,母亲去世他万分忧伤,哀痛的表现超过礼制规定。他57岁去世,有几十篇文章流行于世。
《晋书 文苑列传 张翰》
顾彦先平生喜欢弹琴,到了他死后,家人总是把琴放在灵座上。张季鹰去吊丧,非常悲痛,便径直坐在灵座上弹琴,弹完了几曲,抚摸着琴说:“顾彦先是不是还能再欣赏这些呢?”于是又非常伤心地痛哭,竟顾不上握孝子的手就出去了。
《世说新语 伤逝》
39.C 40.B 41.B 42.(1)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军人被打垮而四散,逃跑(到)深山沼泽,很多人都饿死了,唯独陈遗依靠锅底煮焦的饭(锅巴)得以存活。
【解析】3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C项,句意为:不就蒙受国家的恩典,授予我洗马的官职。除:授予官职。
故选C。
4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一语段的句意为: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主簿”是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贮录”是收藏的意思,其宾语是“焦饭”,且“归以遗母”的主语是陈遗。故“焦饭”应置于“贮录”之后。排除C项。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却被告诉不可以”理解错误。原文为“则告诉不许”,意思是“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告诉”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报告申诉”的意思,不是“告诉”。
故选B。
4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中,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吊:安慰。
(2)中,“逃走山泽”,省略句,应为“逃走于山泽”。以:依靠,凭借。
【点睛】参考译文:
(一)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二)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43. (1)使……败,毁坏、败坏 (2)留,停留 (3)权且、暂且,姑且 (4)名帖、名片 44.C 45.(1)胡贼于是撤军回去,整个郡一并得以保全。
(2)远近的人久仰褚季野的大名,县令于是大为惶恐,又不敢让他移出牛屋。 46.洗炼简洁、质朴自然(口语化、生活化),隽永传神。 47.要点:甲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乙文画线句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褚季野以喜怒不形于色为风雅的名士风度(雅量)。
【解析】4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败”,句意:损害做人准则而求活命。译为使……败,毁坏。
(2)“止”,句意:你是什么人,而敢单独一人阻挡。译为停留。
(3)“权”,句意:因为有贵客,就暂且把他们挪到牛棚里了。译为暂且。
(4)“刺”,句意:就来到牛棚下,递上名片,拜见褚公。译为名帖。
4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是偏指一方,“你”;互相。
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项,连词,表转折,却。
D项,介词,从;介词,在。
故选C。
4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补充主语,“遂”,连词,于是;“而”,连词,表修饰;“还”,回去;“全”,保全。(2)“远近”,远近的人(形容词做名词);“承”,承受,承接;“令”,县令;“遽”,惶恐。
46.本题主语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从选文来看,《世说新语》这部笔记体小说的语言特点主要是”,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结合人物的对话内容分析,语言洗练简洁,有生活气息,口语化等。结合“败义以求生”“宁以吾身代友人命”“欲以谢惭”等分析,语言隽永传神。
47.本题主语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甲、乙两段画线的句子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需要分别分析手法。“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贼相对说:“我们是一群不讲仁义的人,却进入了讲仁义的国度!”于是整肃军马回去了,全城也得到保全。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褚公和他一起喝酒,言谈神色没有任何异常,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褚季野以喜怒不形于色为风雅的名士风度(雅量)。褚公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甲)
苟巨伯大老远来看望朋友病情,恰好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今天死定了,你走吗?”巨伯回答说:“大老远探望,你让我离开;损害做人准则而求活命,哪里是我荀巨伯(能)做出来的?”贼来到了,对巨伯说:“大军到来,整个城池将洗劫一空,你是什么人,而敢单独一人阻挡?”巨伯回答说:“我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换朋友活命。”贼相对说:“我们是一群不讲仁义的人,却进入了讲仁义的国度!”于是整肃军马回去了,全城也得到保全。
(乙)
褚公(褚季野)由章安令升任太尉记室参军,当时褚公名气很大,但地位卑微,认识他的人不多。褚公乘商人的船东行,和几个送行的下属在钱塘亭投宿。当时,吴兴人沈充任县令,正要送客人过浙江,客人到后,亭吏就把褚公等赶到了牛棚里。潮水来了,沈充起来散步,看到褚公就问道:“牛棚下是什么人?”亭吏说:“昨天有个北方佬到亭子投宿,因为有贵客,就暂且把他们挪到牛棚里了。”沈充有些醉意,就远远地问道:“北方佬要不要吃饼?姓什么啊?一块儿聊聊好吗?”褚公就扬了扬手,答道:“我是河南褚季野。”早就听说褚公的大名了,县令非常惊慌,不敢让褚公过来,就来到牛棚下,递上名片,拜见褚公,又重新宰杀禽畜,准备菜肴,放在褚公面前。还把那个亭吏抽打了一顿,借此向褚公道歉。褚公和他一起喝酒,言谈神色没有任何异常,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过后县令把褚公一直送到县界。
48.C 49.B 50.A 51.B
【解析】4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信”字解释为“实在”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考生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实在”的意思,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A项,“然闻信至”中的“信”是“信使”,翻译:然而听到信使来了。
B项,“信其实孰眠”中的“信”是“相信”,翻译:相信他确实是睡得很沉。
C项,“信可乐也”中的“信”是“确实、实在”,翻译:确实是值得快乐的事啊。
D项,“信誓旦旦”中的“信”是“真心诚意”,翻译: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故选C。
49.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例句“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与”字,意思是:连词,和。
A项,“遂与之”中“与”,动词,给。
B项,“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中“与”,连词,和。
C项,“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与”,介词,和。
D项,“相与大惊曰”中“相与”,副词,共同。
故选B。
5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实际上也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考生选出 “有老成之智”指的是什么,考生要有语境意识。
结合语境理解“有老成之智”在文中的意思,结合前面一句“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这个文句,了解这几个文句的意思,然后选出最佳答案,这几个文句大意是: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故可知“老成之智”指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成熟。
故选A。
51.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此题干要求考生选出对王羲之的“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做此题,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去理解本文段的“志”,“志”本义是“志向”,选文①突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选文②中“志”指寄情山水、远离仕途、淡泊名利等志向。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 ”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 ”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 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王羲之字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