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原本并无直接联系的东北作家们,几乎是完全自然地、别无选择地成为左翼的一部分。 , 。 。
①他们凭着生存的直觉,知道在三十年代的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只有那些被排斥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法权之外的致力于批判和反抗的左翼才能容纳他们
②也只有鲁迅这位昔日的启蒙者、今日左翼的精神领袖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流淌着的不是“水管里流出的水”而是“血管里流出的血”
③与许多内地左翼青年不同,他们成为左翼,主要不是学习左翼理论并以此为观察生活尺度的结果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载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②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③为了不使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我们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④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⑤老李头教训儿子说:“你整天不学无术,就知道上网玩游戏,长此以往,怎么好啊?”
⑥经过各方势力的压迫,再加上他们内部的竞争调整,这三大房地产公司实力相当,在市场上已形成了鼎足之势。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_______出头来。
②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_______进了荷花淀。
③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_______出一个人来。
④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_______出来。
A.冒 钻 窜 冲
B.露 冲 冒 窜
C.露 窜 冒 钻
D.伸 驶 钻 冒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寥落(liáo) 赁屋(lìn)
B.桀骜锋利(ào) 莽原(mǎng) 殒身不恤(xǔn) 攒射(cuán)
C.缁衣(zī) 惴惴(zhuì) 曲译(qū) 戳穿(chuò)
D.铿锵(kēng) 拓荒(tuò) 宝藏(cáng) 脚镣(liào)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味 造化 微漠 艰苦卓绝
B.辣椒 高慢 讫今 长歌当哭
C.桀骜 诽谤 客栈 急于事攻
D.沽酒 恳求 枉然 殒身不朽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通感,将无法看到的东西,用“浓黑”—词视觉化,突出悲凉之深。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设问,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虐杀青年学生的愤怒。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突出了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伟绩”“武功”正话反说,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的万分悲痛。
7.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下列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点,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①乖巧伶俐 ②憨厚质朴 ③忸怩羞涩 ④谨慎稳重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a① b② c④ d② e③
B.a① b① c④ d② e③
C.a③ b② c④ d② e③
D.a① b② c② d④ e③
8.下列句子顺序已打乱,请重新排列,选出语意最连贯的一项( )
①孙犁的《荷花淀》则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荷花淀中一群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她们仿佛是荷花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②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悠扬的歌声从荷花丛中飘出。
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④王昌龄的《采莲曲》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采莲图画。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B.区上早就说兴旺跟金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
C.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D.当前的反腐形势很好,但这一政治举措能否如老百姓所期望的那样,为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基础,关键还在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态度和做法。
10.下列各句中,属于反问句的一项是( )
A.到底哪一个是黄新?万一认错了人,我的性命事小,就会带累了整个组织。
B.区长道:“干什么?区公所是骂人的地方?
C.区长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三仙姑说:“四十五。”
D.区长问:“你会下神是不是?”
11.下列句子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客得之,以说吴王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若火之始然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当察乱何自起 故不孝不慈亡
1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面,并欢迎各位朋友前来咨询。
B.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城南旧事》,如有拾获,请从速上交。”
C.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D.他在请假时与老板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先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__________,爱国学生面对敌人的枪弹的威胁而__________,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说演、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__________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__________,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爆发 舍生取义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B.暴发 殒身不恤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C.暴发 舍生取义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D.爆发 殒身不恤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14.在文中括号处补写上一句话,使句子前后语句连贯,语意完整。
15.请把上面的文字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像士兵一样穿着迷彩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白天里,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稀疏地叫着,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但到了晚上,蛤蟆齐鸣,那声音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晩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麦子就要成熟了。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
16.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对偶、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比喻
C.比喻、拟人、夸张 D.比喻、拟人、通感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呈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在我住的村委会院外。”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三、小阅读-课内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19.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0.下列对《包身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加强了批判的力度。
B.课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时,作者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并没有具体地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描写她们的生活,通过一个个个体的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C.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E.《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通过描写当时的实际状况,曲折地反映社会黑暗,表现了作者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本段文字说的是东北作家们成为左翼的原因。上文有“别无选择地成为左翼的一部分”,根据话题统一的原则,③句中“与许多内地左翼青年不同,他们成为左翼”在话题上与上文更连贯,③为首句,排除BC;分析①“只有那些被排斥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法权之外的致力于批判和反抗的左翼才能容纳他们”与 ②的联系,②中“也”在语气上从属于后句,先①后②,排除BCD。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多指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语境说的是农民变废为宝的举措,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②“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句中指不捐一点财物,不是指不抛弃,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句中指任人宰割的危险境地,使用正确。
④“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句中在此一举的应是成功与否,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⑤“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句中说的是老李的儿子没有才学,使用正确。
⑥“鼎足之势”,指三方分立对峙的局势。句中指三大房地产公司所形成的局面,使用正确。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冒”,透出;往上升。“露”,显现出来。“伸”,舒展开;拉长。“钻”,穿过;进入。“冲”,不顾一切,一直向前。“窜”,奔逃,跳。“驶”,(车马等)飞快地跑或车船开动。
第一句,是说女人们的头从船帮后显现出来,使用“露”;
第二句,结合前面“努力一摇”可知,此处应是说小船躲避鬼子进入荷花淀,“窜”既能体现躲避之态,又能体现速度之快。
第三句,结合前面“忽然”“从船底下”可知,此处是说这个人从水底出来,“冒”既合乎“忽然”之意,又体现向上之态。
第四句,结合前面“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可知,后面是说从水底钻出来,使用“钻”。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B项,“殒”应读yǔn;殒身不恤,意思是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C项,“戳”应读chuō;
D项,“藏”应读zàng。
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B项,“讫今”应为“迄今”;
C项,“急于事攻”应为“急于事功”;
D项,“殒身不朽”应为“殒身不恤”。
故选A。
6.B
【详解】本题考查判定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B项,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属于无疑而问,答案就在此句中,即“我没有话可说”。这种无疑而问,答在问中的问句,修辞手法是反问。
故选B。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能力。
这几句话是妇女们在她们的丈夫离开后商量探望丈夫的对话。
丈夫们参军走了,四个妇女聚在一起商里探望他们。在这里,四个人每人只说了一句话,作者就描绘出了她们思想与言行之间的矛盾,细腻而真实地刻画出了女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妇女a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这句话说得委婉含蓄,“听说”二字告诉别人不是自己存心主动打听丈夫行踪的;而且又声明“不拖尾巴”这是她怕同伴说她拖尾巴,拐弯抹角,最后才声明,不是我故意“想去”送衣裳,而是他临走时“忘下了”的。这就似乎非送不可,说起话来小心谨慎,不漏痕迹,表现了她乖巧伶俐的性格特点。
妇女b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话虽一句,但非常要紧,那就非去不可。毫不掩饰,不绕弯子,可以说是袖筒里藏棒槌——直来直去。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自己就是要去见丈夫。显然这个妇女性格较为直爽、憨厚质朴的性格特点。
妇女c谈的是淀里的斗争形势,似乎与思念丈夫无关,其实她的心还是在丈夫身上。“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这说明“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形势越紧,丈夫就越没时间回来,因此就更该前去探望。从说话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这是水生妻的话。从她那不慌不忙的话语中,说明她是个言行谨慎、处事稳重、行为老练的妇女。
妇女d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她抱着侥幸的心理,主张快去快回。表现了她憨厚质朴的性格特点。
妇女e先表白“我本来不想去”,接着说明这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不可的,最后还拉着长腔说“一一有什么看头啊!”既不想去,又无看头,可是却积极在这里聚会商量怎么前去探夫,这不是自相矛盾的话吗?这正表现出她那用假话掩真情,遮遮掩掩、忸忸怩怩、羞羞答答的个性特点。
故选A。
8.D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的能力。
从①句中的“则”可以看出写孙犁的一句应放在后面,排除AB;
③是王昌龄《采莲曲》的原诗.应放在最前面,④中的“采莲图画”和②是总分关系,要排列在一起,排除C。
故选D。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赘余。“必由之路”与“一定要走”语意重复,删去“一定要走”。
B项,成分残缺,结尾缺“调查”的宾语,应在句末加“的证据”;
D项,不合逻辑,“反腐形势”不属于“政治举措”。
故选C。
10.B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句式的判断、辨析能力。
A项,一般疑问句;
B项,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C项,一般疑问句;
D项,选择性疑问句。
故选B。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行”同“形”,形体;“说”同“悦”,取悦。
B.“内”同“纳”,结交;“然”同“燃”,燃烧。
C.只有“龟”同“皲”,皮肤冻裂。
D.“当”同“尝”,尝试;“亡”同“无”,没有。
所以只有C项不都含有通假字。
故选C。
12.D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荣幸”,光荣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用于自身,这里的修饰对象是“老张”,不是自己,使用不得体。
B项,“请从速上交”语气生硬,不能用于招领启事,使用不得体。
C项,“聆听”,敬辞,表示恭敬、虔诚地听,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这里的对象是“评委老师”,使用不得体。此处应改为“倾听”。
故选D。
13.D 14.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 15.爱国需要敢于担当,身体力行。
【解析】1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这里是说五四运动突然发生,应选“爆发”。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强调不怕死。“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强调“义”。这里强调爱国学生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勇敢无畏,不怕牺牲,应选“殒身不恤”。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是说爱国学生做出了很多声势浩大的爱国的事情,应选“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这里指后继者应当把对牺牲的爱国学生的悲痛化为力量,应选“长歌当哭”。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第一段的论述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性的组织参加相关爱国活动,因此要补写句子的主语可以是“学生组织”;另外,结合后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思考,这里所填的句子具有对前文总结的性质,再结合前面的关键词“新兴的社会力量”“时代发展的先锋”,此处可以填写: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
15.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
这段文字共有三段。第一段是写大学生在历史进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起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段以“五四”运动为例,具体阐述他们的贡献。第三段是对大学生爱国做法的思考,起着总结和升华的作用。因此第三段才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所在。结合第三段的关键句“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可知,此段文字主要是告诫广大青年:爱国需要敢于担当,身体力行。注意字数限制。
16.D 17.原文采用短句的形式,将“有一口水窖”以及水窖的材质形状与“光滑笔直”的特点分别独立表述,突出了水窖的形象,使读者对其有更加鲜明形象的认识。而改写后的句子,虽然意思没变,但长句的形式,没有将水窖的形象特点突出出来,因此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解析】16.本题考查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段中有比喻,如“像士兵一样”等;有拟人,如“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没喊过渴”等;有通感,如“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将听觉感受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有对比,如黑夜与白天蛙声的对比。无夸张、对偶手法。
故选D。
17.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可从句式的长短、有没有独立表述等角度作答。“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采用短句,句式灵活生动,节奏感强。把修饰语独立成句,强调了水窖的材质形状与“光滑笔直”的特点,突出了水窖的形象,使读者对其有更加鲜明形象的认识。改写后的句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呈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是长句的形式,水窖的特点不够突出。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本题中“此”所指代的内容就是这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本段写到中国的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此”指代的内容应从前文找,指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评价,“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指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三位女子在弹雨中相互救助,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使得中华民族没有消亡,这些女子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到的,让人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故选B。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错误,线索应是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故选B。
20.BE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通过一个个个体的速写”分析不当,本文描写的是包身工群体形象,应为“通过整体速写”。
E.“曲折地反映社会黑暗”分析不当,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应为“直面社会黑暗”。
故选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