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14: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陆务观①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②(节选)
范成大
宝马天街③路,烟篷海浦心。
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
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
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④深。
京尘⑤成岁晚,江雨送人归。
[注]①陆务观:陆游,字务观,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靠近海边。②待阙:等待补缺任命。③天街:南宋京城的大街。④道根:道德的基础,立身的根本。⑤晋人陆机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以表现其游宦晋朝都城洛阳的情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天街”“海浦”分别交代出行地与目的地,呼应标题中“送”“归”二字。
B.第三、四句实写首联中“心”的内涵,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表达归隐之切。
C.第七句宽慰友人,应看淡荣华高贵,第八句赞赏友人深植立身之本,能够忘怀得与失。
D.第九句运用典故,暗示京城的官场充满尘俗,第十句暗示陆游回去也不一定是坏事。
2.本诗第五、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流道中①
王质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②。
马蹄已踏两邮舍③,人家渐开双竹扉。
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也作《晚泊东流》,或是诗人乘船沿长江而下,路过东流,泊舟上岸时所写。②雰霏:雾醇浓密的样子。③邮舍:通称“驿站”,宋代称“邮铺”或“邮舍”,供传递文书的人员和官员歇宿换马的所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山区常态落笔,真实展示了山区早晨所特有的环境,不加修饰而境界顿出。
B.颔联写诗人策马经过两所邮舍之后,路边人家才相继打开竹门,可见诗人出行之早。
C.颈联所写之景有动景也有静景,虚实结合,写出了环境的宁谧幽静、生机勃发。
D.诗人注重炼字,如次句的“且”字除强调雾露稠密,还和后句“已”“渐”相映照。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人漂泊巴蜀、流浪万里的艰苦的现实境况,但“三巴路、万里身”又给人以气象宏大之感。
B.颈联写到虽然与家乡亲人相隔万里,不过幸好有朝夕相处的僮仆相伴,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
C.戴叔伦的诗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与本诗“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D.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苍凉,情韵幽绝,手法虚实结合,虽不事雕琢,却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6.《围炉诗话》中评价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道:“说尽苦情、苦境矣。”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该评论的合理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
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②。
【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当时杜甫已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②五云,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的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离去蓄势。
B.颔联在“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
C.颈联的“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
D.尾联中诗人以星宿作比,形象地表达出了李秘书进京为官,获得重用,仕途一片光明。
8.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①
【宋】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作于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因兵败已被扣押三年。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作品都作于除夕之夜,两首诗歌的语言都是质朴易懂。文诗情感充沛,动人心魄;高诗精炼含蓄,慷慨悲壮。
B.文诗抒发诗人除夕夜孤寂寥落的心情。诗人已接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事实,与“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抒慷慨之情不同。
C.屠苏:酒名,除夕夜喝屠苏酒寓意吉祥长寿。“未央”意为“未尽”,诗人此刻深陷,囹圄独过除夕,对与家人团圆已不抱期望。
D.“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样,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的更为婉曲含蓄。
10.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①
李商隐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②,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③水,羊祜④韦丹尽有碑。
【注】①杜十三员外:即杜牧,字牧之。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杜牧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常有不遇之叹。②梁江总:即江总,南朝著名文学家,字总持。③汉江:本指杜预,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④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杜牧的官职、名、字和诗作,“杜秋诗”是指杜牧名篇《杜秋娘诗》。
B.颔联写杜牧与江总二人取名拟字的方式相类似,极富巧思,可见作者精工的诗风。
C.颈联借宝剑之锋利暗指杜牧为人刚直,虽遭受排挤但却并未心灰意冷、哀怨自叹。
D.全诗构思精巧而不纤弱,风格清扬又不失蕴藉,于深沉豪迈中见出对友人的关切。
14.李商隐在另一首诗作《杜司勋》中盛赞杜牧“人间唯有杜司勋”,请结合《赠司勋杜十三员外》简要分析李商隐具体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因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15.下列对上述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展现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既写物境也写心境。
B.孟诗前四句写景气势宏大,描写洞庭湖的雄伟壮阔景象,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C.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故使用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16.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精锐骑兵。②娖(chuò):整理。③银胡觮:银色箭袋。④金仆姑:箭名。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人慷慨地谈论功名,引发了词人的感慨,于是追昔抚今,写下了此词。
B.上阕前两句追忆壮年时率领义军抗金的经历,写得豪气冲天,慷慨激昂。
C.下阕最后两句与“戏作”相照应,暗含词人因不满现实而消极处世的态度。
D.此词在往昔和如今的对比中抒发了词人满腔的悲愤之情,既慷慨又悲凉。
18.词的下阕第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李弥逊
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
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
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
客至
陆游
何处轩车客,能来桑麦村?
一奴先入市,此老自应门。
野果尝皆涩,村醅压尚浑。
残年亦何恨,治世作黎元。
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盘飧”句写诗人因待客菜肴味道不佳而感到抱歉。
B.李诗“客至”句勾画出有客临门,诗人梳洗迎客的样子。
C.陆诗“何处”两句写有尊贵的客人来访,诗人不胜惊喜。
D.杜诗和陆诗都交代了诗人居住在乡村,不在繁华的市集。
20.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花径”两句采用与客谈话口吻,表现宾主相见的生活情景。
B.李诗“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
C.陆诗“一奴”两句,“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
D.这三首诗都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
21.三首《客至》都提到酒,但酒中“滋味”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①。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②,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③。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
23.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悔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疏枝横玉”“小萼点珠”写出了梅花开放时的清姿和俊采。
B.这首诗语言质朴,意蕴丰富,风格自然典丽,在咏梅诗中独具特色。
C.其中颔联与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同样突出了梅花开放时节的独特性。
D.诗人惜花爱花,所以发出了“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的感叹。
25.陆游等人咏梅花,多以梅花自比,着重抒情;这首诗却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梅花的品格。请你就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合花开香满庭”,浅而不浮,艳而不俗;夜合花开,紧扣诗题“夏夜”,结构浑然。
B.第三、四句意即纷乱年代珍贵家书总是难以送达,而今与表兄相见,凄凉往事不堪回首。
C.第五、六句是大部分人同有之事,也是大部分人想说之话,表达朴素,容易引发共鸣。
D.最后两句虚实结合、以景结情,写出作者面对河桥边的美酒佳宴时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2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①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29.“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日忆山中
李白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余霞。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观看落日心有感触所作,题中的“忆”字暗藏感情,意蕴丰富。
B.雨后原野翠绿,晴空里余霞漫天,绮丽无比,“余霞”一词紧衔诗题而来。
C.五六两句急转,花开花落,美景易逝,又时逢天晚,令人咨嗟,触人心怀。
D.本诗语言清新雅致,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陶渊明诗风相近。
31.李白为何“愿游名山去”?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3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描绘了一幅孤城风雨图,小市人们避雨在家,以菜蔬艰难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颔联远近结合,远眺山水,近观白鹭,这些景物又触动了他的情怀,于是触景生情,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
C.颈联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与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
33.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例如“莼鲈之思”本用于表达思乡之情,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却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本诗中也有两处类似的用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儿女消息①
文天祥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②志,元亮犹怜典午③身。
肮脏④到头方是汉,娉婷更⑤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末元初。②金刀,是繁体字“劉”(刘)的组成部分。③典午,是指“司马”,是晋朝的隐称。典,司也;午,马也。④肮脏:此处念kǎng zǎng,高亢刚直的意思。⑤更:改变。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采用双关手法,既描写了自然环境,也暗示民间的抗争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B.颔联用典,诗人以诸葛孔明和陶渊明自比,写出自己抗争的结局和对元朝的态度。
C.颈联通过对比,写出真正的男子汉都高亢刚直,女人们却容易朝三暮四,改弦更张。
D.整首诗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意蕴深厚,情感真挚,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诗人形象。
35.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裴迪①
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无他。
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②枉相过。
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
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
【注】①裴迪,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来往频繁,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②蒋生三径:东汉蒋诩,廉直有名声。王莽摄政,诩称病免官,隐居乡里,舍前竹下辟三径,唯故人羊仲、求仲与之游。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简要交代生活环境,“青松白屋”突出其志趣高雅,“更无他”,突出其生活俭朴。
B.颔联化用陶渊明、蒋诩典故,与吕逸人形成对比,暗含了吕逸人超越前人的隐逸情怀。
C.颈联写荷花颜色艳丽,薜荔香味浓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凸显出诗人的高洁品质。
D.尾联用词精准到位,“闻说”对应“不如”,吕逸人穷尽挽留之意,诗人极言愿留之情。
37.这首诗多处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①
戴复古
茶山②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③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放翁”是陆游(1125年—1210年)的号,曾在川、陕一代为官生活,其间的诗歌创作结果为《剑南诗稿》。②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陆游曾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③李杜陈黄,指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3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墙由,“先生”理解为“老师”或是“尊称”,饱含对陆游的崇敬之情。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师承陆游,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三春花柳天裁剪”化用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39.本诗对放翁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山亭
牟融
醉来重整华阳巾①,搔首惊看白发新。
莫道愁多因病酒,只缘命薄不辞贫。
龙鱼失水难为用,龟玉蒙尘未见珍。
正是圣朝全盛日,讵②知林下有闲人。
【注】①华阳巾:一种帽子。②讵:岂。
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诗人发现新增了白发,“惊”字既有出乎意料之意,又含年华流逝之悲。
B.“莫道”句与首句形成照应,写诗人愁绪纷繁非因病酒,引出了忧愁的真正原因。
C.诗人说自己是因为命薄而安于贫贱,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的不甘与深深的无奈。
D.虽然没有在圣朝全盛之时得到重用,但诗人身处林下,安闲自在,生活十分惬意。
41.前人评本诗颈联“委婉蕴藉,自负与自悲兼之”,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①“高兴余飞动”是说陆游虽遭贬谪,但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是说耿耿忠心,皇天可鉴,总会有起用之时。②该联包含诗人与友人共勉的深意,抒发志在朝廷、忠于朝廷、渴望得用之隐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表达归隐之切”错误。三、四两句紧承“心”字而来,实写“心”的内涵。“京口”即镇江,“山阴”即会稽,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爱京口”与“忆山阴”,应是情感所钟,心之所向。陆游家本山阴,自难忘怀山川美景。作者以乡思解释陆游返里待阙的直接原因,显然是要避开人主之逆鳞;并非表达陆游“归隐之切”。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针对五、六句的思想感情来设题。考生须基于整首诗语境来分析。
五、六两句就三、四句作转折。前者出以陆游口吻,写其所思所忆;后者转由作者叙事,写其所见所感。
“高兴余飞动”意思是“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高兴”是形容情志高远,这是赞陆游心志高远,结合“待阙:等待补缺任命”可知,陆游此次归去是贬谪之后等待补缺,本该是失意之时,却依然情绪高昂,不堕青云之志。“孤忠有照临”意思是“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孤忠”是指得不到理解的忠诚,而“有照临”是说陆游的一片忠心总会被皇天察知,定会有起用之时,叹友人以忠获罪。作者的这两句话,语重心长,既是对陆游的安慰和勉励,也是对自己的勉励,这里既可见陆游之心,亦可见范成大之心。表现出忠于朝廷、希望得到朝廷的心志。
3.C
4.①通过描写宁谧幽静而又生机勃发的乡村之景,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愉悦之情。②尾联想象自己明天清早将继续乘船沿长江而行,表达了游子远离家乡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虚实结合”分析错误。颈联“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意思是冬青树环绕驿路野蜂乱成阵,荞麦花开田园里山雀不停飞。是对眼前景色的描写,是实写,并无虚写。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本诗中,作者对自己旅途中所见的美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诗的前三联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自己的所见之景。只见四周山高林密,绿色屏障连绵起伏,初升的太阳被遮得严严实实。直到早饭时分,依然雾气迷蒙。诗人策马走过两所邮舍(宋代的邮舍彼此相隔十至二十里)之后,路边的人家才相继打开竹编的门。路边的冬青树散发出缕缕清香,惹得野蜂成群而来,上下飞舞;园里的春荞麦有的已经结实,馋嘴的山雀不时前来啄食。置身子这个宁谧幽静而又生机勃发的环境里,倍感身心酣畅,真是难得的享受。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愉悦之情。
而诗的尾联则是在情感上有了一个转折,“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一句,虽然眼前景色如此美好,但诗人转而想到明天就要乘船离去,大江滚滚,天风吹衣,自是气势非凡,然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开自己的家乡愈来愈远,离开自己熟悉依恋的山区景物愈来愈远,那孤凄惆怅的情怀便会与日俱增。诗的末联语极豪放,但结句“万里天风吹客衣”,着一“客”字,顿呈回环跌宕之势,隐隐透露出游子的哀伤,与前六句意脉相连,浑然一体。
5.B
6.苦境:颔联点明时令,通过描写“乱山”、“残雪”交代诗人旅居的环境,勾勒了一幅山影杂乱,残雪映夜,旅人烛下形影相吊的除夜羁旅图,表现了诗人此时凄苦的境遇。苦情:颔联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旅居环境,渲染出纷乱凄凉,孤苦无依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浓厚的羁旅万里之苦以及孤独思乡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错,颈联实则用亲人甚少来衬托羁旅之苦,羁旅之思贯穿全诗,并无情感转换。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
颔联通过景物的渲染和烘托,营造出孤苦的氛围。“孤烛”二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诗人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浓厚的羁旅万里之苦以及孤独思乡之情。
7.C
8.①对朋友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②对朋友赴京为官的欣喜、羡慕之情;③对自己无法重得起用,又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错误,根据“后命催”可见,“恐”字,表达了唯恐耽误了赴期而被催促的担心。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大意:小船来自益州,李八秘书要乘船穿过巫峡,此时,枫叶飘落,菊花盛开。为了早到相府,早晨就要出发,唯恐误期被人催促。西北方向五色云多的地方,就是要去的三台杜相府。
前两联,写朋友从益州穿过巫峡,得以与自己相会,流露出重逢旧友的喜悦之情。
颈联,写朋友为不误佳期而早早出发,才刚相逢又要离别,此处表达出作者对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和对朋友匆匆别离的伤感。
尾联,写朋友这一去是到京师为官,有祝福、羡慕朋友能得人赏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情感。
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遭遇,此时他在夔州,正是年迈落魄之极,与朋友相较,不免有自己无法重得起用,暮年体弱的酸楚之情。
9.A
10.(1)相同之处: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中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文诗中诗人除夕守夜,通宵未眠,深陷牢房已有三年之久,在除夕夜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想与家人共聚一同欢饮屠苏酒的团圆愿望。高诗则通过对写法(侧面虚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故乡亲人中除夕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更能体现出高适中除夕合家团圆的时刻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2)不同之处:①文诗中,诗人悲而不屈,仍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文天祥感慨之前遭遇种种挫折,历尽各种艰险,还时刻关心着祖国安危,愿意为国捐躯,而此刻自己又被敌人扣押,深感复国无望,挽救祖国已无能为力。
②高诗中,诗人除夕之夜孤身一人在旅馆中无法入睡,体味到的是生命的孤苦。高适将“霜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这一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含蓄地表达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理。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高诗……慷慨悲壮”错误,高诗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情感并不会慷慨悲壮,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意深微悠远。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同之处:
文诗中“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诗人除夕守夜,通宵未眠,深陷牢房已有三年之久,在除夕夜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想与家人共聚一同欢饮屠苏酒的团圆愿望。
高诗“故乡今夜思千里”诗人采用悬想的手法,从对面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是侧面虚写。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故乡亲人中除夕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我”,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婉转含蓄,韵味深长,把他乡游子除夕夜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所以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中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之处:
文诗中,“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诗人知道自己的坚贞最后会招来的结局,但悲而不屈,愿意为国捐躯,仍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
诗人更能感到“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文天祥感慨之前遭遇种种挫折,历尽各种艰险;“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这是诗人时刻关心着祖国安危,而此刻自己又被敌人扣押,深感复国无望,因而慨叹“无复屠苏梦”,没有机会和家人团聚了,同时自知挽救祖国已无能为力。
高诗中,“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诗人中除夕之夜孤身一人中旅馆无法入睡,体味到的是生命的孤苦;
“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霜鬓明朝又一年”,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既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又含蓄地表达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理。
11.D
12.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误。由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是想象未来,不是怀念过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句评论是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大气典故、“付君侯”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阕通过“庐江山色”“赤壁千古浪”“铜鞮月”等意象,写出作者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感受美景,委婉细腻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
13.C
14.①夸赞杜牧文才出众:首联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颔联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文才之高,名气之大;②盛赞杜牧武略之高:颈联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③极赞杜牧文章不朽:尾联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虽遭受排挤但却并末心灰意冷、哀怨自叹”错。颈联上句借宝剑之锋利暗指杜牧为人刚直,心如铁石般坚定,且胸存甲兵锋利如同干将莫邪剑刃,下句则为作者对杜牧进行慰勉,不要为衰老而兴嗟叹。依据诗句“鬓丝休叹雪霜垂”,“休叹”是作者对杜牧的劝慰,言下之意,杜牧其实是有哀叹之意的,而并非如选项所言“并未心灰意冷、哀怨自叹”。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首联意思是: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该联赞杜牧《杜秋娘诗》高远清新。
颔联意思是: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作者将杜牧比作江总,赞其文才之高,名气之大。
这两联是夸赞杜牧文才出众。
(2)颈联意思是: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作者盛赞杜牧胸中自有武略,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感伤悲叹。
(3)尾联意思是: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作者极赞杜牧撰写的韦丹碑文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
15.C
16.不同点:①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②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发泄内心的愁闷”错误,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因此该句表现的“豪迈的气概”。“扣舷独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慨。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情感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进行比较鉴赏。
张诗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对奸佞的不屑。
孟诗中,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引出下文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17.C
18.①意为春风可以让草木重新变绿,却不能染黑我的满头白发;②以春风暗喻皇恩,表达了词人因不得朝廷重用而产生的失意落寞之情;③词人将“春风”与“白髭须”相举,感叹自己青春不再,韶华易逝,也表达了不甘心年老,心底依然有未彻底熄灭的豪情壮志。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暗含词人因不满现实而消极处世的态度”错,“戏作”表面上是嬉戏之作之意,实则是词人借以表达心中悲愤之情的一种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词人“消极处世”,相反,是词人以戏谑方式积极对抗黑暗现实的一种表现。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含意的能力。
“春风不染白髭须”意思是,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渴望春风把须发变黑,暗示出诗人不甘心年老,壮志豪情还在。
这里的“春风”又可以理解为比喻修辞,以春风暗喻皇恩,“春风不染白髭须”意味着朝廷不重用自己,表达出诗人因不得志而产生的失意之情。
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19.A
20.C
21.杜诗:有友来访,宾主尽欢,兴致盎然。
李诗:时局危难,人事飘零,命途难测。
陆诗:向往安定生活,期待太平盛世。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因待客菜肴味道不佳而感到抱歉”错,杜诗“盘飧”句写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诗人因为远离街市买东西不方便,菜肴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招待客人,这种力不从心的招待让诗人感到歉疚。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错。陆诗“一奴”两句,是说家中一个老奴先去了集市,诗人自己为客人开门。“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热情。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杜诗,“樽酒家贫只旧醅”句,写诗人频频劝饮的情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可以想见有友来访,宾主尽欢,兴致盎然。
李诗,写客人来时,诗人刚刚梳洗完毕。两人十年未见,今天相聚在一起,百感交集。人生无常、世事飘零,今日重聚,不要想那么多,让我们举杯同饮,所有的悲喜都在这一杯中了。“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写出了时局危难,人事飘零,命途难测。
陆诗,诗人说“轩车客”来到桑麦村做客,吃这个乡下的野果感觉很苦涩,喝乡下酒感觉很浑。在这乱世有野果吃、浑酒喝已经不错了,这表明诗人向往安定生活,期待太平盛世。
22.C
23.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
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24.A
25.①从诗歌的颔联来看,梅花最先开放,香在百花之先,而不与百花竞艳,冷艳幽香、温馨高洁;②从诗歌的颈联来看,梅花傲雪凌霜,为报春消息,不怕冰峰摧折,不怕寒雪埋藏,品格高贵;③从诗歌的尾联来看,梅花懂得自己命运,花开花落自有时,并不会因玉笛吹弄而早谢。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疏枝横玉’‘小萼点珠’写出了梅花开放时的清姿和俊采”错误,“疏枝横玉”意为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小萼点珠”意为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写出的是未开放的梅萼的俊采。
故选A。
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意思是“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这是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与百花竞艳,冷艳幽香、温馨高洁;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是说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傲雪凌霜,为报春消息,不怕冰峰摧折,不怕寒雪埋藏,品格高贵、坚贞不屈的精神;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请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伤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神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让开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伤曲调而过早地凋谢。梅花懂得自己的命运,东君会为梅花作主,花开花落自有时,并不会因玉笛吹弄而早谢。
26.D
27.①对远方亲友的挂念之情。从“远书珍重”可见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挂念。②对时光流逝、时过境迁的感慨。以前的孩童都长大了,亲友大多离散,有物是人非之感。③对表兄的依依不舍之情。想到明朝又要独自漂泊,不舍愁情油然而生。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最后两句虚实结合”错,根据尾联“明朝又是”可知,这是将要发生的事,故这句应是虚写,没有实写。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和兄弟说起在纷乱的年代写一份叮咛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桩桩都够凄凉的,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离开的日子里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已经亡故,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已老,物是人非的情感;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明天一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远离,想起河桥下青色的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阵忧愁,因为又要在那里与亲人分别饯行,表达了和表兄将要离别的恋恋不舍和离愁别绪。
28.D
29.①对春天离去的怅惘哀伤。首联以迎春送春的对比,表达了伤春之情。(或以残花凋零,兰露如泣,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②对人生易老,年华已逝的悲叹。借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抒发对年华已逝的悲叹。③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的郁闷。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理想落空的郁闷。
【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误,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和痛苦。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颔联“残妆”“含露泣”等词写暮春时节兰花凋零、兰露如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和失意。
颈联“容颜改”写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表明时间流逝,借此作者抒发了对年华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叹。
颈联中“心事违”指不得志,结合注释“‘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可知,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和他们一样,被贬他乡,客居异地,人生困顿,理想落空的郁闷。
30.D
31.①李白亲近自然,乐游名山。“烟景”浩渺,“余霞”绮丽,青山亘古,诗人由衷喜爱。②挣脱现实的苦恼羁绊。现实中好花不常,美景易逝;时光迟暮,人生苦短。③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如道家一样,超尘出世,追求自由,崇尚本真。④释放乐观豪迈、洒脱不羁的独特个性。花落时暮,且去游山学道;现实不畅,且去另辟“家园”,没有失意苦恼后的萎靡沉沦,只有不羁个性下的洒脱释放。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清新雅致”说法错误,此处应为“清新自然”。另外,“与陶渊明诗风相近”说法不妥,陶渊明诗风平易,而李白此诗充满想象,富于浪漫气息,两者的诗风明显不同。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对于李白“愿游名山去”的原因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李白的生活经历来综合分析。
从诗歌的前四句“雨后烟景绿,晴天散余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可知,此处作者描写了山中美丽的景色:“烟景”浩渺,“余霞”绮丽,青山亘古,处处都透着大自然的美好。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诗人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山中的景色,所以他愿意乐游名山。
从诗的第五六句“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可知,作者情感敏锐,对现实中的事物变化观察仔细,现实中好花不常,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现实社会充满着烦恼与痛苦,不如挣脱现实的苦恼羁绊而回归大自然的美好。
诗的第八句“学道飞丹砂”则是表面了作者对道家成仙的兴趣,到家讲究炼丹和飞升成仙,作者此处要学习道家,也是表达自己要超尘出世,追求自由的理想,要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彻底脱离这尘世的羁绊。
最后,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和人物个性,他虽然屡遭挫折,但总是不改乐观豪迈的性格,“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都表现出他这种乐观精神。本诗中作者在面对现实不畅的现实,要另辟“家园”,没有失意苦恼后的萎靡沉沦,只有不羁个性下的洒脱释放。
32.A
33.①颈联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②尾联化用名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原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作者反其意用之:面对无常的人生,我们要到书中去寻找乐处。
【分析】3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A.“艰难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错误。小市人们以淡饭素菜度日,实际是一种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通过后文“身闲”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流露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故选A。
33.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颈联“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两句,意思是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 董仲舒传》),这个成语本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两句,意思是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作者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而黄庭坚却反其意用之: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
34.C
35.①从“争元作相总成尘”可以看出,状元也好、丞相也好,对诗人来说都已不重要,他已看淡名利,无意高官厚禄。②从“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虽竭尽全力抗元也无力回天的遗憾和誓不投元的傲骨。③从“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可以看出诗人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性情。④从“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可以看出诗人对儿女的期盼,同时也是对外族侵略抗争到底的自勉自励。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女人们……”错误,“肮脏到头方是汉”的意思应是“只有自始至终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娉婷更欲向何人”大意应是“如果像女子一样容易变心那将变成什么样的人”。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中“争元作相总成尘”意思是那些争状元和作丞相的日子都象尘埃一样,必定随风而去。此句反映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根本看法。他清楚地告诉人们:一方面是状元也好、丞相也好,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重要的,他已经做过了,不过如此而已,他并不看重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时过境迁:一方面也对可能来劝降、利诱的人挑明,自己无意这些高官厚禄,可以死了这条心。
颔联“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意思是像孔明已经辜负刘备的遗志一样,我虽已竭尽全力,却也无力回天,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管如此,像陶渊明宁做晋朝人、不做“刘宋”官一样,我也要坚持到底。诗中文天祥是以诸葛亮和陶渊明自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虽竭尽全力抗元也无力回天的遗憾和誓不投元的傲骨。
颈联“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意思是只有自始至终坚持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如果像女子一样容易变心那将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用严厉质疑的态度来否决改弦易辙、朝秦暮楚、叛变投降的可能和苗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性情。
尾联“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意思是傻孩子啊,你就不要再问问题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还是我们现在没有做完的事,这是为了未来,为了给下辈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儿女的期盼,同时也是对外族侵略抗争到底的自勉自励。
36.A
37.①直抒胸臆。尾联表示愿意留在这里,直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侧面烘托。首联和颈联通过描写吕逸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的钦羡,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颔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隐逸之人的追忆,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与吕逸人形成对比”错误,并不是对比,是借陶渊明、蒋诩赞赏吕逸人的隐逸情怀。
C.“托物言志,凸显出诗人的高洁品质”错误,这里是以物喻人,借吕逸人居住的环境衬托吕逸人的高洁品质。
D.“吕逸人穷尽挽留之意”错误。由诗题可知并没有遇到吕逸人,所以“挽留”无从说起。
故选A。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直抒胸臆。尾联“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作者希望留在这里,醉心于山林之乐,直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侧面烘托。首联简要交代吕逸人的生活环境,“青松白屋”突出其志趣高雅,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的钦羡;颈联写荷花颜色艳丽,薜荔香味浓郁,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都通过描写生活环境来描写吕逸人。颔联“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枉相过”化用了陶渊明有五子,蒋诩隐居乡里,舍前竹下辟三径,唯故人羊仲、求仲与之游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隐逸之人的追忆,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38.B
39.①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平淡,“入妙,瑰琦”说的是精工。②题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无遗”就是这个意思。⑧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余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首联和尾联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B.“曾几师承陆游”错,曾几,是陆游的老师。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联“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意思是说号茶山居士的曾几的弟子陆游的诗作,是南宋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出神入化的文学极品。“奇”“百年无此”突出成就至高,这是总体评价。
颔联“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意思是说高妙的文章原本就是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奇伟超拔。这是语言风格方面的评价,照应首联,交待“奇”的原因,突出“入妙”“瑰琦”。
颈联“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化用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写阳春三月花枝柳叶的抽条生长本是天造地设,历史朝代的兴衰更迭推陈出新,使用比喻修辞突出题材内容方面的全面、细致、独出心裁。
尾联“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写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这些著名的大诗人尚不能把天地万物、事态人情书写详尽,陆游先生却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包罗无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放翁诗文与众不同。这是从历史地位方面评价陆游和诗歌的优秀。
40.D
41.①委婉蕴藉:诗人没有明言自己的心思,而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感情寓于其中,委婉道来。②自负:诗人把自己比作龙鱼,有腾飞云霄之能;比作龟玉,有治国安邦之才。③自悲:龙鱼失水,龟玉不被珍惜,表明才能无处施展,壮志难酬,字里行间透露出了诗人深深的无奈与悲伤。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安闲自在,生活十分惬意”分析错误。尾联中的“闲人”并不是指安闲自在的人,而是指清闲、没有事做的人。“讵知林下有闲人”是诗人不被赏识、做不了官所发的悲叹。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委婉蕴藉。在诗歌的颈联中,“龙鱼失水难为用,龟玉蒙尘未见珍”,龙鱼失去所依附的水很难再有所作为,龟玉蒙上尘土很难让人发现它的珍贵,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龙鱼、龟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其中,委婉蕴藉。
其次,自负。作者把自己比喻为龙鱼,只不过眼下失去了所依附的水,言外之意,如果有的水,自己就能够飞抵云霄,把自己比喻为蒙尘的龟玉,言外之意,如果拂去灰尘,自己仍是珍贵的宝玉。这里不管是“龙鱼”,还是“龟玉”,都是拥有才华的象征,足见作者的自负。
最后,自悲。作者把自己比作离了水的龙鱼,蒙了尘的龟玉,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离开了自己才能领域的无限忧愁与感伤。足见作者的自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