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动物的行为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1-2022学年北京市各地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 动物的行为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1-2022学年北京市各地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04 16: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 动物的行为
一、单选题
1.(2022·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在危急的情况下,乌贼可以通过喷出高速的水流而快速逃离危险。乌贼的这种行为属于( )
A.节律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2.(2022·北京·八年级期末)老鼠偷吃蚁穴中的食物,被蚁穴中的蚂蚁“群起而攻之“,这是蚂蚁的什么行为
A.攻击行为 B.贮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3.(2022·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下列不属于动物社群行为的是( )
A.蚁群中蚁后专职产卵、繁殖后代 B.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
C.狒狒群体中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权利 D.两只老虎为争夺自己的领域而争斗
4.(2022·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家燕筑巢、刺猬受到攻击后蜷缩身体的行为分别属于( )
A.攻击行为、繁殖行为 B.摄食行为、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繁殖行为
5.(2022·北京顺义·八年级期末)野兔发现天空有老鹰盘旋时,立即跑回自己的洞穴,这种行为属于( )
A.繁殖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迁徙行为
6.(2022·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臭鼬在遇到威胁时可释放出奇臭的气体。这种行为属于( )
A.节律行为 B.领域行为
C.防御行为 D.摄食行为
7.(2022·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下列对“小鸟”该种行为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2·北京·人大附中八年级期末)小华发现猫每天都到家里的固定地点大小便,从高处落地时总是“四脚”先着地。查阅资料得知后者称为翻正反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翻正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猫定点排便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C.猫定点排便行为的形成与大脑皮层无关
D.翻正反射只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
9.(2022·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2021年7月24日,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金。下列关于杨倩射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射击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B.射击时的动力来自骨骼肌
C.射击动作需要多组肌肉相互配合 D.射击动作只由运动系统完成
10.(2022·北京通州·八年级期末)下列哪种动物行为与其余三种行为不是同一种类型( )
A.幼黑猩猩取白蚁 B.蚯蚓走迷宫
C.家蚕吐丝结茧 D.大象吹口琴
11.(2022·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分子生物技术等对野外的华北豹进行观察和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雄豹利用尿液、粪便标记领地,所散发的气味可以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B.利用红外相机可以记录华北豹的行为、出现频次、分布区域
C.粪便上有肠道黏膜脱落的细胞,可以提取遗传物质作为鉴定物种的依据
D.幼崽随母豹学习捕猎的行为不受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12.(2022·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美国红雀在池塘边喂金鱼 B.成年黑猩猩堆叠木箱取高处的香蕉
C.蚂蚁走迷宫 D.大山雀偷喝牛奶
13.(2022·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地震后用搜救犬进行搜救时,若发现废墟下有人,搜救犬会重嗅、扒地、摇尾巴,然后连声吠叫,这种行为属于
A.防御行为 B.先天性行为 C.取食行为 D.学习行为
14.(2022·北京石景山·八年级期末)下表为动物迷宫取食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25 12 4
A.动物迷宫取食是学习行为
B.这种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C.丙更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D.该行为一旦建立永不消退
15.(2022·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蜘蛛织网、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B.猫捉老鼠、鲟鱼洄游、鹦鹉学舌
C.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D.狗辨主人、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16.(2022·北京平谷·八年级期末)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的阶段,有些行为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有些生活技能和文化知识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学习获得的。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人类的以下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①婴儿吮奶 ②幼儿学习写字 ③眨眼 ④睡眠 ⑤某同学擅长画漫画 ⑥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17.(2022·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但也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具有的先天性行为越少
18.(2022·北京西城·八年级期末)同学们探究小鼠走迷宫的行为,在迷宫出口位置设置食物岛,小鼠经过尝试可在此处获得食物。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小鼠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
B.这种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
C.多次尝试后,小鼠到达食物岛的时间会缩短
D.改变食物岛的位置,小鼠会一直按原路线走
二、资料分析题
19.(2022·北京东城·八年级期末)通常人们认为:只有高等动物才能完成“通过拉绳来获取食物”这类非自然的高难度觅食操作。近来,科员人员用熊蜂做了相关研究,探讨低等动物能否完成同样操作。
(1)熊蜂属于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群体中有负责繁殖的蜂王和雄蜂,负责采集花粉、花蜜和喂食等其他工作的工蜂,它们具有明确的分工。因此,本实验应选取蜂群中的_________来进行。
(2)实验装置如图1:透明玻璃台下有一蓝色假花,假花中央装有糖水。一根绳子与假花相连,绳子的另一端延伸至透明玻璃台外可被熊蜂接触。玻璃台下缝隙高度较小,熊蜂不能钻入,只能通过拉绳将假花拽到玻璃台边缘,才能成功取食喝到糖水。
①为保证实验效果,你认为必需要做的处理有_____。
a.实验前几天让熊蜂适应直接从假花中喝糖水
b.实验前2小时不喂食,使参与测试的熊蜂处于饥饿状态
c.每次实验中假花与玻璃台边缘的距离保持一致
②实验测试了82只熊蜂,有64只成功取食。每只成功的熊蜂再重复相同测试步骤,记录成功取食需要的时间,结果见图2。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成功取食需要的时间_________。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后几次熊蜂成功取食是_________ 行为。这种行为由__________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熊蜂更好的适应复杂环境。
(3)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在第一次成功拉动绳子之前,熊蜂的时间大部分用于试图钻入透明玻璃台下的缝隙接近糖水,简称“挤缝”。研究人员推测“挤缝”时熊蜂头向缝里挤,足向后蹬,才可能勾动绳子,也就是说“挤缝”行为是第一次成功拉绳的前提。研究人员利用图3装置,用一批_______(填“经过”或“未经过”)测试的熊蜂进行实验。若结果为______________,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20.(2022·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坐落于渤海湾的万鸟岛,因地理位置独特和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海鸥等候鸟迁徙的主要“经停站”。
(1)海鸥既能在空中飞行,也能在水中游泳,这主要依靠其_______系统完成。
(2)依据下图分析,当海鸥飞行时,在_______系统的支配下,胸大肌_______(收缩/舒张),牵引_______骨绕肩关节运动,从而使翅膀向下扇动。
(3)游船绕岛而行时,常见海鸥经过多次试探和尝试后,叼走游船上人们手中特制的“鸥粮”。从形成过程看,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4)海鸥作为候鸟,会随季节变化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其______决定。
21.(2022·北京顺义·八年级期末)动物通讯行为是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动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所谓通讯,即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同一或不同物种的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不同动物的感觉器官不同,采用的通讯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昆虫多采用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和化学通讯。蜜蜂科以“舞蹈”动作告知蜜源位置信息。萤科通过腹部的荧光吸引配偶,蚁科在爬行过程中释放的“追迹素”是重要的特征交流信号,引导同伴觅食或筑巢。大多数鱼类采用化学通讯和视觉通讯,少数鱼类也会采用电通讯,电鳗和电鳐科是常见的利用电通讯交流的鱼类,进化出了可以在水中产生信号的电器官和可以在近距离感知信号的电感受器。鸟类多利用视觉通讯和听觉通讯进行配偶选择、竞争食物,而各种通讯行为方式在哺乳动物通讯中都普遍存在。
通讯在动物物种辨别、性选择、繁殖哺育和社会等级划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海鸥雏鸟使用叫声乞求食物,孔雀张开尾巴来吸引潜在的配偶,猫鼬提醒家族成员意掠食者的接近等现象充分体现了通讯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意义,雄性亚洲象使用犁鼻器识别雌性尿液中的化学信号,并检测它是否处于发情状态;等级分明的群居物种中,通讯行为对于维持统治者和下属之间关系至关重要。黑猩猩中地位较低的个体对地位较高的个体表现出顺从,例如蹲伏和发出的声音,反过来,占支配地位的动物会发出和解信号,表明它们的攻击性较低。除此之外,为了雌雄个体同时进入相应的生理状态,保证繁殖的正常进行,通讯行为也能够促进个体行为的同步化。故任何生物在维持生命和种群繁衍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通讯行为。
(1)昆虫多采用听觉通讯、视觉通讯和______通讯。蜜蜂科以“舞蹈”动作告知蜜源位置信息;萤科通过腹部的荧光吸引配偶;蚁科在爬行过程中释放的“追迹素”是重要的特征交流信号。动物通讯行为是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长期______的结果。
(2)萤科通过腹部的荧光吸引配偶的通讯行为,在获得途径上属于______行为,由体内法人______决定。
(3)通讯在动物______、性选择、繁殖哺育和社会等级划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通讯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意义。
(4)下列关于动物通讯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各种通讯行为方式在哺乳动物通讯中都普遍存在
B.通讯行为能够促进个体行为的同步化,任何生物在维持生命和种群繁衍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通讯行为
C.等级分明的群居动物,如:黑猩猩,占支配地位的会发出和解信号,表明它们的攻击性较高
22.(2022·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学习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最近,南方多地白蚁登上了新闻热搜,无数居民纷纷吐槽家里出现了白蚁。
白蚁群中的成员分为工蚁、兵蚁、蚁王、蚁后,它们有明确的等级分工,各司其职:数量最多的工蚁负责觅食、育幼、筑巢……兵蚁负责保卫蚁巢,蚁王和蚁后只负责繁育后代。蚁后繁殖力极强,每天产卵能超过1000枚。
每年的4~6月份,是白蚁的繁殖季节,此时蚁群会繁殖出长翅膀的繁殖蚁。繁殖蚁有雌有雄,具两对长翅。黄昏时分或大雨过后,集体出动进行“婚飞”,成千上万只飞做一团,其实是在“集体相亲”。繁殖蚁会被光亮吸引,绕着灯光飞,如果此时没关好门窗,它们常会循着灯光闯入人家。
白蚁取食木材、落叶和动物粪便等,同时白蚁也是多种动物的食物。
白蚁破坏力极强:一般只在木头里蛀洞,从外表不易察觉。它会把木质结构的房屋和家具,甚至铁道上的枕木,啃噬得千疮百孔,引起垮塌,很多文物古迹,都饱受白蚁侵蚀之苦。
土栖白蚁还会在江河堤坝上打洞筑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就是白蚁。在农林生产上,果树、林木也会被白蚁毁坏……每年全球因白蚁造成的损失巨大。
因此要留意白蚁的蛛丝马迹,如白蚁的啃噬痕迹、产生的木屑、以及是否有“白蚁路”。一旦发现上述迹象,应立即灭蚁,严重的还需请专业人士进行扑杀。
(1)下图所示,与白蚁亲缘关系最近的昆虫是________。
(2)工蚁的肠道内,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依靠它们的协助,才能使纤维素消化转变为白蚁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从种间关系的角度看,白蚁与这些细菌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文中描述的动物行为有___________(多选)。
a.繁殖行为 b.摄食行为 c.社群行为 d.防御行为
(4)白蚁能取食木材、落叶和动物粪便,把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________,归还到环境中,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_________。
(5)白蚁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请你提出一条既能“灭蚁”又不破坏环境的好办法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分析】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说,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的功能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等。
【详解】A.动物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叫做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A不符合题意。
B.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B不符合题意。
C.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C符合题意。
D.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分析】蚂蚁属于社会行为的动物,蚁穴中包括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
【详解】A.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属种内斗争,A不符合题意。
B.贮食行为:是指动物在资源丰富时期把食物贮藏起来,以供资源短缺时期食用的行为,B不符合题意。
C.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它动物伤害的行为,C符合题意。
D.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详解】蚁群中蚁后专职产卵、繁殖后代、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都体现了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狒狒群体中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权利体现出群体内还会形成等级,都属于社群行为;而两只老虎为争夺自己的领域而争斗属于攻击行为,不属于社群行为。
故选D。
4.C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家燕筑巢属于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是指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刺猬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对付外来侵略,保护自身的一种防御行为。
故选C。
5.C
【分析】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详解】A.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错误。
B.攻击行为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错误。
C.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正确。
D.迁徙行为指动物周期性的较长距离往返于不同栖居地的行为,错误。
故选C。
6.C
【分析】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按行为的功能、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会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
【详解】A.动物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叫做节律行为。包括昼夜节律、月运节律(潮汐节律)、季节节律,A错误。
B.领域行为是指动物占有领域的行为和现象。如“狗撒尿做标记”是狗的领域行为,B错误。
C.动物表现出来的,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等。所以,臭鼬在遇到威胁时可释放出奇臭的气体。这种行为属于防御性为,C正确。
D.摄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D错误。
故选C。
7.A
【详解】试题分析:动物的行为由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叫做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反应,不会消退,但是适应环境能力较弱;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称后天性学习行为,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题干,杜鹃将卵产在别的鸟巢中,由其它小鸟进行育雏,这是小鸟的一种本能反应,受遗传物质的控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别。
8.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A.翻正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正确。
B.猫定点排便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错误。
C.猫定点排便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属于条件反射,错误。
D.任何一个动作,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错误。
故选A。
9.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射击行为是出生后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正确。
B.射击时的动力来自骨骼肌的收缩,B正确。
C.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完成的,C正确。
D.射击动作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幼黑猩猩钓取白蚁、蚯蚓走迷宫、大象吹口琴都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的学习行为;而家蚕吐丝结茧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可见C符合题意。
11.D
【分析】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A.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雄豹利用尿液、粪便标记领地,所散发的气味可以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正确。
B.红外相机是利用红外线来成像的相机,它除了用普通光线外,还能根据红外线的热量来形成画面,有一点类似透视的效果。因此,利用红外相机可以记录华北豹的行为、出现频次、分布区域,正确。
C.粪便上有肠道黏膜脱落的细胞,我们可以从肠上皮细胞细胞核中提取遗传物质DNA来鉴定物种,正确。
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幼崽随母豹学习捕猎属于学习行为,受体内遗传物质控制,错误。
故选D。
12.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也称本能行为,是生来就具有的行为,有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详解】(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成年黑猩猩堆叠木箱取高处的香蕉、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偷喝牛奶,都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而美国红雀在池塘边喂金鱼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故A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3.D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震后用搜救犬进行搜救时,搜救犬若发现废墟下有人时,会重嗅、扒地、摇尾巴,然后连声吠叫,这是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4.D
【分析】后天性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B.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所以,动物迷宫取食是学习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AB正确。
C.丙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最少,说明其学习能力更强,更等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C正确。
D.当学习行为建立以后,必须用刺激强化,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否则,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就会消退,D错误。
故选D。
15.D
【分析】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详解】A.蜘蛛织网、公鸡报晓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惊弓之鸟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猫捉老鼠、鲟鱼洄游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B错误。
C.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C错误。
D.狗辨主人、黄牛耕地、老马识途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D。
16.C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①婴儿吮奶、③眨眼、 ④睡眠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②幼儿学习写字、⑤某同学擅长画漫画、 ⑥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都是动物出生后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C。
17.D
【分析】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动物通常利用声音、气味和动作在传递信息。
【详解】A.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等叫做动物“语言”。A正确。
B.先天性行为又叫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但是遗传因素是基础,C正确。
D.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的本领越强,学习行为所占比例越大,先天性行为所占比例越小,并不是具有的先天性行为越少,D错误。
故选D。
18.D
【分析】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详解】A.小白鼠通过多次尝试,能够顺利走出迷宫获得食物,说明小白鼠的这种行为是学习行为,此项正确。
B.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此项正确。
C.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小鼠经过反复尝试、不断失败,其积累的经验越丰富,最终通过迷宫的速度越快,此项正确。
D.小鼠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改变食物岛的位置,小鼠会重新经过反复尝试、不断积累经验,找到新路径通过迷宫,此项不正确。
故选D。
19.(1)工蜂
(2) abc 缩短 学习 遗传
(3) 未经过 几乎没有熊蜂可以成功拉绳
【分析】熊蜂有社会行为,一个蜂群包括一只蜂王、几只雄蜂和众多工蜂,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喂养幼虫、清理蜂房等工作。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途径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1)
蜂群中工蜂负责采集花粉、花蜜和喂食幼蜂,它们数量较大而且可以远离巢穴。因此,本实验应选取蜂群中的工蜂来进行。
(2)
①熊蜂平时需要吃花粉、糖水,实验前几天让熊蜂适应直接从假花中喝糖水、以便实验能顺利按照设计进行。实验前2小时不喂食,使参与测试的熊蜂处于饥饿状态,可以促使其积极取食、参与实验。每次实验中假花与玻璃台边缘的距离保持一致,以保证不同熊蜂都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参与取食,供科研者研究其行为过程。故选abc。
②由图2中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成功取食需要的时间缩短。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后几次熊蜂成功取食是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熊蜂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科研者创设的环境因素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反复尝试获得,有利于熊蜂更好的适应复杂环境。
(3)
研究人员利用图3装置,用一批未经过测试的熊蜂进行实验,可以避免熊蜂已经习得这种取食行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可信。若结果为几乎没有熊蜂可以成功拉绳,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20.(1)运动
(2) 神经 收缩 肱
(3)学习
(4)遗传物质
【分析】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本能,由遗传物质控制。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1)
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因此海鸥既能在空中飞行,也能在水中游泳,这主要依靠其 运动系统完成。
(2)
运动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的支配,由图可知,当海鸥飞行时,神经系统支配胸大肌收缩,牵引肱骨绕肩关节运动,从而使翅膀向下扇动,完成飞行的动作。
(3)
常见海鸥经过多次试探和尝试后,叼走游船上人们手中特制的“鸥粮”,是海鸥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属于学习行为。
(4)
海鸥作为候鸟,会随季节变化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21.(1) 化学 自然选择/进化
(2) 先天性 遗传物质(基因、DNA)
(3)物种辨别
(4)C
【分析】动物之间通讯的方式有:视觉通讯--包括光感,色感信号以及行为等、听觉通讯--如蛙、鸟等通过叫声传递信息、化学通讯--如释放体外激素,或者通过腺体分泌信息素、触觉通讯--如灵长类的梳理行为、电场及电通讯--如南美洲的裸背鳗,能够利用电信号定位和交流信息、震动通讯--雄鼹鼠在地下洞道中,通过用后足捶击洞壁发出特殊的震动并以此向雌鼹鼠求偶等。动物通讯行为是动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
(1)
昆虫多采用听觉通讯、视觉通讯和化学通讯。动物通讯行为是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进化结果。
(2)
萤科通过腹部的荧光吸引配偶的通讯行为,在获得途径上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遗传特性。
(3)
通讯行为有利于群体内部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动物的取食、有利于动物防御敌害,通讯在动物物种辨别、性选择、繁殖哺育和社会等级划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意义。
(4)
A.各种通讯行为方式在哺乳动物通讯中都普遍存在,正确。
B.通讯行为能够促进个体行为的同步化,任何生物在维持生命和种群繁衍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通讯行为,正确。
C.等级分明的群居动物,占支配地位的会发出和解信号,表明他们担任群体的首领,负责指挥整个群体对外战斗、有保护群体的本领,不表明它们的攻击性较高,错误。
故选C。
22.(1)蟑螂
(2)共生
(3)abc
(4) 无机物 循环
(5)生物防治(例如,利用白蚁的天敌;或白蚁的病原微生物)
【解析】(1)
据图分析,白蚁与蟑螂属于同一目,因此与白蚁亲缘关系最近的昆虫是蟑螂。
(2)
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共生关系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彼此需要对方来给自己提供自己不能吸取外界食物制造的养料。工蚁的肠道内,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依靠它们的协助,才能使纤维素消化转变为白蚁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从种间关系的角度看,白蚁与这些细菌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3)
文中描述的动物行为有:
a:蚁王和蚁后只负责繁育后代。蚁后繁殖力极强,每天产卵能超过1000枚;黄昏时分或大雨过后,集体出动进行“婚飞”,成千上万只飞做一团,其实是在“集体相亲”都属于繁殖行为。
b:白蚁取食木材、落叶和动物粪便等属于摄食行为。
c:白蚁群中的成员分为工蚁、兵蚁、蚁王、蚁后,它们有明确的等级分工,各司其职属于社群行为。
d:资料中没有体现防御行为。
故选abc。
(4)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流动,白蚁能取食木材、落叶和动物粪便,把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5)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三大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成本低,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因此既能“灭蚁”又不破坏环境的好办法就使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