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生物的进化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各地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2 生物的进化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各地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04 16: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2 生物的进化
一、单选题
1.(2022·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2004年,我国辽宁发现了一枚睡姿恐龙化石,被命名为“寐龙”。古生物学家注意到化石呈现的睡姿与鸭、鹅的姿势很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鸟类的睡觉姿势很有可能“继承”自恐龙
B.行为学研究也能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C.化石可以揭示史前动物的形态、习性等信息
D.现存的各种鸟类一定是由寐龙进化而来的
2.(2022·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图表示物种甲和物种乙的化石首次出现的地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出现早于乙
B.甲的结构可能比乙复杂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化石是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
3.(2022·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越早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B.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科学家们发现了始祖鸟化石就是原始爬行类进化成原始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
4.(2022·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5.(2022·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延庆区千家店镇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内,发现大批距今约1亿4000万至1亿50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的恐龙足迹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按一定顺序出现
C.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D.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
6.(2022·北京平谷·八年级期末)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C.生物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从陆生到水生的规律
D.进化的结果是产生了有利的变异
7.(2022·北京通州·八年级期末)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8.(2022·北京·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和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原始鱼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为原始两栖类
C.始祖鸟、孔子鸟化石证明了鸟类是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D.在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地层中存在着高等生物的化石
9.(2022·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如图表示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中①、②和③依次代表(  )
A.鸟类、爬行类、两栖类 B.爬行类、两栖类、鸟类
C.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D.鸟类、两栖类、爬行类
10.(2022·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生物体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下图是不同动物肺的结构,请判断它们进化的顺序最可能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1.(2022·北京顺义·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C.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D.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进化来的
12.(2022·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下图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的陆地上
B.原始的哺乳类是由原始两栖类进化而来的
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D.原始藻类是现代植物的祖先
13.(2022·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下列有关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正确的是( )
A.两栖类、鱼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
B.两栖类、鱼类、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
14.(2022·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先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
A.爬行类 B.鱼类 C.两栖类 D.鸟类
15.(2022·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图是植物的进化历程示意图,由图可知植物的进化历程是( )
A.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苔藓植物、被子植物
16.(2022·北京平谷·八年级期末)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17.(2022·北京通州·八年级期末)森林中,某种蛾有三种不同体色的个体。为了解环境对其体色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一次调查,结果如图甲。多年后再次调查,结果如图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导致两次调查结果出现差异 B.在此期间,白色蛾最不适于在此地生存
C.白色蛾可通过改变自身体色适应环境 D.这种蛾的不同体色属于相对性状
18.(2022·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下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下列对哺乳动物进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与遗传变异无关
19.(2022·北京通州·八年级期末)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20.(2022·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某种农药对杀灭害虫有独特的效果,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其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农药质量下降了
B.害虫为适应农药的毒性,产生变异
C.农药促使害虫产生了抵抗农药的定向变异
D.具有抗药性的害虫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
二、综合题
21.(2022·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下图是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杀虫剂1消灭甲虫,效果最好的是第______年,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逐渐______。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______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当喷施杀虫剂1时,抗药性弱的甲虫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______,甲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______(定向/不定向的)
③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1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的结果。
(3)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和______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生存、______淘汰。
22.(2022·北京石景山·八年级期末)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烟粉虱是世界公认的“超级害虫”,能破坏600多种植物,至今人类都没有办法根治它。烟粉虱的若虫和成虫会大量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还会传播病菌,导致植物患病。对此,植物产生抗虫物质——酚糖来进行防御,酚糖会抑制烟粉虱的生长和发育。不过,酚糖对植物本身也是有害的,为防止自身中毒,植物能产生一种酶来代谢多余的酚糖,解除毒性。
这本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可百密一疏,植物体内编码该酶的基因A却被烟粉虱盗走放进了自己的基因组中,并世代传承。烟粉虱的这一秘密被我国科学家揭开了,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动物窃取并使用植物的基因。经检测发现烟粉虱在所有发育阶段及虫体组织中均会产生这种代谢酚糖的酶。而且该酶在肠道中的含量最高,表明烟粉虱利用这种酶对吃下的食物进行解毒,从而破解了植物的防御措施。
科学家推测,在大约距今3500万年到8600万年前,烟粉虱就盗取了植物的基因A,在这场战争中烟粉虱因此占据了绝对优势,实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为有效防治烟粉虱,我国科研人员提出可以尝试通过基因调控使烟粉虱失去代谢酚糖的能力。
(1)据文中信息可知,烟粉虱的发育方式为____________发育,其中对植物产生危害的生长发育阶段是____________。
(2)烟粉虱盗走了植物体内的基因A,并编码在自己的基因组中,____________(能/不能)破解植物的防御措施,证据是____________。
(3)盗取基因A的烟粉虱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可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共同导致了烟粉虱的进化。
23.(2022·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1)蝽蟓喙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______(长喙/短喙)蝽蟓的数量逐渐增加。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______。
(3)在蝽蟓和无患子科植物进化过程中,有利变异个体生存下来,不利变异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就是______,该过程是定向的,其方向是由______(遗传/环境)决定的。
24.(2022·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橡树是自然界最大的绿色开花植物,其种子是松鼠等动物的重要食物。不同种的橡树种子具有不同特点,白栎橡种子没有休眠期,不越冬就萌发,而青冈橡种子具有休眠期,第二年春天才萌发。
(1)橡树种子是由雌蕊中的_______发育而来的,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是橡树经_______作用制造的。
(2)人们发现松鼠可将一些种子的胚部分切除,如下图所示。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做了相关研究。
①若橡树种子不需要休眠即可萌发,对松鼠而言是不利的,因为萌发时会消耗其_______结构贮存的有机物,减少了松鼠对营养的获取。
②通常,种子萌发时_______最先发育,松鼠可通过该结构的细微改变,判断种子是否要萌发。
③综合分析,松鼠为了保证越冬时具有充足的食物,最可能会对_______(白栎橡/青冈橡)的种子进行切胚,通过破坏种子的_______性阻止其萌发。
④在演化过程中,一些没有休眠期的橡树种子因能够将上述“易被切除”的结构埋藏的更深,可以防止松鼠过度切胚,保证了物种繁衍。橡树和松鼠的这种共同进化是长期_______的结果。
25.(2022·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白纹伊蚊(图1)俗称“花蚊子”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生活习性是昼出夜伏,喜欢在白天叮咬人。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灭蚊剂杀灭蚊子。
(1)白纹伊蚊昼出夜伏,根据功能划分这种行为属于______;雄蚊吸食植物汁液和花蜜,雌蚊吸食血液,从行为形成的过程分析,这种行为属于______。
(2)生活中发现白纹伊蚊对某些灭蚊剂具有抗药性,为了研究白纹伊蚊对甲、乙两种灭蚊剂的抗药性,研究人员选取未接触过任何灭蚊剂的5000只白纹伊蚊,雌雄比为1:1,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施用甲、乙两种灭蚊剂,存活下来的作为第一代,第一代中的雌雄蚊交配后雌蚊受精并产下受精卵,之后经幼虫、______、成虫这几个完全变态发育时期后,对成虫再分别施用甲、乙两种灭蚊剂,存活下来的作为第二代,如此培养至19代记录每代存活率,结果如图2,据图判断,______灭蚊剂的长期使用,会使其杀灭白纹伊蚊的效果逐代减弱,最终失效。
(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未使用灭蚊剂前,在白纹伊蚊的后代中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施用灭蚊剂后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其抗药性可______给下一代,经多代筛选,抗药性强的个体越来越多。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和自然选择学说,请你写出一条生活中灭蚊的建议:______。
三、资料分析题
26.(2022·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桦尺蛾是生活在树林里的一种昆虫,他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休息。
(1)下面是一个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真实的事例。
①1850年曼彻斯特地区林木葱茏,空气清新,树干上长满了白色的地衣,这时的桦尺蛾的体色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状态下的______(遗传/变异)类型,并且能够遗传给后代。
②100年以后,曼彻斯特成为了工业化城市,因为环境污染杀死了地衣,使树干裸露被熏成了黑褐色。生物学家调查两种颜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深色桦尺蛾的数量逐渐______。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不同体色的桦尺蛾的数量变化与鸟类的捕食有关,由此可以说明______共同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2)科研人员还利用桦尺蛾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请据图分析
①桦尺蛾体色的深色和浅色是一对______性状,其中______色是隐性性状。
②图中子代深色桦尺蛾的基因组成为______(基因用A、a表示)。
27.(2022·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生活着灰色桦尺蛾和黑色桦尺蛾,都喜欢栖息于树干上,它们是由一种桦尺蛾发展而来的,而在工业污染区大多数是黑色桦尺蛾,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黑色桦尺蛾和灰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后,放养于不同地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 实验 灰色桦尺蛾 黑色桦尺蛾
未污染区(树干为灰色) 释放数目/只 496 472
再回收率 42% 6%
污染区(树干为黑色) 释放数目/只 201 601
再回收率 25% 58%
(1)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______、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是______发育。
(2)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灰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所指的______、不适者被淘汰。
(3)由两种桦尺蛾的再回收率可知,污染区的_____桦尺蛾是有利变异,未污染区的______桦尺蛾是有利变异,由此说明环境条件的改变,对桦尺蛾具有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选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桦尺蛾在工业污染区的黑化现象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5)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____________。
28.(2022·北京平谷·八年级期末)科普阅读
鹤望兰的烦恼
鹤望兰的原产地在遥远的南非,它在老家的名字叫天堂鸟。在鹤望兰没有开花时,只有一大丛长长的叶片,这在奇花辈出的热带植物园中太不起眼了,好多人还一度误把它当成一株芭蕉。但是当它的花从肥阔的绿叶丛中开出来时,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花儿仿佛就是一只着了彩装的仙鹤,正仰着优雅的长颈翘首远眺。令人叫绝的是,那“鹤头”上不仅有嘴和眼,甚至连羽冠都惟妙惟肖。
鹤望兰那个像鹤头一样的结构并不是一朵单独的花,而是一个由很多朵花组成的花序。那鸟嘴模样的绿色部位是花序总苞片-花朵在开放之前,都是由它包裹着的;那醒目的橙色羽冠是没有脱落的花萼;那蓝色箭头形状的鸟眼睛才是鹤望兰真正的花瓣。凭借着酷似鸟儿的奇特造型,鹤望兰很快成了“鸟”明星。
鹤望兰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是这么美丽的花儿却有自己的烦恼,这个要从鹤望兰特殊的传粉结构说起。鹤望兰虽然和芭蕉长得很像,但它的传粉方式与芭蕉完全不同。芭蕉开花时,花蕊都露在外面,花粉很容易就能看到。胡蜂、甲虫、太阳鸟、蝙蝠都可以帮它传播花粉。但鹤望兰的花粉在哪儿呢?原来,鹤望兰的雄蕊和花粉藏在蓝色的“鸟眼”里——就是由蓝色花瓣合在一起形成的剑鞘模样的辩膜结构。“剑鞘”外面那根长长的“刺”是雌蕊的柱头。在没有受到外力挤压的时候,“剑鞘”处于闭合状态,只有受到适合的压力,“剑鞘”才会打开。在南非,为它传粉的是一种叫南非织雀的小鸟。在鹤望兰上吸食花蜜时,南非织雀会先稳稳地站在鹤望兰的花瓣上,再伸长脖子将它的嘴探到花瓣的基部去吸蜜。就在南非织雀这“一站一探”的过程中,蓝色的“剑鞘”受力向两侧分开,藏在里面的花粉就会喷涌而出,沾到南非织雀的脚上、当双脚沾满花粉的南非织雀再去下一朵鹤望兰上吸蜜的时候,脚上的花粉便会落到这朵花瓣前端的柱头上,这样就帮鹤望兰传播了花粉。如此奇特的传粉方式,虽然避免了自花传粉,保证了花粉和胚珠的高效使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大麻烦——在家乡,只有南非织雀才能帮鹤望兰传粉。一旦离开家乡,迁居到没有南非织雀的地方,鹤望兰就无法通过自然方式繁育后代。
(1)鹤望兰这个“鸟”明星与南非织雀小鸟相比,在结构层次上缺少______。鹤望兰的花经过传粉和______后,花中的______会发育成果实。
(2)南非织雀巧妙地帮助鹤望兰进行______(自花/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发育成的后代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3)从进化角度分析,鹤望兰这种奇特传粉结构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为适应环境产生的变异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自我进化的结果
(4)通过阅读文章,你了解到鹤望兰的烦恼为______,为了帮助鹤望兰解决困扰。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以下方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多项选择题)。
A.从南非引人南非织雀
B.对鹤望兰进行人工授粉
C.利用扦插嫁接等方式繁殖鹤望兰
参考答案:
1.D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详解】A.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寐龙”的睡姿与鸭、鹅的姿势很像,说明鸟类的睡觉姿势很有可能“继承”自恐龙,A正确。
B.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通过比较“寐龙”与鸭、鹅的睡姿可知,行为学研究也能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B正确。
C.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可以揭示史前动物的形态、习性等信息,C正确。
D.现存的鸟类物种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由寐龙进化而来的,鸟类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来的,D错误。
故选D。
2.A
【分析】 化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地史时期的各类生物的遗体、遗迹、遗物等。
【详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种类越多,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水生生物的种类越少。甲化石比乙化石出现的地层晚,则说明甲物种比乙物种结构复杂。 A叙述错误。
故选A。
3.A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
【详解】A.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A错误。
B.C.生物进化直接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形成的,BC正确。
D.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正确。
故选A。
4.D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详解】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B正确。
C.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环境既会对生物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环境通过提供物质和能量,对基因进行选择,影响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造成损伤诱发基因突变等对基因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生物进化,D错误。
故选D。
5.D
【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或生活遗迹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石头。
【详解】通过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即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种类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种类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错误。
故选D。
6.B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据此解答。
【详解】A.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故A错误。
B.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故B正确。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C错误。
D.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进化的结果是适者生存,故D错误。
故选B。
7.B
【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详解】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但这不是生物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B.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各类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B符合题意。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不是生物的祖先,C不符合题意。
D.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不是生物化石能证明生物的进化的根本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分析】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A正确。
B.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原始鱼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为原始两栖类,B正确。
C.始祖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因此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C正确。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因此在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D错误。
故选D。
9.C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详解】生物进化系统树如图:
由图可知,题干中的:①两栖类、②爬行类、③鸟类。
故选C。
【点睛】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生物进化树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B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详解】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从图示可以看出②是两栖动物的肺,成囊状,每个肺当中只有一个大的空腔,结构最简单;①是爬行动物的肺,每个肺中分为许多的“小室”;③是人的肺,基本单位是肺泡,大约由7亿个肺泡组成,结构最复杂,因此这3种动物进化的顺序是②→①→③,B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进化的趋势。
11.D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根据生物进化的趋势和生物进化历程分析作答。
【详解】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B正确。
C.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C正确。
D.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是原始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重点掌握。
12.D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详解】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A错误。
B.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B错误。
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C错误。
D.有生物进化树可知,藻类植物是现代植物的祖先,D正确。
故选D。
13.C
【分析】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原始的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动、植物在地球上发展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
【详解】有关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正确的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故选C。
14.B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详解】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古代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所以最先出现的脊椎动物是鱼类。
故选B。
15.A
【分析】植物的进化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题目中植物进化系统树可以看出,从树根到树梢依次是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这展示了植物的进化顺序。
【详解】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出现了茎和叶的分化,但茎内没有导管,叶内没有叶脉;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出现了输导组织;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具有强大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但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不能称为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最高等的植物。所以它们由低等到高等的排列循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故选A。
16.C
【分析】1.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正确。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正确。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错误。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17.C
【分析】分析调查结果:第一次,森林中白色和灰色个体更多,即浅色个体多,深色个体少。第二次调查的结果则是,黑色多,白色、灰色少,即深色个体多,浅色个体少。据此结果分析解答。
【详解】A.环境的改变,使森林中该种蛾类不同体色的个体数量发生改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从甲乙两次结果对比发现,白色个体减少的最多,由此,得出在此期间,白色蛾最不适于在此地生存,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由基因的改变引起的, 白色蛾不能改变身体色适应环境,C错误。
D.这种蛾类的不同体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属于相对性状 ,D正确。
【点睛】本题文结合柱形图,考查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8.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综合分析图中的信息,易发现原始哺乳动物是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由原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
【详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因此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9.B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使不抗药的个体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错误;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故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错误;长颈鹿本身存在颈长、颈短的个体,前肢长或前肢短的个体,由于环境改变引起的,颈长、前肢长的个体在生存竞争获胜,能够生存下去,而其它的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因此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误。
【点睛】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0.D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农药选择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害虫生存下来,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1.(1) 3 减弱(降低)
(2) 繁殖 遗传 定向 自然选择
(3) 环境 适者 不适者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
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2)
①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因此,甲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来了选择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抗药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定向的。
③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年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3)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2.(1) 不完全变态
若虫、成虫
(2) 能 烟粉虱在所有发育阶段及虫体组织中均会产生这种代谢酚糖的酶,而且该酶在肠道中的含量最高,表明烟粉虱利用这种酶对吃下的食物进行解毒,从而破解了植物的防御措施。
(3) 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
【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
烟粉虱的生殖发育需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烟粉虱的若虫和成虫会大量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还会传播病菌,导致植物患病,所以对植物产生危害的生长发育阶段是若虫、成虫。
(2)
能,由题干可知植物体内编码该酶的基因A却被烟粉虱盗走放进了自己的基因组中,并世代传承。经检测发现烟粉虱在所有发育阶段及虫体组织中均会产生这种代谢酚糖的酶。而且该酶在肠道中的含量最高,表明烟粉虱利用这种酶对吃下的食物进行解毒,从而破解了植物的防御措施。
(3)
盗取基因A的烟粉虱对吃下的食物进行解毒,从而破解了植物的防御措施,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能更好的适应环境,而且这种基因可以世代传承,可见是遗传和变异共同导致了烟粉虱的进化。
23.(1) 变异 短喙
(2)下降
(3) 自然选择 环境
【分析】(1)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
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所以蝽蟓喙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短喙蝽蟓的数量逐渐增加,短喙蝽蟓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2)
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数量会下降。
(3)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并将这些变异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因此,在蝽蟓和无患子科植物进化过程中,有利变异个体生存下来,不利变异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该过程是定向的,其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24.(1) 胚珠 光合
(2) 子叶 胚根 白栎橡 活 自然选择
【分析】1.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
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体现在捕食关系、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上。
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无氧环境影响生物的代谢类型均为厌氧型,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产生的氧气使环境变成有氧环境,这又影响了好氧生物的出现。
(1)
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所以,橡树种子是由雌蕊中的胚珠发育而来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所以,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是橡树经光合作用制造的。
(2)
①橡树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无胚乳,而有两片肥厚的子叶,子叶中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若橡树种子不需要休眠即可萌发,对松鼠而言是不利的,因为萌发时会消耗其子叶结构贮存的有机物,减少了松鼠对营养的获取。
②种子的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因此,松鼠可通过该结构的细微改变,判断种子是否要萌发。
③根据以上分析和题干信息“白栎橡种子没有休眠期,不越冬就萌发,而青冈橡种子具有休眠期,第二年春天才萌发”可知,松鼠为了保证越冬时具有充足的食物,最可能会对白栎橡的种子进行切胚,通过破坏种子的活性阻止其萌发。
④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所以,在演化过程中,一些没有休眠期的橡树种子因能够将上述“易被切除”的结构埋藏的更深,可以防止松鼠过度切胚,保证了物种繁衍。橡树和松鼠的这种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5.(1) 节律行为(昼夜节律) 先天性行为
(2) 蛹 甲
(3) 变异 遗传
(4)生活中尽量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灭蚊剂
【分析】动物的行为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1)
白纹伊蚊昼出夜伏,根据功能划分这种行为属于节律行为;雄蚊吸食植物汁液和花蜜,雌蚊吸食血液,从行为形成的过程分析,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
白纹伊蚊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第一代中的雌雄蚊交配后雌蚊受精并产下受精卵,之后经幼虫、蛹、成虫这四个完全变态发育时期。据图判断,甲灭蚊剂的长期使用,白纹伊蚊后代存活率逐代增高,其杀灭白纹伊蚊的效果逐代减弱,最终失效。
(3)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未使用灭蚊剂前,白纹伊蚊的后代就出现不定向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施用灭蚊剂后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其抗药性可遗传给下一代,经多代筛选,抗药性强的个体越来越多,实现人工定向选择。
(4)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和自然选择学说,请你写出一条生活中灭蚊的建议:生活中尽量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灭蚊剂,以免蚊子产生耐药性。
26.(1) 变异 升高##增加 遗传变异和环境
(2) 相对 浅 AA或Aa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
(1)
①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所以,深色的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类型,并且能够遗传给后代。
②由柱形图可知深色桦尺蛾的数量由12.6%(65/516)逐渐升高(增加)至86.2%(440/510)。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因。不同体色的桦尺蛾的数量变化与鸟类的捕食有关,由此也可以说明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2)
①桦尺蛾体色的深色和浅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结合分析,根据图中的遗传规律(亲代:深色×深色→子代:浅色),可推知有深色是显性性状,浅色是隐性性状。
②隐性性状一旦表现,必定是隐性纯合子(基因组是aa),因而由隐性纯合子能推知其亲代体细胞中至少含有一个隐性基因(a),所以,亲代深色桦尺蛾的基因组成是Aa、Aa,遗传图解如下:
结合该遗传图可知,题图中子代深色桦尺蛾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
27.(1) 蛹 完全变态
(2)适者生存
(3) 黑色 灰色 定向
(4)自然选择
(5)D
【分析】达尔文指出,大多数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淘汰。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自然选择。
(1)
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
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而灰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所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
由两种桦尺蛾的再回收率可知,污染区的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未污染区的灰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由此说明环境条件的改变对桦尺蛾具有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桦尺蛾在工业污染区的黑化现象是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
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色,此时灰色桦尺蛾成为有利变异的个体,不容易被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D。
28.(1) 系统 受精 子房
(2)异花
(3)A
(4) 无法进行传粉(没有南非织雀帮助传粉,无法通过自然方式繁育后代,答案合理就给分) ABC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多了系统这个结构层次。
(1)
鹤望兰是绿色开花植物而南非织雀小鸟属于动物,通过比较二者的结构层次可知,鹤望兰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鹤望兰的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2)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异花传粉是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异花传粉的花又分虫媒花和风媒花。所以,南非织雀巧妙地帮助鹤望兰进行异花传粉。
(3)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从进化角度分析,鹤望兰这种奇特传粉结构形成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A。
(4)
根据资料信息“在家乡,只有南非织雀才能帮鹤望兰传粉。一旦离开家乡,迁居到没有南非织雀的地方,鹤望兰就无法通过自然方式繁育后代”可知,鹤望兰的烦恼为无法进行传粉(没有南非织雀帮助传粉,无法通过自然方式繁育后代)。而“从南非引人南非织雀”、“对鹤望兰进行人工授粉”、“利用扦插嫁接等方式繁殖鹤望兰”都是帮助鹤望兰解决困扰的合理办法。
故选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