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51期)
诗词鉴赏篇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一)
客观题解题思路解题要求
1.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
2.看准要求。这类题目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确还是选错误,是一项还是几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
3.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
4.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带入原诗中,结合上下语句检验。
【错误选项设误类型】
方式一 错解词语意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错项示例: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错用分析:“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
判别技法: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方式二 错解诗句意思
错项示例:《沙丘城下寄杜甫》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错用分析: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
判别技法: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方式三 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年迈体衰。③过潘二十岁:潘安32岁鬓生白发,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错用分析:颈联“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判别技法: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方式四 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错项示例:《池上早秋》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错用分析:“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判别技法: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方式五 忽视注释致误
错项示例:《池上早秋》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错用分析: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
判别技法: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方式六 形象特点(景物气氛)概括不当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注】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错项示例: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
错用分析:意境特点“清新明亮”概括不当,应为“凄清孤寂”。
判别技法: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体悟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
【冷暖色调法判断客观题】
例题展示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
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
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
唯余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万事依然如旧,反衬岁月流逝之多,蕴含着强烈的伤感与无奈。
B.“邑人”句通过写乡人对诗人头发已白的慨叹,表现诗人对年老的哀伤。
C.“庭树”句借景抒情,借庭树萌生新枝之景,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之情。
D.颈联写故人凋零,既阐发了首联的人生感慨,又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15.本诗尾联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 分)
答案示例:
刘长卿诗:①对自己年老的感伤; ,②对故见参落、相聚稀疏的惆怅。
刘禹锡诗:①多年被贬、人出困顿的哀伤②不沉伦于生命困境的豁达乐观/对新事物蓬勃发展的喜悦。
一、方法解读
据诗的标题可知,诗人遭贬后回至老家,经将要过虎丘时,即快要到家中时,很惆怅地写下了此作品。因此,“怅然”二字,已清晰地表明此诗歌情感的色调——冷。
再据诗歌内容里的“岁月何”“怜白发”“相逢少”“不见多”“旧”“惆怅枉”等字眼,我们基本可确定此诗歌的感调为“冷色调”。
因此,选项中凡是有“暖色调”的情感表达,均为错误陈述。
据四个选项可知,只有C选项“豁达乐观之情”带有暖色调的特点,故第14题的答案选C项。
解析:庭树”句为乐景写哀,以庭树的生机勃发反衬诗人的衰颓之态和衰老之悲。
二、解题思路
第一步:要看“诗歌标题”和“注释”,目的在于了解诗人的创作诗歌的背景和条件,以便于我们准确把控诗歌情感色调的总方向(即是冷还是暖)。
第二步:要看“诗歌内容”里的关键词,目的在于进一步确认诗歌情感色调属于哪个方向(即是冷还是暖),以及确认是否形成相互印证第一步的闭合环。
第三步:用上述两步判断出的色调系列,与各选项的情感色调系列进行比对,完全一致的为正确选项;选项中的色调系列只要有一个与之相反,即为错误陈述。
温馨提示:
所谓情感的冷暖色调,是针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本身的遭遇、性格特点而言的。
冷色调:诗人的人生不顺、悲、忧等,均属于冷;他人对诗人的不好的评价也可认为冷,如,选项中陈述了诗人的消极态度、低俗的观点、肤浅、表层化的观点,也均为冷。
暖色调:诗人的任何优点、观点、行为均为积极向上的,这即可认为是暖色调。当然,别人对他的相关高度评价、赞扬的陈述等,也是暖色调的体现。
即便有冷暖色调交加的现象,那些在世俗、困境中,仍能够传达积极态度、深邃哲理的诗人,虽然有淡淡的点滴情绪,但诗歌的总体色调走向也可认为是暖色调。
三、运用范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
杨巨源
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寒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稀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
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装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落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
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
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筛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解析:
据注释①和③可知,此诗歌内容是陈述军队打了胜仗后,凯旋营地的盛况场面及士兵将士统治者轻松喜悦的的状态。
据诗歌“标题”可知,作者又是“和”诗一篇,即肯定知道大胜仗,给朋友、给百姓、给统治者给国家民族的非凡积极意义,因此,此诗歌的感调为暖。
再据“诗歌内容”的关键词:万方清、军回识旧营、晚天晴、闲部、寄稀旌、庙略等,可确定此诗歌的感调为暖。
选项D有明显的冷色调词语“悲凉”,本诗情感色调为暖,故选D项。
15.领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
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
②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
③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精彩主体段落赏析
(一)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都是闪着亮光的平凡人。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苏炳添为跑进百米9秒大关重新学起跑,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展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悔坚持;顾诵芬临危受命、攻克难关、不畏生死,三上蓝天研发歼-8原型机,展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贵,看到真心、无畏和忠诚的亮光,而这道光,给他们的人生注入了永恒的信念,让他们熠熠生辉。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算是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要像牡丹一样肆意绽放。哪怕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只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也定能完成目标,绽放光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辛勤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绣出了幸福花,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的杨振宁,精心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别人的心理。平凡造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们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之力,让时代强音响彻中华大地。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榜样。香港主播陈贝儿用脚丈量了脱贫地区的每一寸土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扶贫故事”,她不平凡的爱国之路,带领全世界见证中国的强盛,再平凡的事业,只要砥砺前进,也能闯出广阔天地,在平凡的底色上绘出靓丽新彩。
——《“感动中国”让我们看见平凡中的非凡力量》
适合主题“平凡”“英雄”
(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或许早已对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了熟于心,但每一次重温都能在心中激起暖流。感动不只是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更需以他们为榜样,付诸实践、付诸行动。正如“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所言那样,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化感动为行动,不惧其大、不厌其小,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动人成绩,在世界上投注一份感动的力量,便能汇小流成江海,共同奏响这个时代最感动、最动听的乐章。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先锋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历经二十载光阴,“感动中国”已然成为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照亮我们勇毅前行之路,让我们通过凡人善举,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应在追光中向阳而生、向善而行,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勇于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循着他们的足迹,团结一心、踔厉奋发。
——《在追光中向阳而生、向善而行》
适合主题“榜样”“向善”
(三)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半岁失聪、学习唇语与人交流、从小异地求学;坚持学医理想、考上重本、上清华读博……江梦南开启了人生的“困难模式”,靠着数倍于同龄人的努力,一路“升级打怪”,历经无数坎坷,克服重重困难,向着梦想不断前行。她以无比坚韧的顽强拼搏精神,书写出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篇章,每一位了解过她的故事的人,都为之深深感动。
奋斗的生命最美丽,最值得自豪。江梦南在父母坚持不懈的帮助下,突破了无声世界的束缚,感受到了奋斗的意义,品尝到了甜美的回报,树立起悬壶济世的人生目标。“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其中一段颁奖词,完美诠释了她的奋斗精神,给予她高度评价和慷慨祝福。
——《在无声世界吹响奋斗号角,绽放最美人生》
适合主题“奉献”“奋斗”
(四)
人促进了时代发展,时代也给人进步的机遇。“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通过这些滚烫的名字,让人感悟中国人的“人间世”,窥见中国人在宽广温厚的土地上,追求、拼搏之模样,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他们是“最亮的星”,在“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之音下,激励着、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在人生“赛场”之上摘金夺银。
他们把青春和智慧的光和热投进追求“光荣和梦想”的事业里,他们收获了成长,他们的精彩和卓越,没有止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让人们看见了自尊自信、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精神给予了个体的希望和力量——正是这种精神让经历困难的人仍满怀希望、努力前行,为时代发展贡献能量,让人和时代实现“双向奔赴”。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让人和时代“双向奔赴”》
适合主题“精神”“奋斗”
(五)
凡人英雄,感动你我更引领新时代风尚。榜样最闪光的是精神和思想,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就是“最闪亮的星”,成为每个人前行的“参照物”。他们的事迹值得广泛宣传,他们的精神品格值得致敬礼赞,以此推动社会见贤思齐,提升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新时代风尚。我们要向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凡人英雄学习,不仅记住榜样的精神,更要以榜样的精神为指引,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具体而言,就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规范做起,把向上向善的良好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如此一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中国的一份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又一年的感动人物向我们走来,又离开我们的视线,回归到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中,他们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让我们“感”而“动”之,以此律己、忠贞为国、实干为先,在砥砺前行中汲取精神伟力,再创时代辉煌!
——《凡人英雄,感动中国“最闪亮的星”》
适合主题“向善”“奋斗”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予,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棋局的输赢和三人之间微妙关系的表述始终吸引着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心理变化,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2.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C【解析】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主要表现的是语言描写而非心理描写。
2.①淡泊名利。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②任劳任怨。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③耿直不阿。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④多才多艺。生活中书法、绘面、弹拉说唱无所不能。⑤性格沉静。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5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概括语不作分析最多给3分。注意题干问的是“形象特征”。若学生答“棋艺精湛、善良朴实”等视分析酌情给1分,答案不分点扣2分)
3.①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主要围绕下棋时对“车马炮”几个棋子的安置展开情节,两次下棋都和如何处理“车马炮”有关,它们贯穿故事始终。②有塑造人物的作用。“车马炮”分别暗喻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韵性格和生命状态与棋局中的三个棋子十分相似。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车马炮”在棋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它们象征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的身份处境下,有不同的生命追求(或:突出了一种淡泊、洒脱的人生追求),突出了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概括语不作分析最多给3分。若学生答“标题一语双关、象征”或“标题是文章的线索”等视分析酌情给1分,答案不分点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