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4 16: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第17课
部编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历时2年零12天
平均年龄25岁
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40余支
攀登大雪山18余座
跨过江河24条
长征两万五千里,双脚丈量15个省,62座城镇
平均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日行37公里,65000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严峻形势下的战略大转移
严峻形势下的战略大转移·背景(原因)
材料一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前四次 1930--1933 国民党 共产党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 胜利
10万 4万 毛泽东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10--1934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左倾”主义 失败
材料三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2.九一八失败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3.国民党大规模军事围剿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分兵六路抵御来犯之敌”
错误指挥
第五次反围剿“左”的错误
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陷入极危
战略转移
严峻形势下的战略大转移·背景(原因)
严峻形势下的战略大转移·背景(原因)
材料一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蒋介石为首的国
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前四次 1930--1933 国民党 共产党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 胜利
10万 4万 毛泽东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10--1934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左倾”主义 失败
材料三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2.九一八失败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3.国民党大规模军事围剿(客观原因)
4.博古、李德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原因)
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目的)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经过
长征经过·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突围西进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8万红军长征
3万?
长征经过·渡湘江
湘江战役
工农红军VS国民党军队
结果:工农红军惨胜
影响: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长征经过·遵义会议
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 的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三挽救)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长征经过·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左”和“右”的错误,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转折点
14年
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经过·遵义会议
巧渡金沙江
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会宁会师
吴起镇1935.10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长征经过·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经过·图片长征
长征经过·胜利会师
1935.10 吴起镇会师
(红一与陕北红军)
1936.10 会宁会师(红二、红四、红一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影响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
3.生活艰苦、缺衣少食等
探究:这么艰难的环境下,红军为何能取得长征胜利?
1、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团结拼搏、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3、坚定理想、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影响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播下了革命种子,
4.铸造了长征精神,
5.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影响
工农红军长征·影响
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影响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
打开革命新局面
影响
遵义会议
会师:1936.10
长征精神
转危为安
出发:1934.10 瑞金
目的:战略大转移
内容
1.(2021·四川凉山)“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 )
A.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D.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2.这一革命壮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该“壮举”是指( )
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
C.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D.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3.(2021·湖南张家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A.遵义会议B.四渡赤水C.强渡乌江D.会宁会师
B
C
A
工农红军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