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晨读素材篇
名言警句
1、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2、自强不息,乃幸运之母。
3、不害怕痛苦的人是坚强的,不害怕死亡的人更坚强。
4、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5、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6、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
7、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8、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
9、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
10、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11、自信与自靠是坚强的柱石。
1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4、自信与自靠是坚强的。
15、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16、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17、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18、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21、学会三天,学好三年。
22、如果你足够坚强,你就是史无前例的。
23、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24、坚强者能在命运之风暴中奋斗。
2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6、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27、生活在顽强战斗中,只有每天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28、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
29、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
3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31、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32、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解读之友善篇(五)
经典名言阐释(二)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大意】
与仁者亲近,与邻邦友好,是国家交往的无价之宝。
【解读】
春秋时期,陈国和郑国是邻国。早些年,陈国和卫国攻打郑国时,郑国曾向陈国求和。陈国君主不同意,大臣五父就表示,邻国之间应该亲近交好,陈国应与郑国和好。但陈国君主一意孤行,不接受五父的建议。结果,没过几年,郑国强大起来,把陈国打得一败涂地。对此,史官评价道,为善的机会不可失去,为恶的行为不能主张,陈国君主可说是咎由自取。
这句话一般指邻国之间应当友好交往的道理,也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行为。我国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三尺巷”“六尺巷”传说,大意都是两家邻居争地,最终其中一家主动让步,而感动了另一家,两家又重归于好。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友善宗旨,能够为营造和谐美好的大环境提供助力。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
【大意】
学习行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学习作恶就像山崩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
【解读】
春秋时期,周敬王在位,大臣刘文公和苌弘想要修筑城墙来巩固王室。卫国大夫彪傒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周朝的衰落由来已久,正如当初夏、商经历了多少代君主修身养德、勤勉治国才达到兴盛,但遇到昏君暴君,很快就亡国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想要修筑城墙来巩固王室,恐怕是没什么用的。不久后,周朝内部果然发生叛乱,刘文公、苌弘都相继败亡。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也是这句古语的另一种说法。与人为善,需要自身先具备善良的美德,美德正是要靠向善学习才能做到。按照孟子的观点,每个人身上都有与生俱来的向善之心,学习的过程,正是发扬光大这一本性。这句古语常用来形容人要自觉砥砺磨练自己向善的人格,警惕为恶的苗头。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
【大意】
利于人的事,就马上去做;不利于人的事,就立即停止。
【解读】
墨子认为,仁者做事,一定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做天下人的表率。要为天下人着想,不能只图自己舒服。墨子讲求“义,则利也”的义利观,并不将仁义看作高不可及的观念,而认为要将仁义放到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好处的层面,才能切实推行,因此以“是否利人”作为检验标准。
人生活于社会中,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只顾自己畅快,也需要顾及他人感受和他人利益。对人友善的最高境界,即是传递善,播洒爱。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墨子这句话的升华,当今,志愿者精神也是对这句话的诠释。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践行“利人”之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终也会使自己受益。这句话常用来指行动的出发点应以有益他人为原则。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心中不忍。
【大意】
恻隐之心是仁爱的源头。
【解读】
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圣明的君主由于怜悯体恤百姓,所以制定了仁慈的政策。如果将这种恻隐之心贯彻到政治中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之后孟子还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有人看见一个小孩即将掉入井中,他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近关系,也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更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这仅仅是一种人性的自然反应,所以说人都有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它能焕发人们的友善之举,有助于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常怀恻隐之心,因为它是仁爱友善的源头。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修然:整饬的样子。 愀(qiǎo)然:忧惧的样子。
【大意】
见到善行,一定要整饬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
【解读】
荀子的《修身》一文,堪称中国伦理学史上第一篇以“修身”命题,并对此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章。所谓修身,是指提高自我的品德修养,主要涉及个人如何立身处世,以及如何待人接物两个方面。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待人接物,都要持一颗友善之心,这是做人的本色,是修身养性的核心要求。培养友善之心,还要注意随时学习别人,即刻反省自己。
荀子这句话阐明了培养友善之心的态度和方法。对个人而言,友善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促进人际关系顺利健康的发展;对社会而言,友善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帮助解决社会矛盾。总之,培养友善之心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大意】
对人言辞友善,比穿戴布帛还要温暖;对人恶语相向,则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
【解读】
荀子提出了著名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性恶论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因素,强调通过道德教育来导人向善。其中谈到体现在言语上的友善。当人有了过失或处于困境时,一句善意的话语,会使人倍觉温暖;而一句讽刺、挖苦、打击的话,哪怕是出于无心,也会使人羞愧和痛苦。
荀子这句话告诫我们,与人交谈要言辞友善。善言是友善之心的外化,友善待人,人必回以友善,如此能形成合力,整个社会的氛围才会和谐。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秘诀,也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韩非子·解老》
【大意】
所谓仁,就是内心自发地去爱人。
【解读】
《解老》是韩非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与阐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思想凌厉、论述精辟;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理念深邃、视野广博。凌厉的法家与深邃的道家相结合,围绕着儒家推崇的“仁”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且通过法家之口阐述的道家之“仁”,恰与儒家“仁者爱人”的诠释不谋而合,个中思想值得玩味。
这句话旨在阐明“仁”的本质——发自内心地去爱人,其外在体现就是以友善的态度去对待人,这也是人对于生命的基本同情、悲悯与关怀。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尚且可以看到友善的积极意义,当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阶段更有必要提倡和践行友善这一价值观,以此来呼唤爱心与善举,让友善之春风吹拂神州大地。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打工退会员费”书写诚信佳话
近日,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警务站接到一个奇特的求助电话,对方称自己的水果店已经倒闭关门了,有一些顾客在店里办了会员卡,当时实在没钱给他们退卡,现在他攒了一些积蓄,想要通过警方联系上这些顾客,把余额一点点还上。
在预付消费成为潮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服务行业开始采用这一商业模式,推出了自己的会员制。消费者交钱充值成为会员以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大的消费优惠。本来这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商业模式,商家通过会员制提前吸纳了资金,同时也给自己积累了“回头客”,而消费者通过提前充值,可以在日后的消费中得到更多实惠。
然而,这一商业模式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双方尤其是商家要坚守诚信品质,坚持诚信经营。现实情况是,很多商家在推出会员制吸引消费者交钱成为会员以后,要么提供的服务不尽人意,要么中途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关门歇业,结果消费者少则几百几千元,多则几万十几万的预付费用,无法得到妥善处理。
最让人气愤的是,一些无良商家把预付消费当成坑害消费者的手段,往往今天还在推出优惠办卡或充值活动,大肆吸引消费者充值,结果到了第二天就关门大吉、携款跑路,给消费者带来严重损失,同时也给预付消费模式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对此,全国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对预付消费模式进行规范和整顿,但是从效果上来说,往往并不好。
而南京市这家水果店的老板却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那些不诚信的商家好好上了一趟“诚信课”。这名叫陈伟的年轻创业者,在自己开设的水果店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实在无法维持经营而关门歇业之后,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来退还了会员之前的充值费用,但是仍旧无法完成全部的退费。就在多数会员觉得自己遭遇了商家跑路、费用退还无望时,他们却接到了警方的电话,要求他们联系陈伟进行退费。原来,陈伟为了尽快攒够退还消费者的钱,回到老家以后,不惜一个人打着三份工,就为了尽快攒够钱退给自己原来的会员。
目前,退费工作仍旧在如期进行,而那些拿到退费的消费者,也纷纷为陈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动点赞。可以说,在预付费模式遭遇公众的信任危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时,陈伟凭借一己之力,书写了诚信佳话,为整个社会的诚信加了分,也让人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商家仍旧是能够坚持以诚为本、以信待人的。
陈伟因为自己的诚信之举赢得点赞时,他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说,自己做的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能够把坚守诚信当做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让诚信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自觉行为。
拓展训练篇
烧马棚
[美]威廉 福克纳
爸爸转过身,孩子跟着走去。他听见有个声音在悄悄地骂:
“烧马棚的贼!”
他猛地对准那张脸儿扑去,爸爸一把把他拉了回来:“到车上去。”
大车停在对面。他们已经搬过十多次家了,只剩下这些——旧炉子,破床破椅,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妈妈正在淌眼泪。
孩子爬过后挡板。大车往前拐了个弯,一切全瞧不见了。孩子心想:永远看不见了,爸爸该满意了吧。
第二天下午,车停在一所没有上过漆的小屋前。爸爸不大灵便地从车头爬了下来:“跟我来。”
“阿伯纳!”妈妈喊爸爸。
爸爸花白的浓眉下,笔直地射出严厉的光。“人家就要做我八个月的主子了,我总得找他说句话。”
他们沿着一道攀满忍冬和野蔷薇的篱笆走去,他看见车道尽头就是那座宅第。大得真像个官府呢——他心里顿时安定起来:爸爸不敢惹他们了。说不定,我们可以过一段安定的日子了。爸爸的身影却并没有矮上三分。孩子看着,爸爸只朝一个方向走去,脚下绝不肯半点偏离。车道上拴过马,有一堆新鲜马粪,他看见那只不灵便的脚不偏不斜踩在粪堆里。
他们穿过门廊,他听见爸爸一下一下蹬在地板上。门开得快极了,那是个黑老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一件亚麻布茄克,他把门堵住:“白人,把脚擦一擦。”
“滚开,黑鬼。”爸爸把那黑人连人带门一推。孩子看见浅色的羊毛地毯上出现了一个个脚印。那黑人狂喊:“萝拉小姐!”孩子看见这光洁优雅的铺毯回梯、熠熠耀眼的枝形吊灯、描金画框的柔和光彩,早已被一股暖流淹没了,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羡。他看见了这位小姐。她直盯着地毯上的一串足迹。
“请你出去好不好?”贵妇人的声音都发抖了,“德 斯班少校不在家。请你出去好不好?”
爸爸对那贵妇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转过身来,在地毯,上又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污迹。
爸爸就着台阶把靴子擦干净:“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黑鬼的汗水。他还想浇点白人的汗水呢。”
两小时以后,孩子正劈着柴,忽然听见马蹄声,马上的年轻黑人抛下一卷地毯。
爸爸大声喊起姐姐:“去抬起来。烧水。”
妈妈说:“让我去弄吧。”
“你回去。”爸爸说。
孩子闻到锅里刺鼻的土碱①味儿。妈妈的神情绝望了。他看见爸爸拾起一块扁扁的碎石片儿,仔细看了看,又回到锅边。妈妈哭道:“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求求你。”
借着星光,他们又来到宅第。爸爸把地毯推下去,地毯在墙角弹落,声音大得像打了个响雷。天边刚刚吐出火红的霞光,他们已经在给骡子套犁了。年轻黑人来到地里。“地毯叫你弄坏了!”他浑身震个不停,“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②玉米。”
爸爸一言不发。
孩子心想:说不定这一下可以彻底解决了。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很难受,可是他从此改掉老脾气,说不定还划得来呢。
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治安官说:“你认为二十蒲式耳玉米,数目太大了点?”
“我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
“可你送回去的已经不是原样。”
爸爸一言不发。
“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一声不吭。“我裁定,少校的地毯是你损坏的。地毯是过去买的,九十五块钱他自己承担,你承担五块钱。每蒲式耳玉米五毛钱,到收获季节,你赔偿十蒲式耳。”
夜幕完全罩上了。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蛙鼓,忽然听见妈妈的声音:“阿伯纳!干不得!干不得!天哪!天哪!”他急忙站起来,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
他愤怒地嚷着:
“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
爸爸忽然冲他一闪,早已抓住他的后襟。“揪住他!”爸爸说。妈妈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抓牢!他要上那边去!”爸爸的脚踩得很重,不紧不慢,好一阵才消失。
孩子挣扎起来。他知道,妈妈总是弄不过他的。
突然他挣脱了。孩子一下子冲出了里间,冲出了屋门,跑到了那洒满星光、蒙着松软的尘土、密密层层攀满忍冬的大路上。他一路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门奔去。他一头闯了进去。
“德 斯班!”他气喘吁吁地喊道,“马棚!”
“什么?”那白人说,“马棚?”
“对!马棚!”
“逮住他!”
可是他已经跑开了。他根本就没有停下脚来。
他听见背后喊叫:“备马!快备马!”
他一会儿就到了大路上,夜空像是突然泼上一摊墨污——那是冲天而起的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孩子跳了起来,来不及了。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枪响也还是往前奔。又是两声枪响。他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爸爸呀!爸爸呀!”
天就要亮了,他决定再往前走,山下黑沉沉的林子里到处是夜鹰的啼鸣,拉着调子,此起彼伏,让位给晨鸟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他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林子里走去,林子里不绝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去了。
[注]①土碱:一种碱性物质。可用于洗涤,具有腐蚀性。②蒲式耳:计量单位。1美制蒲式耳玉米重约25公斤。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细节描写,例如“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没有上过漆的小屋”,就写出斯诺普斯家生活的极度艰难。
B.小说中爸爸因腿脚“不灵便”弄脏了德 斯班少校的珍贵地毯,但并不因此轻易屈服,在申诉失败后用纵火的方式宣泄不平。
C.小说摹写孩子“挣脱”妈妈之后的一路奔跑,“天就要亮”时“向山下走去”的春夜场景,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语言的繁缛风格。
D.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贫与富、白人与黑人的双重对立,白人权贵的凶狠,“穷白人”的自尊,黑人奴仆的傲慢,形象鲜明。
2.有评论者认为,福克纳的小说表现了“人类内心的古老真理”。请结合小说中孩子选择“上那边去”,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兼用孩子的叙述视角与全知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案与解析篇
1、C.“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语言的繁缛风格”错误,体现的应该是简约风格。
2、“人类内心的古老真理”指“公平与正义”“平等和自尊”“关爱和幸福”“理想和希望”“安宁和美好”。“上那边去”象征一种崭新的生活。孩子目睹父亲的自私、暴力和偏执,渴望对家庭的忠诚和获得公平和正义。当父亲准备烧贵族家的马棚时,他身上“善良,正义”的一面战胜了血统和家族中“邪恶,暴力”的一面,于是选择向贵族家传递父亲烧马棚的消息。怀揣正义的孩子背叛了父亲后逃离家庭,未来等待他的可能是充满光明的美好未来。
3、小说以孩子的视角(第一人称)来写作,兼用第三人称即全知视角。自由灵活,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内容。我们随着孩子的所见、所感、所闻经历体验了他搬家、搬家路上的对话、偏执暴躁的父亲和少校家的主仆交锋、以及当父亲又要烧德·斯班少校家的马棚时他面临选择正义还是忠诚时的矛盾等一系列事件。这种视角的选择在突出父亲虽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自私的性格方面更有说服力,而且不断的心理描写则让读者近距离的体验到了孩子的矛盾与挣扎。小说对孩子的心理描写给人真实可信感。全篇小说没有出现一个"矛盾”“挣扎”这些词,然而通过心理描写,却能让读者近距离地体验到孩子对父亲复杂矛盾的心情。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叙述者全知叙述视角的转换,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