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配套课件 第一单元 第3课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配套课件 第一单元 第3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8 09:4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 第3课 *蜡  烛   1.题目解读
“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红军烈士,在他坟头上点燃的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实际上是象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以及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以“蜡烛”为题,一语双关。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鞠躬(  )   拂晓(  )    瓦砾(  )
烧灼(  ) 间歇(  ) 屏障(  )
匍fú(  ) sǒng(  )立 地jiào(  )
答案:jū fú lì zhuó jiàn pínɡ 匐 耸 窖﹒﹒﹒﹒﹒﹒2.据义填词
(1)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2)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3)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答案:(1)永垂不朽 (2)名副其实 (3)精疲力竭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并填在下面。
时间:????????????????????????????????????????????????
地点:????????????????????????????????????????????????
人物:????????????????????????????????????????????????
答案: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起因:????????????????????????????????????????????????
经过:????????????????????????????????????????????????
结果:????????????????????????????????????????????????
答案:起因:五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
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结果: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答案:她是一位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的老妇人。
(3)文中对“炮火”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品质。【知识链接】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作用如下: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
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为情节做铺垫;③推
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分析环境描写的答题步骤: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根据所掌握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写出
答案。(4)“蜡烛”在文中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答案: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