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学习任务《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学习任务《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15: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这个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单元里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因为本单元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那么,从读写结合出发,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可以定义为学会情景交融。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练习写借景抒情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拓展与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形成丰富多样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项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完成单元学习内容承载的任务群学习目标。
教学工具
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是有很多的改变,在初中阶段的他们作文学习主要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会了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升到高中,要让文章更上一个层次,就要在原来写景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把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
高中阶段的学生属于青年期中期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学习目的性较强,思维的独立性较强、自觉性较高。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对经典作品既渴求,又排斥,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除了文字还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在这个时候,影视作品的适当运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选用《泰坦尼克号》作为情景交融分析的蓝本是因为经典影视作品,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的运用,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不会增大上课难度,还能提升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作用,让他们可以更加清楚明白的知道如何在文章中做到情景交融。因为是经典影视作品,在情感上也能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写景抒情、以情入景、以景言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悟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总结如何处理景物和情感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并通过景物描写的作用,思考文章中,什么地方合适运用景物描写,并灵活运用在写作中。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影视作品中导演是如何借用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品质与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的。结合所学散文,鉴赏其优美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将影视作品和散文阅读中所学情景交融,运用在日常写作中。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影视作品与散文中表现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山川盛景等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揣摩情与景的关系,并运用在实际写作中。
板书设计
如何情景交融
一、写景要有选择
二、色调要有明暗
三、出现要有时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故事,相传六祖惠能在给弟子讲经时,忽然起了一阵风,旗幡随之轻轻飘动,这引起了听讲法的两个弟子的争论,一个弟子说是风在动,一个弟子说是旗幡在动,惠能祖师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因为心动,所见之景物都在动,这虽然是一个佛理小故事,在放在文学赏析中,就印证了王国维老先生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作中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二、随物宛转
我们在读《沁园春.长沙》时,从那壮丽的秋景中,读到了毛主席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在《归园田居》幽静、安适的田园风景中,读到了陶渊明内心的自由与恬静;也在幽雅、朦胧的荷塘月色里,读到了朱自清先生情绪的波动与起伏。这就是情景交融的魅力。我们一起在文学作品中来看,作者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并小组间进行探讨找出发言人。
1.阅读下列作品,作者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2.在《故乡》这两段景物描写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不同的情感。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解析:第一题中,同样是写秋景,毛主席选择了层林尽染的群山、碧绿的江水、乘风破浪的船、翱翔的雄鹰、潜游的鱼。这样的景物选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虽然是秋景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读起来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受。为下阙表达作者的雄心壮志奠定了基础。而《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选的景物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哪怕是亮色调的小桥、流水、人家,在这样的意境中,也显得很苍凉,不合时宜的亮色调,更显得凄惨。所以表达了作者游子有家无法回归的悲伤。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苍黄”和“金黄”,虽然两个都是黄色,但是,其中“苍黄”明显给人一种昏暗的感觉,而“金黄”却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而颜色的明暗色调更能够达到以景促情,情景交融的效果,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结:在写作中,我们要达到情景交融我们要注意,写景要有选择;景物要有色调选择。
三、与心徘徊
刚才我们学习了怎么样随物宛转,那接下来我们看看,我们把景物描写完成后,放在文章中哪里会恰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来分析。
我们先看一组视频。这里拍摄景物的镜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其中的一个视频进行分析。同样是大海与天空,在这两个视频中的有什么不同?
(解析:第一个大海出现在Jack靠赌博赢得的船票上了泰塔尼克号,这个时候的他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所以导演拍出天高海阔、海豚相伴的,此时的他心情雀跃,就像那海里在水面游玩的海豚,那天与海的宽广就像他的前途一样,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也表现了jack心情的激动与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解析:第二个海出现在,Jack和rose一起在甲板上看夕阳,这个时候,忽入爱情的他们,心中满是甜蜜,同样是天空,同样是大海,在这里,导演选择的是夕阳的天空,五彩斑斓,海从开始的浅蓝色变成深蓝色,这些都是象征着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神秘。)
小结:所以从这一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是可以烘托气氛和表现人物心情,而且有象征作用。所以我们在文章中,想要烘托气氛和表现表现人物心情,表达某种象征意义的时候,可以运用景物描写。而且不同的气氛和心情下,我们要注意选择怎样的景物更合适,如果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气氛和心情下,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与整体的颜色,毕竟同样是月亮,圆月和残月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在悲伤的氛围的心情,我们采用的是冷色调,愉悦的氛围和心情,我们采用的是暖色调。当然有一种例外,就是以乐景趁哀情。
四、方法总结
最后我们进行一下总结。景物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情感与品质,以及深化主题,在文章中写的时候,我们在想要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情感与品质,以及深化主题的时候,进行景物描写。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第一根据不同的氛围和心情,选择不同的景物,或者是同样景物不同的状态;第二注意景物的色调与明暗;第三景物描写要出现在对的时机。
五、拓展练习
在例文的合适的地方加入恰当的景物描写,使文章能情景交融。
五、结语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和情在写作中是相互依存的,如何做到情景交融,那就像我们的课题一样“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既抓住景物特点,景物也随心而动。这样的文章,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真正在读者心中留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