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匠心——看通讯中的人物塑造(第四课群文阅读)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部编版新教材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篇课文包含了三篇人物通讯。阅读学习人物通讯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从而清晰地理解认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2)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3)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4)了解通讯的特点,学会写通讯。 本文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人物通讯”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通讯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通讯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篇课文选择的三位报道对象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都是在自身行业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优秀劳动者,学生们正好可以通过通讯报道的文字,去感悟他们身上各自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从而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教学工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新学期的主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此时学生大都怀有改善和提高的愿望,所以要注意语文课堂的浅显、生动,不可以给学生一个枯燥刻板的首因效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中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
2、理解作者在通讯中故意保留矛盾冲突类事例的作用;
3、学会分析通讯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安排矛盾冲突事例的意图。
2、分析通讯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学习掌握通过矛盾冲突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板书设计
细微之处见匠心
矛盾冲突——对比传教化
细节描写——真切动人心
教学过程
一、理论导入。
“优秀的通讯,它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新鲜的事实,而且有生动的形象”。——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第二版)》。也就是说,人物通讯的写作中,除了典型事例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性之外,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才能实现“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而这种文学色彩,就体现在矛盾冲突(戏剧性)的安排以及细节描写的运用上。
二、方法回顾——人物通讯中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通过矛盾冲突,体现通讯的价值导向;
(3)通过细节刻画,增强真实度和感染力;
(4)通过他人之口,侧面展现人物成就。
三、矛盾冲突——对比之中传教化
1、学生阅读指定内容,找出存在矛盾冲突的地方,体会作者的意图。
(1)《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第二、三节。(P34——P36)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典型事例4、5、6。(P40“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P41“大人小孩一个样”)
(3)《“探界者”钟扬》的第二节“种子达人”部分。(P44——P45)
格式要求:人物面临的困难/阻碍/问题等 VS 通讯人物的选择/行动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说明道理)
2、分析解答。
(1)《喜看稻菽千重浪》
①国外认为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难度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VS
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科研上不能人云亦云,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并且还要能坚持到底。
②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的权威论断“无优势”,被人嘲笑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VS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科研上必须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尊重事实。
③报纸上刊登了贬斥杂交稻为“三不稻”的文章。 VS
袁隆平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做科研必须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一切以事实说话。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①女儿重病,心神不定,坐卧不安 VS 克制焦虑,如常满面笑容接待顾客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在干本职工作时必须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②刚开始工作时比较注重抓大号买卖,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 VS
做到了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生意不分大小,顾客不分高低,都应该平等相待。
③往昔在德昌厚当伙计时被兵痞打 VS 现在成为售货员受到顾客的感激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地位的变化。
(3)《“探界者”钟扬》
①将就住学校毛坯房 VS 多年亲往西藏收集种子、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有追求,懂得轻重取舍
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VS 带着学生爬上了珠峰北坡,采集到了鼠曲雪兔子
作者借这个冲突想要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不畏艰险,勇于攀登。
四、细节描写——真实丰满“立”人物
品鉴赏析下列细节描写的句子。
赏析细节描写句子的一般方法:抓动词/修饰词+按角度分类+表现的特征
1、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赏析】作者用“眯起”“打量”“蹲下”“翻看”几个动词,写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研精神。“跨过”“迈步走进”证明袁隆平对稻田的熟悉,侧面表现了袁隆平的工作认真。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赏析】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时的惊喜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赏析】“烈日”“淤泥”证明环境恶劣;“弯腰驼背”证明辛苦,“已是第14天”证明时间长;“目光停留”“一株”证明细致;“马上”“标记”证明急切;“欣喜异常”表明心情。体现了袁隆平不畏艰苦、有恒心,做事细致的特点。
4、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长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赏析】谈“梦”的细节中,夸张的修辞,足以体现出袁隆平心系杂交水稻,心怀百姓,为解除饥饿的威胁而不断努力的精神。
5、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
【赏析】表现张秉贵的公正、周到、细致。
6、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赏析】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7、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赏析】通过在柜台里和下班后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张秉贵工作时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现了他的忘我的工作精神。
8、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赏析】“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是钟扬在工作时的穿着,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五、课后实践
仔细阅读三篇通讯,注意将文中所使用的素材(语言、文献、数据、事例等)进行汇总。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这些素材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的?按照获取渠道对素材进行分类。
2、数量众多的素材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即通讯的写作逻辑(先后顺序)是什么?)
3、除此之外,在结构布局上,三篇文章各自有什么特点?
第四课群文阅读预学案——对人物通讯真实性(典型事例和人物精神的分析)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形式。
补充说明:通讯也是广义新闻的一种,因此同样具有新闻最为核心的“真实性”的特点;但通讯与普通陈述客观事实的消息不同,目的在于感染和教育读者,因而文中会有比较明显的情感倾向性。
2、人物通讯中的人物选择
人物通讯所选择的人物必须要有“新闻价值”。具体来说,是指:(1)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2)有可供报道的较为充分的事迹;(3)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三篇文章的典型事例和对应精神品质的梳理。(需要学生完成表格)
(1)《喜看稻菽千重浪》
典型事例 精神品质
1、2001年春节过后第二天就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事业
2、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3、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坚持不懈,敢于创新
4、1992年写信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捍卫真理,实事求是
5、1997年继续选育超级杂交稻 精益求精,不断进取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典型事例 精神品质
1、用糖哄好哭闹的孩子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2、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
3、满面笑容地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4、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5、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6、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7、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
8、去座无虚席的饭店吃夜宵,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 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3)《“探界者”钟扬》
典型事例 精神品质
1、1979年(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年少有为
2、1984年开始旁听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勤于学习,储备充足
3、“胁迫”妻子领结婚证 质朴单纯,雷厉风行
4、2000年辞职去复旦大学工作,毫无怨言地居住在毛坯房 生活简朴
5、2001年开始主动前往西藏采集植物的种子 勇于“探界”,造福苍生
6、在珠峰北坡采集到了鼠曲雪兔子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7、从2001年起一直坚持科普工作 才华横溢,任劳任怨
8、做“接盘”导师,关爱培养学生 热爱学生,有责任感和担当
9、繁忙的工作安排 珍惜时间,工作忘我
4、劳动精神的感悟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都是这样的“中国的脊梁”。
(1)三位人物身上体现了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言之成理即可)
①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
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
③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
④主动探索,勇于实践;
⑤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2)由人及己,谈谈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
总结:(单元主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正确劳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