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四 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信息窗四(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四 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信息窗四(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04 17:5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一)的第四个信息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在理解了“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量关系和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以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同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课教材通过呈现小朋友参加绿色家园图画展的情境,设计了两个红点问题,探究整十数减一位数(退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少几)问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教材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通过摆小棒体现“破1当10”的思想,让学生理解退位的道理,进一步理解算理,抽象出算法,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能合理进行算法优化,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1)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校园,学校开展了“校园护绿”行动,同学们做了很多环保的事情,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绿色家园图画展。
(2)教师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谁能给这些信息分一分类吗?把同一内容的归纳在一起。
展出图画类:一年级展出9幅画,二年级展出30幅画;三年级展出38幅画;参观人数类:二年级来了8人,三年级来了24人。
2.提出问题
(1)谁能根据有关展出图画的信息,提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①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老师把此问题贴在黑板上)
②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③三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2)谁能根据来参观的人数提个减法的问题?
①三年级比二年级多来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还可以怎么说?
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个人?(老师把这个问题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由校园环保护绿行动直接引入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设计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有关减法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1.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怎样列式?
2.引导学生说出30-9=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板书:30-9=
3.操作探疑
让学生拿出3捆小棒,要从3捆中去掉9根,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摆完后同桌可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操作小棒,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4.交流摆法,理解算法
学生交流操作过程
(1)先摆3捆,1捆是10根,三捆就是30根,打开一捆,先用10根小棒减去9根是1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所以30减9得21。师问:为什么要打开1捆?
(2)用30根减去10根是20根,多减了1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所以30减9得21。师问:为什么要+1根?
5.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课件演示:
第1种方法, 这种方法先口算的什么,再口算什么?板书
10-9=1 20+1=21,10从哪里来的?
第2种方法,这种方法先口算的什么,再口算什么?板书:30-10=20 20+1=21 , 为什么要+1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做题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加法口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30-9等于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从3捆小棒里去掉9根,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体会“破1当10”的必要性,从而理解口算的道理和方法,突破重难点。】
6.随机练习
课件出示: 口算: 20-6= 50-8=
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解决第二问题 “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人?”
1.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信息呢?
怎样列式?24-8 =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 24-8怎样口算?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口算方法。
出示活动要求:
(1)参考30-9摆小棒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用小棒摆一摆。
(2)摆完后,根据摆的过程,组长带领组员说一说口算方法。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展示。
(1)先摆2捆4根,是24根,打开1捆,和4根合在一起,14根减去8根是6根,10根加上6根是16根。 老师问:为什么打开一捆?
(2)24根小棒,先去掉1捆。24根减去10根是14根,多减了2根,14根加上2根是16根。 老师问:为什么要+2呢?
(3)24根小棒,拿出一捆,去掉8根,剩下2根和这14根,合起来就是16根。 教师问:为什么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呢?
4.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教师课件演示三种摆小棒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问:这种摆法先算的什么?(板书:14-8=6)接着观察,再算什么?(板书 10+6=16)。10从哪里来的?
第二种方法,问:这种摆法先算什么?板书:24-10=14 14+2=16 为什么要+2?
第三种方法:这种摆法先算的什么?10-8=2 接着观察,再算什么?14+2=16
师总结:我们用3种方法解决了24-8=16(人)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16人。这三种方法,都是4减8不够减,打开了一捆再减。以后做这种减法题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小棒,经历了独立探索算法的过程,再次体会“破1当10”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在合作交流时,不仅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进行算法的共享和升华。】
5.随机练习:举手游戏,要求:举手指表示得数,左手表示十位上的数,右手表示个位上的数。
44-7= 36-8= 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6.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前面做过的6道题:30-9= 20-6= 50-8=
24-8= 44-7= 36-8=
问:都是什么类型的题呢?揭示课题(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
三、挑战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关:火眼金睛辩对错,看谁的小眼睛亮?
45-7= 38 ( )
32-8= 24 ( )
56-4=42 ( )
第二关:蜜蜂回家。把迷路的蜜蜂60-3 56-8 37+20 88-40 56-9 送到48号和57号房子。
第三关:解决实际问题
(1)小熊经过萝卜地去小白兔家一共要走多少米?
(2)小熊家到萝卜地比小白兔家到萝卜地远多少米?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依托,设计了三个具有儿童气息的练习,既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注重了层次性和趣味性。通过练习,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
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人?
30-9=21(幅) 24-8=16(人)
10-9=1 30-10=20 14-8=6 24-10=14 10-8=2
20+1=21 20+1=21 10+6=16 14+2=16 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