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五单元
第21课 桃花源记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诗文来抒写情怀,于是便创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图解课文1.通假字
便要还家 (“ ”通“ ”, )
答案:要 邀 邀请2.一词多义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答案:(1)寻找/随即,不久 (2)舍弃/房屋 (1)寻(2)舍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答案:(3)做标记/做的标记 (4)作为/对,向(3)志(4)为3.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古义: ?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2)率妻子邑人
古义: ?
今义:男女两个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3)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案:(1)交错相通 (2)妻子和儿女 (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无论魏晋
古义: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充足
答案:(4)不要说,(更)不必说 (5)鲜艳美丽 (6)不值得4.词类活用
(1)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 )
(2)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 )
(3)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答案:(1)做标记 (2)向前 (3)对……感到诧异﹒﹒﹒5.文言句式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2)林尽水源。(省略句,“尽”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译文:????????????????????????????????????????????????
答案:(1)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6.名句默写
(1)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
答案:(1)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7.走进文本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林→ →访问桃花源→_____________
→ 。
答案: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复寻桃花源
(2)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
说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案: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
惜。(3)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请你谈谈寄托了作者怎
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
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或: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
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
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
活的追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