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
教学目标
史铁生档案:
1951年1月4日出生,北京人。初中学历,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擅长物理,梦想成为工程师。爱好写作,朗诵。精通乒乓球、排球、篮球,跨栏曾获校运会第一名。
史铁生档案:
16岁初中毕业,因 “文革”中断学业。18岁,去陕北延川县关家庄插队。
20岁时曾在严冬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大病一场。
21岁,经医治无效,下肢彻底瘫痪。
史铁生: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1969年 ,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8年患肾病后来发展为尿毒症
1979年后开始陆续发表作品
作者简介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作者语录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一九四九年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而荒芜。《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作者在“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写作背景
坍圮(tān) (pǐ) 窥(kuī)看 亘(gèn)古不变
譬(pì)如 蝉蜕(tuì) 熨(yù)帖
捋(lǚ)触须 意蕴(yùn) 猝(cù)然
颓(tuí)墙 渗(shèn)透 倔强(jué)(jiàng)
告诫 (jiè) 隽(juàn)永 恪(kè)守
教诲(huì) 焦灼 (zhuó) 窸窣(xī)(sū)
字音
整体感知
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整体感知
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
一
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二
整体感知
找到第三、五段的景物描写,分析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特点
古旧
荒芜
生生
不息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废园
苍松翠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沉静
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
荒芜但并不衰败
① 写蜂儿,比喻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蜂儿奋力挥动翅膀,充满活力。② 写蚂蚁、瓢虫,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活动。③ 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动衬静。用“摔开”与“万道金光”搭配,体现夸张突出的生命的绚烂。
第五段文字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景物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因为其间的动植物展现出蓬勃生机。
整体感知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
相怜
整体感知
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分析所表现的情感。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整体感知
读第七段,谈谈你的感悟。
六个譬如的排比铺陈,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地坛中的景物,从灿烂的夕阳、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验证着活着的意义。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即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整体感知
齐读六个“譬如”句。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小结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回顾“我与地坛”
同病相怜
精神家园
_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地坛
感悟地坛
残废但并不颓废
荒芜但并不衰败
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在文中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一
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二
走进“我与母亲”
阅读第二节,说说作者一共回忆了地坛与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
我前往地坛,母亲目送我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我流连地坛,母亲寻找我
重点品读
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文本解析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________的母亲。理由是:
悟念母亲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其中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而且还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本解析
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坚忍、毫不张扬
生存启发
全文总结
史铁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 叙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地坛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文中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文章借地坛抒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生存等问题的哲思,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史铁生的生命观,以及他面对生命的坚强的意志,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身残志坚是对他生命过程的最好总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同样在面对生命的打击时,用他们顽强的态度,坚定的意志,永恒的决心,坚毅的行动,在告诉我们,生命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能闪耀出绚丽的光芒。
高考625分
脑瘫
姚俊鹏
高考623分
汶川地震中失去右手的李欣雨
高考662分患“庞贝病”的王唯佳
高考635分几乎失明的昂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