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D 2.B 3.A
4.C 5.D 6.B
7.C 8.B 9.B 10.B 11.D
12.(1)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常常帮他规划部署,筹措粮草,不需费时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
(2)当时人们都畏惧他言语不加节制,没有谁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
13.①心胸狭窄。虽有才能,但没有受到重用,就心生怨恨。②口无遮拦。对费祎说起投靠敌国之话。③知过不改。被流放仍然公开激烈指责批评朝廷。
14.C
15.“有意唤”拟人塑造梅花清寒中傲然独立的坚韧,呼唤春回的高洁品格(写“有志向”也可以)。
16.①尾联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②看出诗人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正直高洁的品格。
17.(1)信誓旦旦 (2)齐彭殇为妄作 (3)迷花倚石忽已暝 (4)玉簪螺髻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8.BC
19.鹅黄是明媚的、娇嫩的、辽阔的,鹅黄也是庄稼人一棵一棵插下去的艰辛的劳动成果,所以鹅黄是悲壮的,写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感激。
20.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句式整散结合,细致地描摹了大地上丰富的声音,凸显了大地声音的绵长、恢宏,震人心魄。
21.(1)劳作能够获得收获;(2)荣与枯的不断循环;(3)艰辛和诗意的融合。
22.(1)对庄稼、大地的敬畏与热爱;(2)对农民的崇敬与感激;(3)对故乡的深沉眷恋。
23.②将“维护管理”和“决策定位”调换位置;③删去“不再”;⑤句末添加“手续”;(答出两点即可。)
24.费孝通的《乡土本色》中提到,由于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与斯,所以主要社会特征呈现出不流动性和地方性,这也就促成人们的“熟悉”和“信任”。因此,基于这两点,文中的卖家就不怕把小鸡赊出去了。
25.悲悯情怀。作家的悲悯情怀贯穿在《红楼梦》始终。曹雪芹对于笔下的每一个人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着墨于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时候言语灵活多变、就连身形、打扮、气度等也与人物性格紧密相关。读《红楼梦》愈久,愈受其影响,会不自觉地站在一定高度理解着同情着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甚至世间万物。
26.参考天津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
第I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______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在这部______的旷世奇书——《红楼梦》里。
高鹗和程伟元增补的《红楼梦》后40回,______。首先,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第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不足之处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______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 )。
(选自《中国文学史》第四卷,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庸俗 锥心之痛 差强人意 违反
B.低俗 锥心之痛 不尽人意 违背
C.低俗 呕心沥血 不尽人意 违反
D.庸俗 呕心沥血 差强人意 违背
2.下列选项中,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它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D.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作品。其中《祝福》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
B.“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
C.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
D.察举制,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被举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编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慢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中国日报网》7月24日)
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么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
材料三:
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
材料四: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
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
(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吸引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C.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不少家长的难题,这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则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C.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6.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不属于“切实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建议的一项是( )
A.学校要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B.部分学校存在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
C.社会层面要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
D.资源方面,要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乙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选自《三国志》)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 诣:到……去,引申为“投奔”。
B.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辟:征召、征辟。
C.常恨二人之不平 恨:痛恨。
D.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 诽谤:批评指责过失。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 吾与点也
B.亮卒于敌场 又杂植兰桂于庭
C.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 乐琴书以消忧
D.刘封处嫌疑之地 人非生而知之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B.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C.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D.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10.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与论军国计策”中“先主”与《出师表》中“以光先帝遗德”的“先帝”均指刘备。
B.建兴三年,“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拔、拜、废均为官职任免升降词语,“拔”为提升官职,“拜”为授予官职,“废”为降低官职。
D.“太守”“主簿”“功曹”“尚书”“参军”“刺史”“长史”“军师”均为官职名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仪颇有才干。当年刘备在世时,和他谈论军国大事,就很赏识他并加以提拔。
B.杨仪很自负。诸葛亮死后,他领军回来,又征讨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很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
C.诸葛亮认为杨仪胸襟狭窄,难当大任,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后来杨仪未得重用,非常不满。
D.乙文段分析了几个人的优缺点。例如彭羕、李严、魏延等人有才干,而刘封思虑不足,杨仪当官爱显摆。
第II卷
12.把文中画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
13.杨仪最后为什么招致大祸?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题梵隐院①方丈梅
晏敦复②
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注: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②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③亚:同“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的形象,抒发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
C.颈联中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从正面突显了梅花晶莹洁净的形象。
D.诗人在这首诗中移情于物,创造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5.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塑造出梅花怎样的形象?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在《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了秦始皇为加强地理防务派遣得力的将领与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
毕飞宇
①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那只能说,你肉眼的视域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年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着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为什么说它“最壮观”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其他庄稼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变得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也在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⑥青和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巨响般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它能从我的书房一直闲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闲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那充满诗意的感染力,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都是作家提供的。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及它的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第③段补叙我与父亲的对话,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农人的坚韧品格。
C.文章精选意象,挑选孤岛、沙漠、瀚海、汪洋、指纹等,营造出具有抒情性的意境,直接表达作者对大地、对农民的深挚情感。
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家的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E.文章结尾“人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运用反复的手法,增强语势,表达作者对大地的敬畏与热爱。
19.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赏析第⑦段的画线句子。
结合文本,概括“庄稼的逻辑”的内涵。
有人评价:“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情感的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3.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找出两处,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应法律法规,②对“文化地标”的维护管理、施工建设和决策定位等提出了明确要求。③为避免滥建现象不再发生,④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大型雕塑建设的管理力度,⑤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履行建设审批。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作家王开岭在散文《乡下人哪儿去了》中记述了70年代,沂蒙山区一个公社赊小鸡的现象。文中说:“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收钱,实在没钱就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请你结合《乡土本色》相关章节的理论来解答材料中的疑惑。不超过100字。
鲁迅评价《红楼梦》的主题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你阅读《红楼梦》的感受并说明理由。(不少于50字)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奋斗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铺天盖地的“内卷”,不争不抢的躺平,也别有一种洒脱的悠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