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4 18: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课题 世界的地形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陆地地形   一、陆地地形1.活动:阅读教材P33图2-38,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86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讨论: 8848.86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承转: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2. 阅读教材P34~35图2-39至2-43,填写下表。课堂活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找出地形区之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异同点,能加深学生对五种地形特征的理解。
海底地形   二、海底地形阅读教材P36图2-44,说一说海底地形有哪些?活动:学生从图中找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并说出其地形特征。强调:大陆架是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地图获取地理知识。
学看地形图    三、学看地形图讲解: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承转: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就可以看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请同学们完成下列活动:分组阅读教材P38图2-46,说出山地不同部位地形名称及特征。
课题 世界的地形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学看地形图   小结:山地不同部位地形特征。(1)山峰:(山顶)山的最高处。(2)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3)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4)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5)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强调:山脊和山谷是等高线地形图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向低凸出是山脊;向高凸出为山谷。【设计意图】 对于易混知识点,结合地图加深理解与记忆。活动: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演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和学看地形图三部分内容,要熟练掌握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不同地形。
教学反思   在地图这部分难点中,所有的环节,都要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动手体验和感悟,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适时地问一下“为什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判断思路说出来,这时我们就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敢于放手,重视过程,学会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和理解。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伴互助,让班中的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展示的舞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