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18: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沁园春·长沙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沁园春 长沙》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青春激扬”人文主题。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教学工具
高中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涯发展的早期探索阶段。 为贯彻新课标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落实新高考选择性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生涯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越了解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想要寻找什么,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他的生涯发展目标通常也就越明朗。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表现的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又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因此,本篇是对高中生进行生涯价值观渗透的很好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思考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正确规划生涯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提升与发展:了解意象,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鉴赏。
2.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深秋的意境美,领会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发展: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反复吟读,体会深秋的意境美,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领会作者情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理想。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人悲秋,有人赞秋,有人倾诉柔情,有人抒写豪迈。今天让我们去领略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年轻时写下的一首充满豪迈激情的经典诗歌(板书:《沁园春 长沙)(灯片1)
二、 鉴赏诗歌
诗歌鉴赏三路径:(灯片2)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吟咏诗韵
1、指导朗读(灯片3、4)
(1)读准字音和节奏:把握诗词节奏,先点学生读评,再聆听名家(或教师示范)朗读。
(2)读出韵味:理解大意,整体感知。
(3)读出情境:读出抒情主人公豪迈乐观之情。
诵读提示:“看”、“恰”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恰”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品读全词,并讨论:
问题1:本文塑造一个主人公形象,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键词语?请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灯片5、6)
明确:主人公形象——我(毛泽东);
关健词语(动词)——立、看、问;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
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板书:
上阕:立、看、问 (写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忆、记 (忆峥嵘岁月、记豪迈气概)
问题2:结合全词,展开想象,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灯片7)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二)缘景明情
1、湘江秋景图
问题1: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眼前之景?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问题2: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问题3:哪些语言最富有表现力呢?品味诗歌语言(炼字)。(灯片8)
学生七嘴八舌讨论。
知识预案: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 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小结: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个遍,层林要尽染,漫江要碧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2、质疑探究(灯片9)
问题4:寒秋景物在一般旧诗词中常常充满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本词为什么没有?
① 传统诗歌(灯片10)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意境:萧瑟凄凉、忧愁伤感
② 毛泽东诗词(补充)(灯片11) 意境:开阔高远、清新绚丽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明确: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他笔下的秋景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全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灯片12)
小结:人品决定文品,是词人的博大胸怀决定了他词的风格和境界。
(三)知人论事识胸怀
1、赏析上阕最后三句(灯片13、14)
问题1: 鉴赏“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三句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行文上有何作用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表明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从行文来看,也自然过渡到下阙。
上阕通过写景抒情,抒写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诗人有没有回答“谁主沉浮”这个问题?齐读下阕。
2、峥嵘岁月图:
问题2:朗读“恰”字统领的内容,并讨论:在这里词人刻画的是一群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词人回忆的是自己18岁时来到长沙的那段求学和革命斗争时的“峥嵘岁月”。
3、中流击水图:
问题3:最后三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峥嵘岁月背景介绍:(灯片15)
1911—1925年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
⑴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⑵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的斗争。
⑶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5、归纳小结:整篇结构完美统一(灯片16、17)
上片故地重游,赏壮景而发天问:谁主沉浮?
下片追忆往昔,忆往昔而作豪答:舍我其谁!
衔接巧妙,浑然天成。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

三、生涯教育 ,立德立志
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伟人少年便立志(灯片18)
青年毛泽东,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16岁的习近平,在梁家河下乡劳动,确定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名人少年多立志:(灯片19)
岳飞:“精忠报国”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同学们,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每个人都应怀有理想。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面临选科走班的问题,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已成为新高考落实选择性教育思想的必经之路。作为高中生,作为当代青年,同学们有何人生理想?有何职业规划?有何责任担当? (灯片20)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灯片21)
(齐读)青春,是人类生命的激情澎湃的赞歌。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礼赞讴歌青春的价值与美好。
《沁园春 青春礼赞》
作者:陈蔚文
似水年华, 心海如潮,慨且以慷。看莘莘学子,践行美德;放飞梦想,志在四方。不忘初心,守持大义,正道人生气宇昂。 今非昨,我泱泱大国,厉害无疆。
而今初显辉煌,盼华夏腾飞振万邦。喜青年才俊,风华正茂,承前启后,发奋图强。砥柱中流,国家昌盛,浩浩神州奔富强。楚天阔,赞风流人物,凯乐悠扬。
四、课后写作练习(灯片22)
以“伟(名)人的人格魅力给我的启示”为副标题,从“立德立志”或“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生涯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