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病起荆江亭即事
黄庭坚
(其七)
文章韩杜无遗恨,草诏陆贽倾诸公。
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其八)
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七起句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
B.其七三、四句意思是如果朝堂需要真学士,那么苏轼最合适不过。
C.其八前两句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细节,刻画了他们不同的风度。
D.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友人有才华却不受器重,处境落魄的悲伤之情。
2.结合(其七)全诗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③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因谗言遭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③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再加上具有传说色彩的独特意象,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山腰大象出没,阳光照射潭水,蛟涎浮现,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颈联写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并等待时机向游人释放凶险,阴沉的云气预示着飓风的来临,具有象征意味。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蕴含了诗人被贬岭南的复杂心情。
4.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过旧学山寺
文同
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
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
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
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怀着深情向读者点明,眼前之地正是自己早年读书的地方,照应了题目。
B.次句展示了广阔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一个“拥”字真切地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
C.颈联隐含对比,当年寺中的僧人如今年纪都已变大,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与以前不同。
D.本诗空灵中含幽思,淡雅中见深沉,语言省净浑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6.诗歌颔联为什么要写到老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宜阳张使君①
戎昱
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
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
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
倘令黄霸②在,今日耻同年。
【注】①使君:汉代称呼刺史,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黄霸:西汉名臣,做太守时政绩斐然,天下闻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宜阳”照应了题目,“暂”字表现了诗人在宜阳作客时间之短。
B.第三句写张使君通过施政在辖境内移风易俗,“千里”表现他的教化之广。
C.“人戴两重天”指宜阳生活安定,与别处截然不同,人们对张使君很感激。
D.第六句中的“尽”字表明宜阳这里的闲坡都开辟成了田地,有夸张的成分。
8.诗人是怎样赞颂张使君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10.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
B.“数枝雪”,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又用雪来借代梅,突出梅之洁白。
C.“胜绝,愁亦绝”,这两句中的“绝”字重叠、就更加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
D.景愈美而愁愈甚,致使词种主人公“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更衬出了悲愁的深度。
12.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俞陛云认为最后三句“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最为擅胜(意蕴丰富,技法巧妙)。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落星寺(其三)
黄庭坚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去题咏,“深”字是全诗的关键,后三联便从字铺展开去。
B.颈联描写寺院宴寝之处,清香氤氲,画图妙绝,却不为外人所知,作者在这样幽静清雅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栖居之所。
C.尾联“蜂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僧房比作蜂窝,极言僧房多而密。枯藤煮茶,描写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余韵悠长。
D.本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笔致清淡,不加修饰,但仔细品味,却如优雅清唱般动人心弦,可见诗人纯熟的语言功夫。
14.请紧扣“藏”“迟”两词,赏析本诗颔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
刘长卿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创作于诗人经历贬谪之后从江西回到旧日官舍时。
B.诗人遇见昔日同僚心情却“喜复悲”,喜旧友重逢,悲归期日短,心情复杂。
C.颔联运用“空庭”“人稀”等词,写出了官舍的萧条冷清与战争的残酷无情。
D.诗人最后使用“贾谊谪长沙”的典故,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伤。
16.颈联“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其一)①
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②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③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注】①大历二年,杜甫居住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是年,诗人之弟杜观由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杜甫收到弟弟的书信,作诗多首,此是其一。②终南:终南山,这里代指长安。③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中一“喜”字表现了诗人对弟弟将要到来的无比喜悦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首联前一句写巫峡重峦叠嶂的地理面貌,后一句写都城长安春光明媚,这两句色彩上一暗一明。
C.颔联前一句写诗人有病在身,知道弟弟要来,迫切希望见到弟弟,这一句不言喜而喜溢于言外。
D.颔联后一句写诗人收到弟弟的书信,知道弟弟已长大成人,表达了对弟弟的关切和得知弟弟讯息的喜悦。
18.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西山望硖石湖①
白居易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
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②官闲好独来。
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③。
【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况故居,作此诗。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南湖似鉴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南湖平静清澈的特点。
B.三、四两句通过视角远近、高低的变换,立体式地呈现了西山明净阔大的景象。
C.最后两句诗人回忆与顾况在长安谈论诗歌的情形,表达对恩师的深刻怀念之情。
D.全诗用语平易晓畅,音韵优美和谐,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
20.诗歌颈联中的“闲”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卢纶
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
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
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馀。
殷勤报贾傅①,莫共酒杯疏。
[注]①贾傅:贾谊,曾被贬长沙,为长沙王太傅,故称。
2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扣诗题,“瘴海”交代了赵司马所在之地循州的特征,地处僻远,瘴疠横行;“双鱼”代指书信。
B.夜中收到友人书信,诗人迫不及待地在灯下展读,“两行灯下泪”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担忧。
C.颈联交代了书信的内容。赵司马在信中写到了他为官之地气候极为炎热,人们都认为他是老病之身。
D.诗歌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先写寄书,再写收信、读信,最后写回信。叙事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2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①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①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2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赞美圣人一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贪图个人富贵的高尚品德。
B.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清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
C.“奈何”是诗人喟叹,表达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
D.“云构”“瑶图”一联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
24.这首诗与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相比,都有相近主题,但陈诗影响力明显不如杜文,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杜诗
陆游
城南杜五①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②。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③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④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注】①杜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②严武,在杜甫流落蜀中期间常接济杜甫。其父名叫严挺之。有一次杜甫喝醉了,瞪着眼睛对严武说:“严挺之乃有此小儿。”③《生民》和《清庙》分别出自《诗经》中的《大雅》和《周颂》。④马周,唐太宗朝宰相,早年落魄,后被唐太宗赏识,予以重任。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审言直呼造物主为小儿,杜甫对严武无礼而喝,可见杜甫继承了祖父的狂放性格。
B.“看渠”一联前后形成对比,杜甫志向广大、才能卓著却未施展丝毫,作者颇有兴寄。
C.作者认为杜甫诗歌艺术价值高,同时具有《诗经》中雅颂之作那样伟大的政治意义。
D.本诗不刻意对仗,不避虚词俗语,兼有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形式十分新颖丰富。
26.我校语文小组认为本诗最后一句有深刻的涵义,请你简要分析,并指出其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别匡山①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①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中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B.“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
C.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
28.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
鲍防
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
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①看日渐裴回。
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
①玉山:比喻品德仪容美好的人。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2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破题,交代时间及事由,“谢家兄弟”是用典称许范氏兄弟文才不凡。
B.颔联扣住题目“宴”字,运用互文,以美女唱歌劝饮侧面表达主客的欢愉。
C.颈联写丝柳婉转,落日徘徊,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宾客即将离去的不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时光易逝,欢愉难再,劝勉宾客要常常来东峰亭聚会。
30.诗歌讲究起承转合。此诗首联写“谢家兄弟看花来”,而后面三联却只字不提“看花”,这样写符合“起承转合”的原则吗?请简要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
陆游
一梦邯郸亦壮哉!沙堤金辔络龙媒。
两行画戟森朱户,十丈平桥夹绿槐。
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
太平事业方施设,谁遣晨鸡苦唤回?
【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沙堤上驰来的佩戴金辔的骏马,展开了对梦境的记叙,形象鲜明,夺人眼目。
B.颔联数量词的使用极为巧妙,“两行”刻画出了仪仗之整肃,“十丈”极言平桥之开阔。
C.颈联视角由近及远,描写了东阁群臣聚集的景象,表现了他们等待捷报时的喜悦心情。
D.“壮”字统领梦境,诗人通过叙写梦中的壮事、壮景抒发壮怀,层次分明,意蕴丰厚。
32.甲乙两诗均写梦境,但梦境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弟
李贺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今夕酒”与“去时书”对举,通过特定形象委婉抒情,悲喜交加之情溢于言表。
B.“人间底事无”以反问强调人世间充满不公平,直指时弊,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怀。
C.尾联以赌博为喻,回答弟弟的问话,表现诗人虽科场失利,但依然豪迈洒脱,自信豁达。
D.整首诗用家常之语,与弟弟倾心交谈。前四句叙说归家后心情,后四句抒发人生感慨。
34.我校语文研讨小组在分享会上评价此诗“如老人语”,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兵乱①后杂诗五首(其一)
吕本中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②辈,同盟起义师。
【注】①兵乱:指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②范仔:当时河北的义军领袖。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背景,从国家层面上叙写了战乱爆发的原因。
B.颔联承接上文,抒发了诗人晚年遭逢战乱后的心境。
C.颈联描写了战乱后诗人的生活状况,饥寒交迫,惊恐万状。
D.尾联诗人希望自己能参加起义师,赶走敌人,收复国土。
36.请比较颔联与杜甫《石壕吏》中“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②魑魅:泛指鬼怪。
37.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 B.两首诗都以“水”寄情。
C.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 D.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
38.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
吴兆骞
迢递回冈抱塞长,暮云归路剧羊肠。
马嘶古碛塞沙白,鸦乱荒城夕照黄。
病后关河空涕泪,战馀身世各苍茫。
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描写塞外风光,通过迂回的山冈,曲折的小路展现路途的艰险。
B.首联“暮云”一词,既融情于景,又交代创作时间,还照应了诗歌标题。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色彩对比、夸张等手法,极力渲染边塞的萧条肃杀。
D.颈联既写战后山河的苍茫,又言个人病颓的身世,将个人与家国相融合。
40.尾联“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D
2.①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②以苏轼的才华对照现在朝堂诸人,对朝廷进行了嘲讽。③“秃鬓翁"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表述错误,其八第一、三句“闭门觅句陈无已”“正字不知温饱未”写的是陈师道,第二、四句“对客挥毫秦少游”“西风吹泪古藤州”写的是秦观。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文章韩杜无遗恨”一句的意思是:即使读不到韩愈、杜甫的文章,也不再遗憾。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作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第二句“草诏陆贽倾诸公”,以陆贽比苏轼,写出了苏轼的写诏的才华。这两句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
“草诏陆贽倾诸公”,中唐贤相陆贽,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此句以陆贽比苏轼,“倾”写出了现在朝堂诸人的无能,以苏轼的才华与之对照,对朝廷进行了嘲讽。
“须得儋州秃鬓翁”中“秃鬓翁”一词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由此影射出此时苏轼的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
3.B
4.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象征手法,前六句所写瘴江、射工、飓母等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也隐含着对谗人的暗讽风批评之意;③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表达不惧艰险,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昂扬之志。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错。诗人借此表现政治环境的险恶,而非表现生机盎然。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首联,写隐人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僻荒凉。借景抒情,通过“瘴江、黄茆”来暗示所处环境的荒凉艰难,以此来说明迁谪之地的环境恶劣,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
(2)颔联通过“象迹、蛟涎”来暗示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颈联通过“射工、飓母” 以此象征来暗示自己迁谪心情的担忧恐惧。所以,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既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又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险恶的政治环境,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3)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诗人直抒胸臆,写虽因谗言被贬,但自己不惧艰险,表达诗人不想虚度光阴,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
5.B
6.①老松属于景物描写,老松与古寺相伴,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②对古寺门外的老松的特写,突出了其岁寒“不改色”的特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精神操守。③诗人借写“松”寄寓了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古寺被群峰环绕,“拥”在写出了古寺周围的山多。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重过旧学山寺”可知,山寺是作者曾经求学之地,而老松是古寺中特有的景物,所以古松属于景物描写,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
这里写到山寺门外的松树,主要写了其具有虽岁寒但是“不改色”的特征,老松在这里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作者的心志就像这棵老松一样,具有这样高洁的精神操守。
在写门外松的时候,作者用“可怜”来修饰,“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所以借“松”表达了作者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7.C
8.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首联中直接点出自己了解张使君的贤能。②叙其政绩。中间两联指出当地风俗改变、户口增加、闲坡开辟。③运用典故(或答“衬托”)。以黄霸来衬托张使君政绩斐然。(意思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与别处截然不同”错。“两重天”是得天独厚之意,“人戴两重天”是指宜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生活安定,诗中并没有把宜阳与别处进行相关比较。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1)首联直抒胸臆。
“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意思是诗人在宜阳作客时间虽短暂,但是诗人十分了解张使君是贤能的人,所以,开头两句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对张使君的贤能的赞美。
(2)中间两联叙其政绩。
颔联“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意思是写张使君通过施政在辖境内移风易俗,宜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百姓生活安定。颈联“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 ,意思是宜阳城外百姓大多住在崭新的房子里,这里的闲坡都开辟成了良田。中间两联指出当地风俗改变、户口增加、闲坡开辟,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张使君的政绩。
(3)尾联运用典故(衬托)。
尾联“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用政绩斐然、天下闻名的西汉名臣黄霸的典故,正面衬托张使君政绩斐然。
9.B
10.(1)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2)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3)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鉴赏能力。
B.“诗人一边……一边……”错误,“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一句是作者想象引水成功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也可以听到水从竹竿中流过的声音,这是虚写,并不是实有其事。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作者请求陈季张家里砍竹竿来引水入厨,诗写的巧妙有趣,体现出作者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的特点。
在诗的颔联“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中,作者说引水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还可以在夜间谛听流水之声,这是多么高雅之事啊,如果引水成功,朋友也可以享受这种高雅了。
颈联“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是说砍竹做成引水管后能让厨房清洁,而所砍的竹子也不会对朋友家的风景形成破坏。引水之后,再也不要去井旁担水,所以厨房中也不会有洒落的水迹,而所砍之竹并不多,并不会对朋友家的竹林美景造成破坏,这是劝友人不必为砍竹所造成的影响担心。
尾联“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是说自己砍竹时会轻手轻脚,尽量少产生噪声,但即使自己再注意,还是免不了对朋友造成一些惊扰,还望朋友包涵。
11.B
12.①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愁情。②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③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④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传此愁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又用雪来借代梅”错,这里是以雪“喻”梅,是比喻的手法。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意思是,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这结尾三句,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两行”写雁并非一只,而“倚”“画楼”的人却只有一个。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低雁”之“低”是为天将暮,雁要回巢。大雁有家可归,而人却还在漂泊。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此句中借助“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愁情,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
13.D
14.①“藏”,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雨笼罩山林,将山林藏起来的朦胧景象/山林中藏着小雨的景象,营造了山林静谧、幽深的意境。
②“迟”,延迟、迟缓的意思,写诗人在寺中闲坐,远跳长江,江上风帆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的景象/写诗人乘船访寺,船行江上,久久不至的景象,写出了落星寺远离尘嚣/远僻幽深的特点。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D.“不加修饰”错误。“清香”“妙绝”等是修饰词,“小雨藏山客坐久”是拟人修辞,因此“不加修饰”错误。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关键字的能力。
“小雨藏山客坐久”描写蒙蒙的细雨,从灰暗的天上飘散下来,密密麻麻的,给天地万象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都包藏在它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蒙蒙细雨笼罩山峰的情景,营造了山林静谧、幽深的意境。
“长江接天帆到迟”写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极目一望,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迟”字写出帆船迟缓的情态。
这两句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寺院原本深处山中,而山又包围在雨中,整个寺院于是便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而那天际风帆,离寺那么遥远,遥远得恍若隔世,反衬出落星寺的远离尘嚣。
15.B
16.①“回雁”“捣衣”既点秋季。②又抒发了自己被远贬至回雁岭的凄凉。③卧听捣衣所引起的羁愁客思。④尾联与首联呼应,在答问中再次抒发了自己与贾谊被贬长沙相同的心情。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悲归期日短”错误,“悲”在诗中包含诗人复杂的情绪,既有贬谪之悲,又因眼前的萧条之景而悲,更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悲。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之炼句的能力。
“回雁处”,秋天大雁至回雁岭而止;“捣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这两个词语点明时节为秋季;
“回雁处”为至南,表明自己被贬谪之远,抒发了自己被远贬至回雁岭的凄凉;
凄冷的砧杵捣衣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这里诗人卧听捣衣,自然引起羁愁客思;
这两句通过尾联可知作者是在答问中表达自己无辜被贬的凄凉与哀伤,呼应首联之“悲”,再次抒发了自己与贾谊被贬长沙相同的心情。
17.D
18.尾联想象兄弟久别重逢,慢慢商量归家事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想早日见到弟弟的急迫心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D.“知道弟弟已长大成人”分析错误,“汝为人”的意思是“经历战乱,你尚存活于人间”。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尾联“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意思是“等到弟弟高兴地乘船来到巫峡口岸,哥俩要款叙乡情,话说回到长安”,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
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漂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
“款款而话者 ,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
“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所以尾联表达了诗人想早日见到弟弟的急迫心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
19.B
20.①表现诗人为官清闲、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②暗含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③蕴含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呈现了西山明净阔大的景象”错误,西山烟幕浮空,落日低垂,不能用“明净阔大”来形容。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含义的能力。
理解诗句和关键词的含义,需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诗歌意象情感等进行分析。
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民地僻常无事”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两句写诗人因为闲来无事,只好游山玩水;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
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
21.C
22.①诗人在回信中诚恳地叮嘱友人多喝点酒。②诗人把友人比作“贾傅”,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同情。③诗人爱莫能助,只能诚恳地劝友人饮酒自娱,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无奈。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人们都认为”错误,应是诗人朋友的自称。“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余”都是书信内容的概括。作书人显然认为垂老之年,病弱之躯,却被弃置在瘴疠之地,又实在是太不人道了。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或许有生还的希望,而对一个老病之余的人来说,这样的处境意味着什么呢?前途茫茫,太令人绝望了。所以,“老病余”是写信人赵司马的自称,也是他的自嘲。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意指诗人只能诚恳地劝他饮酒自娱,善自将养,不要为那些无可奈何的事情影响内心的平静。
“殷勤”意为恳切丁宁,“报”意指回信,指诗人在回信中诚恳地叮嘱友人多喝点儿酒,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结合注释可知,“贾傅”,曾被贬长沙,为长沙王太傅,和朋友被贬的处境相似,将友人比作“贾傅”,既有对朋友的赞赏,又有对朋友的同情;
“莫共酒杯疏”一句表明,通过来信得知友人艰难的处境和痛苦、绝望的心情,诗人无以安慰,只能诚恳地劝友人多喝点酒,饮酒自娱,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无奈。
23.B
24.①主题上,杜文用意更深,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而陈诗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清静无为才是正道,立意格局逼仄得多。②语言上,杜文手法丰富,长于铺陈,极度渲染和夸张,刻画物事更有力度;陈诗限于篇幅,只能点到即止。③构思上,杜文叙述、议论、抒情结合,也运用对比,更显宏大;陈诗也就是简单比对,构思简单。④体裁上,杜文运用赋体,韵律气势较之陈诗的古体诗,要充沛得多。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错误,“西方”,佛教术语,指西方净土。“化”指佛教教行。这里不是用老子典故。从下边“雕刻以为尊”也可看出与道家无关。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及主题的能力。
从主题上看,《阿房宫赋》前文批判秦国穷奢极欲,结尾深化主题,“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因而用意更深。而陈诗结尾“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排场,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清静无为才是正道,立意格局逼仄得多。
从语言上看,《阿房宫赋》语言整饬华丽,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就从方方面面渲染出秦国的奢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使得主题表达落到了实处。而陈诗只是一首古体诗,篇幅有限,只能点到为止,如“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写出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样的奢侈浪费现象,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现问题。
从构思上看,《阿房宫赋》前面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如写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叙述六国被灭亡的惨状,“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而结尾则主要是议论抒情升华主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而陈诗三四句“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引出古代著名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简单对比,构思相对简单。
从体裁上看,《阿房宫赋》是赋,运用了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而陈诗只是古体诗,无论内容丰富还是其实充沛方面都无法与赋相比。
25.C
26.后世人只将杜甫看做一个诗人,这使我抚摸着几案空空叹息良久。杜甫空有政治才能与抱负但无法实施,只能留下一个诗人的名声,作者对此充满了感伤之情,同时也借杜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同时具有《诗经》中雅颂之作那样伟大的政治意义”错误。“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一句中的“空”指出杜甫才华投入到“笔墨”之中是徒劳无益的;唐诗在这里指杜甫的诗作,一个“非”字指出了杜甫的诗歌并未获得雅颂之作那样伟大的政治意义。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意思是,后世的人只是把杜甫当作一位诗人来看,这使我抚摸着几案空空叹息良久。
杜甫自负有经国济世之才,但无法施展自己才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留给后世的名声只是诗人罢了。杜甫的人生经历令人感慨,诗人也感伤不已;陆游由杜甫联想到了自己,借杜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27.A
28.示例一:同意。
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
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
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
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如认为此诗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
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词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
29.C
30.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宴饮诗,而非写景状物诗,重心不在“看花”上,而在宴饮,诗歌正是围绕宴饮的时间、事由、现场的欢愉以及对宾客的留恋和人生慨叹的抒发;②诗人写范氏兄弟“看花来”,并非表达他们真的是来看花的,如此说,一则只是写范氏兄弟前来聚会宴饮的雅致的托词,二则也写出范氏兄弟情趣高雅的风范。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落日徘徊”错。 徘徊的不是落日,而是玉山,也即酒醉的主人与宾客。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鉴赏能力。
此诗首联交代了聚会游玩的时间是“人日”;人物是范氏兄弟,也即题目中的“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谢家兄弟”是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此处用典称许范氏兄弟。还交代了事由,即“看花”。当然,此处“看花”并非真的只是看花,不过是友人聚会的风雅说法,也体现出范氏兄弟的高雅情趣,与“谢家”典故相得益彰。
颔联描写宴饮的欢乐场面。“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吴姬”“秦女”都指宴会上的美女,“对酒歌千曲”既写出歌女的兴致高昂,衬托出宴会气氛的欢乐,也令人想象歌女婉转的歌喉,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时此句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宴会的欢乐。“留人酒百杯”写歌女劝酒,“酒百杯”足见宴会上主客之融洽愉快,颇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味;此处既有听觉场面,又有视觉场面,写出宴会现场的欢愉。
颈联“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看日渐裴回”,借助丝柳表达作者的情感。“柳”子谐音“留”,描写丝柳枝条柔软伸向天空,仿佛想要抓住什么,仿佛是在挽留宴会的主客不要离开,借以表达对这场宴会的无限留恋。而“玉山看日渐裴回”则写出主客都仿佛要让时光停驻,担心夕阳太快的落下去,宴会就会结束,借以表达对宴会的不舍和留恋。
尾联“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此台”点题“东峰亭”;此句是直抒胸臆,作者慨叹时光易逝,表达不要辜负了这样的聚会和游赏,要常常来此聚会游玩。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宴饮诗,重心不在“看花”上,而在宴饮,诗歌正是围绕宴饮的时间、事由、现场的欢愉以及对宾客的留恋和人生慨叹的抒发;诗人写范氏兄弟“看花来”,并非表达他们真的是来看花的,如此说,一则只是写范氏兄弟前来聚会宴饮的雅致的托词,二则也写出范氏兄弟情趣高雅的风范。
31.C
32.内容:
①甲诗中,诗人梦到战事传来捷报,国家局势恢复太平;
②乙诗中,诗人梦到自己身披战甲驰骋沙场;
情感:
①甲诗中,诗人为战争胜利、国家太平面壮怀激烈,而梦醒后徒留遗憾,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对国家战事未休的担忧;
②乙诗表达了诗人为国雪耻、收复故土、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颈联视角由近及远”错误,梦境中诗人在边塞战场,想象到东阁群臣聚集的景象,应是由远及近。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内容:甲诗中,描写沙堤上骏马奔驰,军队的仪仗队整齐严肃,平桥宽阔,两旁绿槐相映。东阁群臣聚集,共同等待北庭大战捷报的传来。到那时国家太平,国泰民安。乙诗中,诗人梦到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情感上,甲诗中,梦境让人激动不已,军队出征,群英聚集,捷报将至,然而诗人醒来之后发现只是一场大梦,因此慨叹“谁遣晨鸡苦唤回”,从而表现诗人担忧国家战事的情感。而梦中驰骋疆场,恰恰写出现实中诗人壮志难以实现,因此还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乙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从而表达了诗人为国雪耻、收复故土、建功立业的渴望。
33.C
34.①作者虽然年轻,但历经波折后病体衰微,让他发出了如同老年人一般的感慨哀叹;②作者正值年轻可为之时,却彻底断绝仕途,人生失去希望,所以发出如同老年人的感慨;③作者虽然年轻,却身不由己,命运被人摆布,有了如老人一般看透人世的沧桑心境。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
C.“表现了诗人虽科场失利,但依然豪迈洒脱,自信豁达”错误。此诗为李贺到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后返回家中所作,诗人以赌博设喻,表面上对胜负并不看重、听之任之,实则暗讽科举选拔充满偶然性与不公平,以故作通达之语体现了忧伤愤激之情。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病骨犹能在”,尽管我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作者虽然年轻,但历经波折后病体衰微,让他发出了如同老年人一般的感慨哀叹;
“人间底事无”,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龌龊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又指摘时弊,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作者正值年轻可为之时,却彻底断绝仕途,人生失去希望,所以发出如同老年人的感慨;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这二句是回答弟弟关于考试得失的问话。“我应试作文,如同‘五木’在手,一掷了事,至于是‘枭’是‘卢’,是成是败,听之任之而已,何必过问呢!”其实当时“枭”(负彩)“卢”(胜彩)早见分晓,失败已成定局,诗人正是悲愤填膺的时候,却故作通达语,这是悲极无泪的一种表现。表面上愈是装得“冷静”“达观”,悲愤的情怀就愈显得深沉激越:身不由己,命运被人摆布,故有了如老人一般看透人世的沧桑心境。
35.A
36.①杜甫诗中两句意为活着的人苟且偷生,而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杜诗叙写的是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痛恨。②吕诗中颔联意为自己没有为君尽节、为国出力,成为后死之人,这样苟且偷生的日子遥遥无期,看不到希望。吕诗叙写的是个人处境,表达了诗人内心愁怀郁结,惶惑不安。
【解析】3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叙写了战乱爆发的原因”错误,首联第一句说自己晚年逢战乱,第二句说到处兵荒马乱,都是客观描述,并没有“叙写了战乱爆发的原因”。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颔联“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意思是:迟死反受活罪的苦,折磨要到哪时才停?作者想跟随范仔他们结成同盟起义大军,为国效力,但是如今却只能这样苟且偷生的活着,看不到希望。表达了作者看到兵乱后光景内心的哀愁和悲痛,侧重书写个人的处境和心情。
杜甫《石壕吏》中“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意思是: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杜诗叙写的是人民的生活状况,妇人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其中两个已经死了,活着的人也只是苟且偷生。表达了诗人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对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痛恨,侧重书写的是人民的生活状况。
37.A
38.答案示例: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错误,李诗的韵脚是“城”“声”“情”“征”,押“eng”韵;杜诗的韵脚是“何”“多”“过”“罗”,押“e”“uo”韵,这说明李白的诗歌格律更严整。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李诗思疾而语豪”这一评价,“思疾”是说感情迅疾,难以遏制;“语豪”是说语言风格豪放不羁。然后结合李诗分析。李诗结尾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运用比喻修辞说思念杜甫的情感如同浩荡的汶水,难以遏制,可见其“思疾”;为了书法这种情感,诗人在前三联写自己高卧沙丘城,无心欣赏城边的古树,无心聆听动人的秋声,无心饮用甘醇的美酒,只因思念朋友。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
接着理解“杜诗思苦而语奇”这一评价,“思苦”是说因为某种思想感情而内心郁闷;“语奇”是说用语奇崛,含意深远。最后联系杜诗分析。杜诗标题即表明怀念友人李白的情感,首联写因为凉风而有所感,颔联写因为秋水茫茫,以致鸿雁不到,难以知道朋友的音信。“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诗人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描写自己对朋友音信的急切盼望,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关怀,含意深远,可见其“思苦”“语奇”。
39.C
40.①客游身在外,不免思念家乡;②江河不息,易感时光流逝;③江水下北荒,犹如人生游荡,前途渺茫。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夸张等手法”错误,由原文译文“马在泛着白色寒霜的古老沙漠上嘶鸣,纷乱而飞的乌鸦给黄色夕阳笼罩着的荒芜城池增添了悲凉之色”分析可知:文中向我们展示出六种互不相联的意象,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等逻辑关系,也非主谓之间的主动或受动结构。它们自成一体,从不同角度在我们心灵中留下种种独立的意象。并且通过看到的“马”“乌鸦”听到的“马的嘶鸣声”,视听结合,以及“塞沙白”“夕照黄”等色彩对比描写,一幅悲凉、郁闷、破落的肃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分析可得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联“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描述了游子客居在外,面对滔滔的江水,和放归在外的处境,再加上前句渲染的悲伤肃杀的气氛,一个在外的游子面对这样的环境,内心难免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②写到滔滔的江水,寓意着时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此时孤身在外的作者,更是感叹世事,韶华易逝的心酸。
③写道“下北荒”指游子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求明珠子纳兰性德为之缓颊,旧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学集资纳赎,始得放归,所以此刻诗人内心的迷茫显现于此,前途未知的情感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