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4 19: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练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丹东期末)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制定
2.(2022八下·农安期末)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一桥”“二铁”“三路”“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
A.1953—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2000年
3.(2022八下·农安期末)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
A.轻工业 B.商业 C.重工业 D.农业
4.(2022八下·浑南期末)下表数据呈现的是1952年-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主要工业产品 1952年 1957年
钢产量 134万吨 535万吨
原煤产量 0.67亿吨 1.31亿吨
发电量 72.6亿度 193亿度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2022八下·田东期末)“1954年9月,代表们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描述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6.(2022八下·定远期末)“按各省、市报来,宪法起草委员会统计的绝对数字是152387987人,还不包括全国各省、市县部分人大596万代表的讨论,提出经过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将这些意见编辑成25大本。”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是(  )
A.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 B.全国人大代表制定的
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D.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7.(2022八下·西双版纳期末)请你为下表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1953年 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年 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果 B.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C.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8.(2022八下·定远期末)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工业建设十分悲观 B.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9.(2022八下·平南期末)有资料介绍,1950~1957年之间,这个国家援助中国81亿卢布(旧卢布),用于工业建设,至1959年2月,援建项目共计336个。资料中的“这个国家”是(  )
A.美国 B.法国 C.苏联 D.英国
10.(2022八下·定远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说明(  )
A.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是我国的临时宪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2八下·襄州期末)工业化起步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
请问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2)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于哪一事件?
(3)取得怎样的成效?
(4)列举当时湖北在交通领域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
12.(2022八下·定远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材料二: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一中会议通过的什么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说说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
(2)在材料二反映的构想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通过哪次会议确立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关联?
13.(2022八下·德阳期中)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和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次工业化建设的分布特点。
(4)综上所述,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工业化建设的启示?
14.(2022八下·蚌埠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中国的空前统一,受几千年封建统治和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从而成为中华大地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三:我们正在建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民主政治的甜蜜果实。
——摘自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
(1)1949年图中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哪一政治制度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的理由。
(2)材料二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为“最高利益”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请写出该计划完成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使人民“享受民主政治甜蜜果实”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是通过哪次会议确立的?
三、列举题
15.(2021八下·乾安期末)列举出新中国到1957年底取得的三项工业建设成就。
16.列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上取得的任意三项成就。
17.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新中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 A 项正确;
BCD 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标准,故排除 BCD 。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
2.【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指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路”指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四厂”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均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出现了材料中1952年到1957 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重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6.【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按各省、市报来,宪法起草委员会统计的绝对数字是152387987人,还不包括全国各省市县部分人大596万代表的讨论,提出经过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将这些意见编辑成25大本。”可知,1954年宪法征求了全国各省市县部分人大的意见,因而1954年宪法是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7.【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的成就都是在一五计划时期,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国家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等。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了上述话,B符合题意;
毛泽东指出了我国工业存在的缺陷,但不能体现对我国工业建设十分悲观,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体现的是我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C不符合题意;
我国人民生活亟待改善不符合材料主旨含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建国初我国工业情况,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一五计划,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C符合题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我国,不可能援助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计划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这说明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故A符合题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1.【答案】(1)工业水平很低
(2)一五计划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 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为此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这是 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 ;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湖北长江水,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故答案为:(1)工业水平很低;
(2)一五计划
(3)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
【点评】本题的第一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三题,都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2.【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由临时宪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材料二反映的构想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临时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故答案为:(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 由临时宪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
13.【答案】(1)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的威胁,必须尽快建立工业和国防的基础;工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
(3)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以及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地区。
(4)工业化建设要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国家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广大人民的爱圈热情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示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图示中的时间可知,原因是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根据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可知, 新中国实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是 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的威胁,必须尽快建立工业和国防的基础;工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
(3)观察材料三图片可知, 这一次工业化建设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以及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地区。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工业化建设要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国家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广大人民的爱圈热情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故答案为:(1)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的威胁,必须尽快建立工业和国防的基础;工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
(3)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以及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地区。
(4) 工业化建设要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国家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广大人民的爱圈热情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4.【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标志:开国大典。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工业化。(实现工业化)。时间:1957年。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知识点】人民政协;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 (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由“工业化一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可以看出,材料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工业化。为实现工业化,1953年,党和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与一五计划同时期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使人民“享受民主政治甜蜜果实”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故答案为:(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标志:开国大典。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 工业化。(实现工业化)。时间:1957年。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15.【答案】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
④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等等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新中国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故答案为: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
④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答题的关键。
16.【答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一五计划成就,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制定实施了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包括: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厂、武汉长江大桥等,基本摆脱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一五计划成就。
17.【答案】1953年开始 1957年止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记住一五计划的时间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05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19.0%)
主观题(占比) 85.0(81.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8.8%)
主观题(占比) 7(41.2%)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材料分析题 4(23.5%) 70.0(66.7%)
单选题 10(58.8%) 20.0(19.0%)
列举题 3(17.6%) 15.0(14.3%)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6.5%)
2 容易 (23.5%)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工业化起步 10.0(9.5%) 16,17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6.0(34.3%) 5,6,10,12,14
3 “共同纲领” 15.0(14.3%) 12
4 第一个五年计划 72.0(68.6%) 2,3,4,7,8,9,11,13,14,15
5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2.0(21.0%) 1,13
6 人民政协 30.0(28.6%) 12,14
7 开国大典 15.0(14.3%) 1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5.0(14.3%) 14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