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宗教改革》课件 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欧洲的宗教改革》课件 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29 09:2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佛教(公元前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的时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奥巴马用的是1861年林肯宣誓就职时所用的圣经。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都是:God bless you, God bless America. 德国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基督教徒。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原罪———认罪———赎罪”的说教。对基督徒来说,“原罪———认罪———赎罪”是一个追求理性复归的很自然的过程。他们不但不把“认罪”视为可耻,而且要求认罪者必须真诚“谢罪”,用行动“赎罪”。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第九课 欧洲宗教改革德国瑞士英国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历程: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____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_____教____教_____教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____世纪的第二次分裂1116天主东正 天主新东正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后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原罪救赎 原罪 ----(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人类永远无法自救。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上帝创世说 天堂地狱说 原罪救赎说 基督教的魅力在于:
她要让绝望的人们有希望,苦难的人们有憧憬,悲观的人们有安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 ????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
????基督教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
??基督教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归属感。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 圣安布鲁斯的名言“皇帝是教会的一
员而非教会的主人”,成为教会跟世俗政
权争夺权力的重要依据。到12至13世纪
之交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任教皇时,教会权势达到顶峰,……宗教的和世俗的权力都属于教皇,君主的世俗权力只有在教皇的命令下才能行使。教皇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只有在14—15世纪以后,以教皇为首的教会势力才越来越无法同日益强盛的王权相抗衡。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激化矛盾,阻碍进步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及影响
①政治: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是西欧国际中心;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收取什一税;赎罪券
③文化: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④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天主教会控制和影响;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一)历史大环境2、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过渡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重商主
义流行,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根本原因)
②政治:民族观念崛起。民族国家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局面;
③文化: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一)历史大环境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历史大环境3、宗教”异端“的发展:(英)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
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抨击教会的腐败,教皇为腐败的“敌基督”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1、经济: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
2、政治:德国各邦国与罗马教廷的矛盾;
3、现实因素:德国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捐税,成为“教皇的奶牛”。“赎罪券”兜售成导火线;
4、个人因素:马丁.路德的个人作用。(二)德国历史小环境兜售“赎罪券” 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二、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马丁·路德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
“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德意志伟大宗教改革家,开创德意志近代历史新纪元,学识渊博,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魄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当中,核心有三:
①“因信称义”。人们不是通过善行这样外在的事物,更不是只有通过重金购买赎罪券才能够得到救赎,而是依靠内心真正的信仰上帝才能够最终得到拯救。
②德文版圣经。路德否定了“教皇永无谬误论“。路德宣称唯一永远不会出错的,就是《圣经》,《圣经》是最高的权威。
③ “人人皆为祭司” 。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认真阅读圣经而获得启示,从而成为自己的教士,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对上帝负责,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的中介人获得上帝的指点。(一)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核心)。
2.《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3. 世俗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4. 建立本民族教会1. 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宗教改革与德国民族
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之后又使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质,为德国暴君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及有着密切关系。(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推动下层民众反封建斗争(闵采尔人民起义)
(2)促进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教随国定)
(3)打开天主教神权体系缺口,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3、历史影响 只要人们愿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利昂·巴蒂斯塔·艾伯蒂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 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二)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全面阐述加尔文改革派神学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2、思想主张:
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反对盲从,坚持《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
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
3、历史影响:
①形成新教伦理,引起社会风气变化;
②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日内瓦成为宗教改革一个重要国际中心, “新教的罗马”。1.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原因: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控制;
②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③文艺复兴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亨利八世2、经过:亨利八世时
  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
伊丽莎白一世时
  ①重申《至尊法案》
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
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3、结果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信徒比例
天主教:50%
新 教:40%
东正教:10%加尔文改革:三者中最为激进、最具有
时代特色的改革;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英国宗教改革:依靠王权,自上而下;保留较多天主教成分三次改革各自有何特点?路德改革:开辟宗教改革的道路(教随国定)我来小结1、思想: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教会权威,;2、政治:沉重打击天主教会在各国封建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发展;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旗帜;3、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4、文化: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宗教改革使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1、天主教会的改革①目的: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的声威。②措施: A、整顿组织内部:革除内部弊端,惩治贪污腐 化, 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 B、坚持教皇至上:对新教寸步不让,教皇是宗教事务的最高权威,没有教会解释《圣经》普通教徒不可能得救。 C、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D、创立耶稣会,扩大天主教的影响。③作用:③ 作用:A、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
的部分势力。B、耶稣会员在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
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耶稣会是个什么组织?它为什么不择手段进行传教?  耶稣会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为了捍卫罗马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问题思考2、出现宗教宽容趋势表现:①德意志的宗教宽容:“教随国定”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②法国的宗教宽容:颁布《南特敕令》
——第一个赋予人信仰自由的权利背景:①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
长时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
   ②一些有识之士谴责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宽容的含义:给予人民”良心的自由”〖知识提升〗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结果分析宗教改革的实质背景:14、15世纪,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衰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产生,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反对奢侈腐化,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结果: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①“因信称义”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拜用语信徒皆祭司,廉俭教会,民族教会,简化仪式神甫娶妻蔑视权威
民主教会
廉俭教会①基本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等②解散修道院
德国
北欧法国
英国等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