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时练习题选编2021-2022学年江西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
一、选择题
1.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 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们的负担 C.发展生产 D.巩固政权
3.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下列各项和他无关的是( )
A.设西域都护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文成公主入藏 D.轻徭薄赋
4.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 D.西汉建立初期
5.某学生在学完隋朝历史知识后,发现隋朝与秦朝有很多共同点。如表是该学生将隋朝与秦朝比较后的结论,横线处还能补充进去的内容是
隋朝与秦朝的共同点 兴修水利 二世而亡 ________
A.轻徭薄赋 B.科技发达 C.开创制度 D.缔造盛世
6.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其中改变了战国时各国文字书写各异和增强了文化交流的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
7.据史籍记载,秦朝营造宫室征用劳力为七十万人;修筑秦始皇陵征用七十万人;对匈奴用兵为三十万人;北筑长城四十万人;戍守岭南五十万人。仅此几项,累计达二百六十万人,占秦代全国总人口的13%。这说明秦朝( )
A.重视国家建设 B.徭役繁重 C.赋税沉重 D.重视军事发展
8.这样,秦王朝的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与之相关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制度 D.贯通全国道路
9.下图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
A.防御匈奴南扰 B.削弱王国势力
C.消除黄河水患 D.加强南北交通
10.司马迁著的《史记》,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能查阅到的是( )
A.武王伐纣 B.官渡之战 C.道教的创立 D.西晋统一全国
11.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B.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D.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12.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D.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13.《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从幼年到老年,成为一代霸主而跌宕起伏的一生。下列关于汉武帝治国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B.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州部内的官员
C.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D.把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2021年8月20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秦朝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15.“公元前154年,朝廷的举措更是向各王国施加压力,因而激起全面的叛变。叛乱戡平后,很多王国即被撤销……这种加强中央统治的政策,至第5个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材料中的描述与汉朝哪一项措施有关 ( )
A.颁布“推恩令” B.平抑物价
C.实行郡县制 D.休养生息
16.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之后。
A.设立西域都护 B.班超经营西域 C.开辟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
17.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统辖是在( )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8.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治主张
19.2020年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东汉时期,就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医学家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神农氏
20.下列人物在《史记》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蔡伦 D.刘邦
2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据材料推测,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秦朝暴政 B.秦末农民起义
C.修建阿房宫 D.楚汉之争
22.公元前206年,□□和□□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展开了长达4年的激战。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源于此,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象棋之都”。文中“□□和□□”指的是
A.陈胜和吴广 B.刘邦和项羽 C.曹操与袁绍 D.刘备和曹操
二、综合题
2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崛起篇】
材料一:(新法)行之十年,泰氏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是。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传》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 的原因是什么?
【建立篇】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材料二中“秦王”是谁?秦统一全国,有何重大意义?
【巩固篇】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秦建立这一制度,采用哪一学派的思想?
(4)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亡国篇】
材料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5)秦朝二世而亡,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4.秦帝国以恢弘的气度、尚法的精神,统一天下,首次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虽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秦)《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汉书刑法志》云:“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肋、镬(锅)烹之刑。……而奸邪并生,赭衣(囚犯穿的衣服)塞路,囹圄(监狱)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材料四 (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燔(烧)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五 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时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在地方上所采取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哪项巩固统一的措施?请你再列举一项秦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出秦朝有哪些刑法?这些刑法的实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反映出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
(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采取这一政策?
(3)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 “诸夏”在同周边的戒、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二 这里所谓的百家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社会变革中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南度出发,针对现实,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 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材料一中“诸侯国”的形成与哪一王朝的建立有关 据材料分析“争霸”的影响。
(2)材料二中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列举一位该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观点.结合所学说明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始皇”又创立了一套怎样的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呈现 了什么特点?
27.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无不体现出先民的政治指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材料一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实行该制度的目的何在?
(3)图二是秦朝实现统一后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三,说说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天下为家”局面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2)材料二中“到东方去开辟土地”得益于什么制度?请结合秦朝史实说明秦朝“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
材料三: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材料四: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是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29.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3)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4)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5)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30.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西汉朝廷设置了什么机构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怎样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材料三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3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的工程】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工程?根据材料概括此工程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繁荣的思想】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2)材料二反映了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进的医药】
材料三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结合所学指出,张仲景撰写的哪部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依据材料三指出,张仲景针对“预防疾病”提出了什么理论?
【文化的传承】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根据材料四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精髓?
32.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远古传说话起源】
材料一: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
(1)材料一中的“始祖”指的是谁?其和炎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秦汉建立奠基础】
材料二:如图是一位学生整理秦朝历史的知识框架笔记。
(2)材料二中的笔记内容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项制度中的哪一内容对后世的地方行政模式影响深远。
材料三: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改编自央广网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写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并阐明“行使国家主权”的含义。
【民族交融促发展】
材料四: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该史实有什么重大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33.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的时候,西汉国力强盛。然而,身居高位的汉武帝却无法摆脱烦恼。而他也正是在不断地消除烦恼的过程中,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大汉帝国。请你根据下列史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1)从材料一中找出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回答,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汉初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材料二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至少写出具体2项举措)
材料三“然骞凿空,诸侯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3)材料三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该事件为哪一商道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材料四:观看下图
(4)结合所学和材料四,针对“心神不宁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让自己心神安宁?从此什么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根据以上措施,可以总结出汉武帝推行各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2.D3.A4.C5.C6.B7.B8.A9.A10.A
11.B12.B13.A14.C15.A16.A17.C18.C19.B20.C21.A22.B
23.(1)事件:商鞅变法. 原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法家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5)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包括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
24.(1)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
(2)措施:统一度量衡;其他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刑法:连坐法、肉刑、车裂、腰斩、活埋(其中一个即可);影响:激起人民反抗。
(4)原因:不施仁义(暴政);观点与理由: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王朝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长治久安。(言之有理即可)
(5)辩证评价,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于功,他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于过,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5.(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
措施: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汉初贫困;吸取秦亡教训。
(3)重视农业生产。
(4)文景之治
26.(1)西周。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2)百家争鸣。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秦统一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4)多元一体(大一统)。
27.(1)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3)郡县制;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管理的基本模式
(4)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28.(1)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分封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
(3)休养生息政策。 好处: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29.(1)分封制。
(2)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王国问题。
(4)颁布推恩令。
(5)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0.(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保障:西域都护。
(2)政策:对外开放政策。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或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1.(1)工程:都江堰。
影响:解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局面:百家争鸣;学派:法家。
(3)著作:《伤寒杂病论》。
理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4)态度: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髓:爱国主义,改革创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32.(1)黄帝;人文初祖。
(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拓展;民族不断交融。
33.(1)汉高祖时分封子弟,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2)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张骞通西域;联络大月支夹击匈奴;丝绸之路。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5)巩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