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师说
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进学解》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知识卡片: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知识卡片:古文运动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到了唐朝时候,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
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知识卡片:写作背景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
“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朗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第壹章
研读第一段
句读( )或不焉( )经传( ) 从师( ) 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长幼( )
须臾( ) 欤( )
dòu
fǒu
Zhuàn
cóng
cóng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rǎn
zhǎng
yú
yú
看谁读得最快最准
思
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求
信、达、(雅)
原则
留、删、补、调、换、顺
方法
翻译
学者:即求学的人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①“‥‥‥的原因” ②“用来 ‥‥‥的‥‥‥”
这里是“用来 ‥‥‥的人”的意思。
道:道理,指儒家的思想理论。
受:同“授”,传授。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
第贰章
研读第二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下:低,形容词。
耻:意动,“以……为耻”。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愚:与圣的用法一样。
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于:介词,从。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自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惑:糊涂,形容词。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称呼的,说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惑……:<宾语前置>。
或:有的。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遗:遗漏,丢掉。
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问道德水平。
卑:(地位)低下。
羞:以……为羞愧、感到羞耻。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齿:并列,排列。不齿,不与其为伍。
乃:竟然。
及:赶得上。
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研读第二段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师道(从师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请同学们用书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
不同人物 比较对象 双方态度 结果
不同时代的人
不同年龄的人
不同身份的人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普通人)
出(超出)人远,且从师
下圣人远,耻学于师
圣(圣明的人)益圣(圣明),愚益愚
爱其子
于(对于)其身
择师而教之
耻学于(向)师
小学而大遗(丢掉)
巫医乐师百工
士大夫之族
不耻相师(学习)
群聚而笑
今其智乃(反而)反不能及
(比得上)
简答: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思考: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从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第叁章
研读第三段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同类的人
贤:才德优秀。
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不变的。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学习。
如:动词,象。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研读第三段思考下面问题:
⑴ 、在本段里,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固定的老师)
⑵ 、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在本段里作者通过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进行论证
行: “孔子师(以…为师、把…当作老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言: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结论: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比)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学问和技艺)有专攻(学习,研究)
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肆章
研读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
通:普遍
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于:介词,可译为“被”。
时:时俗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贻:赠送
研读第四段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学宗师的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那么多学生为什么专门写给他呢?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请同学找一找。
一、好(喜欢)古文,六艺(六种经书)经传皆通(普遍)习之;
二、他不拘(拘束,限制)于(被)时,学于(向)余;
三、能行(遵从)古道(古代从师之道)
()
、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第伍章
知识小结
段落
段意
论点
阐述从师的道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
一
二
三
四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以历史事实证明
(正面论证)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通读全文,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部分(1):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第二部分(2—3)
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第三部分(4):
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提出中心
论点:古之
学者必有师
分
论
点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
结
论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1、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古今异义词语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②、 圣人之所以为( 古: 今:表结果的连词。 )
③、小学而大遗( 古: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古: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⑤ 今之众人( 古: 今:常指许多人 )
求学的人
表原因
小的方面学习
不一定
一般人、普通人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
2、小学而大遗
今: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古:小的方面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
2、今之众人
今:许多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1、师
(1)作名词用
老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姓氏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师襄
(2)作动词用
学习、效法
从师(学习)
以……为师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三、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流传
传
传授
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一)名词作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2、吾师道也
学习
(二)形容词作名词
1、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大的方面
圣人
愚人
(三)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
以……为羞耻
2、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1、之
(1)作代词
指代人或事物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表示统一关系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2)作助词
放在定语与
中心词之间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
古之学者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五、虚词
(3)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4)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5)作动词,“到”、“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3、其皆出于此乎
表推测语气,大概
4、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语气,难道
(一)判断句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被动句
1、不拘于时
被
(三)倒装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
于余学
宾语前置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选自《马说》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自《进学解》
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选自《送孟东野序》
4.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选自《送董昭南游河北序》
5.士穷乃见节义。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素材的挖掘与写作运用
1.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2.学高为师,不耻下问。
3.活到老,学到老。
4.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
5.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
6.敢于向流俗说“不”。
7.博采众长可成大器。
高考连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3)(2018·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2014·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 ”。
【答案】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1)《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
(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5)韩愈在《师说》中用“ , , ”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模拟高考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4)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答案】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