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5 18: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鄂尔多斯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答题要求: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终了只交答题卡。
5. 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国”字在甲骨文中为(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西周金文中写作 ,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商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
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 D.商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
2.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
A. 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 B. 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
C. 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 D. 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
3.秦朝时,人烟稠密的中原等地区授田标准是一户百亩,甚至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表明秦朝( )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中原经济逐步衰退
C. 注重边远地区的开发 D. 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4.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图可知
A.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B.文人画的创作关注农本思想
C.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D.中原地区盛行崇尚娱乐之风
5.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 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 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 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 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6.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
A. 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 B. 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C. 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7.王阳明父亲去世后,他常在灵前痛哭。一次刚哭过,吊丧者来到,侍者提醒他,按礼这时他应该哭。他说:“哭发于心,若以客至而始哭,则以客退而不哭矣。世人饰情行诈,故于父母亦然。”王阳明的做法(  )
A.获得统治阶级支持 B.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
C.重建儒家思想体系 D.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
8.明清时期,斗草作为一种游戏,成为人们时常进行的娱乐活动。既有直接比试花草拉力与韧性的形式,也有比试谁掌握的花草知识多、谁掌握的历史典故多等形式(见如图)。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斗草活动
A. 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B. 提升了妇女和儿童社会地位
C. 改变了绘画创作的主流风格 D. 兼顾了文人雅趣与社会风俗
9.据徐新吾编的《江南土布史》记载:1895年,上海土布庄收进的土布约有60%是洋(指:机器纱)经洋纬,40%是洋经土(指:手工纱)纬,而1910年前后已全是洋经洋纬了。这一变化说明( )
A. 西方加剧了商品倾销 B. 传统手工业应时而变
C. 民间纺织业走向破产 D. 民族纺织业得到发展
10.1902年以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现了商业会议公所、商务公所等组织。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要求凡属商务繁盛地区,皆宜成立商务总会。此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将原来的商务公所改为商会,其他地方的商会也纷纷建立。商会的出现
A. 表明清政府主动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 B. 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C. 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D. 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1.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 (1898—1911) 40部 23部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 (1903—1905) 421部 153部
73% 27%
A.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 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 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 D.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12.20世纪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怀疑,使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陷人迷茫和绝望,催生了对第三文明的渴望。对此,李大钊曾说:“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这说明
A. 文化自信是实施政治变革的前提 B. “尊孔复古”逆流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C. 知识界已放弃了学习西方的幻想 D.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历史必然性
13.表2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根据地村政权全体工作成员构成比例,与之联系最密切的政策是
表2 单位:%
分类 成员 年龄 性别 社会成分
青年 中年 老年 男 女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49.6 25.1 25.3 48.2 51.8 4.7 46.8 16.6 6.6 0.2 3.4
大会代表 28.5 55.2 16.3 78.7 21.3 7.5 41.7 37.9 7.8 0.3 4.8
村长书记 30.2 51.5 17.9 92.9 7.1 5.9 39.2 45.8 7.4 0.2 1.5
委员会主席 27.6 55.2 17.2 92.8 7.2 7.6 40.1 40.2 6.7 0.1 5.3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打土豪,分田地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三三制”原则
14.毛泽东指出“你们(资本家)不应惟利是图,而要两利是图,劳资两利,一利不行。‘五反’中进攻得太远了,资本家躺下了……应当说服工人作这个让步。”此观点意在强调
A. 过渡时期应调动资本家的生产积极性 B. 资本家应有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C.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需团结一切力量 D. 稳定社会秩序以确保新政权成立
15.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从西方国家引进一些化纤、化工、石油、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的设备和技术,从1960年到1966年,共计用外汇2.8亿美元。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我国
A. 工业化建设已开始 B. 已经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C. 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D.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6.1978—2014年我国四大城区人均GDP增长率(%),据如图可知我国,90年代末以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国家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 中西部经济总量已超过东部 D. 业已形成合理区域经济格局
17.在古罗马,烟、灰尘、蒸气、臭气以及噪音等不可称量物发生侵入邻人土地之上时,确立了解决纷争的基本判断点,规定如果不可称量物的侵入是基于对物的正常利用,则邻人必须容忍。据此可知,古代罗马法
A.对私人权益有所限制 B.注重良好道德培养
C.以关注公共利益为主 D.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18.下图为1521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金银统计图(单位:百吨)当时该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西班牙政府的这一举动客观上
1521~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金银
A.满足了贵族对奢侈品的需求 B.促进了近代冶金业的发展
C.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 D.使基督教传播到拉丁美洲
19.1801年,美国民主共和党上台之后,他们利用自己对国会的控制权,对有意与其作对的、不听话的联邦法官进行弹劾。民主共和党人称,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脱政治斗争的后果。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美国(  )
A.两党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B.政党政治影响国家的安定
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 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20.如表是1761-1851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英国
时间(年) 人口(百万) 净进口(指数) 粮食总产量(指数)
1761 6.15 -4 124
1781 7.04 0 136
1831 13.28 12 226
1851 16.74 16 272
A. 全国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B. 产业革命进程不断加快
C. 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严重 D. 世界工厂地位得以确立
21.20世纪以前,美国国会基本掌握立法权,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经常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来干预立法,国情咨文实际上成为一种立法纲领。这一变化
A. 巩固了总统的行政中心地位 B. 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C. 颠覆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 D. 反映了行政权日益扩大趋势
2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实现集体化的方针。下表所示是1928~1932年集体农庄的建设情况,这一情况(  )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集体农庄数量(个) 33300 57000 85900 224500 211100
农户集体化的百分比(%) 1.7 3.9 23.6 52.7 61.5
集体农庄播种面积占全部农民播种的百分比(%) 1.2 3.6 30.9 63.0 75.5
A.迎合了苏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源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体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失衡 D.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23.1971年秋,美国环保署空气污染治理小组访问苏联,与苏联专家展开研讨。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期间,两国共同签署了《美苏环保合作协议》,空气污染治理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这说明美国(  )
A.尝试主导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
C.试图弥合美苏意识形态分歧 D.寻求缓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24.如表是1991—1996年世界部分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变化表(单位:亿美元)。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时间 地区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102 127 209 381 441 518
南亚 5 5 6 8 12 18
欧洲及中亚 21 22 63 84 81 172
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 81 125 127 141 242 229
南部非洲 9 16 8 16 31 22
A.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 区域经济集团化水平提升
C. 发达国家间竞争激烈 D. 世界经济重心实现了转移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28题、29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翻译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制译的内容,从研究西方枪炮、轮船,指向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指向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一些具有革命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深化了中国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而风还被当作变革社会的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科学制译机构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潜心翻语和切碰研究的空间。
一一摘编自赵东,邢润川《我国历史上三次科学翻译活动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科学翻译出版机构大增外,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科学翻译机构,如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科学情报所翻译部门与科学翻译服务公司(网)等。从西方与苏联先后归国的留学人员,在上海等地一些外国人所办高校的毕业生,外国语院校或外语专业培养的外语人才,从科学专业培养的但外语纯熟的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行从事翻译工作,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这四类翻译工作人员在我国经济、国防、科教等领域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科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统计,1949-1966年,我国共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1.6万种,年均约950种。1967-1976年,此类译著出版766种,1977-1987年,总计出版此类译著10688种。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一门新兴产业-翻译业应运而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面向翻译市场的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相继诞生。
--摘编自黎难秋《新中国科学翻译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学翻译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科学翻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部分时期孔子画像的的内容
时期 绘画作品 内容
西汉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图 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孔子头戴小冠,身材消瘦,身穿深衣长袍。
东汉 画像砖《孔子见老子图》 孔子向老子问道,穿着布衣,一幅谦谦学者之态。
魏晋 《孔子见荣启期图》 孔子寻访隐居山中的荣启期。
唐 顾恺之《孔子为鲁国司寇像》 孔子面容和蔼,着官服,带官帽,一幅官员气派,展现“为政以德”之志。
北宋 马远《孔丘像》 孔子沉思默想,具有超然世外、清新脱俗的气质。
金 曲阜孔子像 孔子身着君王服饰,“冕十二旎,服十二章”。
明 丁云鹏《三教图》 孔子与释迦牟尼、老子共坐交谈。
从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孔子形象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两个时期孔子的形象特点,论题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请考生在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积分。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98年,清廷下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奖励绅民办学。在维新思潮推动下,各地乡村士绅陆续将当地义塾、书院改为新式小学堂,或利用闲置的庵庙、祠堂等兴办小学。1905年,绵延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废止,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社会涌现,人们竞相捐款办学,甚至出现人力车夫、孤寡遗孀捐款兴学的现象。
材料二 办学经费主要依赖抽捐,而办学之官绅“籍学为由,擅收肥己,致教育之声日堕,毁学之风,由此而滋”。面对勃兴的近代学堂,顽绅冥士哀叹:“书院去久矣,才人信当年。”1904年无锡还发生寺庙米捐改用于学堂而引发民变的事例。清末十年乡民毁学行为在各地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1910年发展到顶峰。从抗拒学款、消极抵制,到诉诸暴力、捣毁学堂,乡村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劝学官署也被列为捣毁对象。恐惧感弥漫于乡村社会,学界人人自危,愈来愈多的乡绅因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威胁而涌入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涛《传统乡村士绅的“嬗变”与疏离》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式学堂创办的特点。(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乡村毁学风潮。(8分)
28.(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4年德国政府发表的《安全政策白皮书》公布了德国新安全战略的三层目标:“保卫德国及其盟国的安全,预防、限制和结束可能危及德国或德国盟国的领土完整与稳定的危机与冲突;建立有利于德国的欧洲安全机制;愿以联合欧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贡献世界和平”。在安全观念上,德国认为,欧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一极,德国是这一极中的核心力量,一个多极的世界有利于维护和平与稳定。与安全观念转变相适应,德国的安全手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重视运用经济、联盟和联邦国防军等综合国力,建立更具适应性、灵活性的安全体系,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加强安全合作,广泛运用外交、安全、国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多元化安全威胁。
——摘编自夏立平《三重身份视阈下的冷战后德国安全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冷战前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原因。(9分)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程开甲(1918-2018),中国科学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1946年,程开甲留学英国,新中国一成立,他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从首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程开甲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都留在了大漠戈壁。
他成功主持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首次地下竖井方式等30多次核试验,人们称他为“核司令”;科学地规划筹建了多学科、高水平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在他主持的一次次试验,成功的背后,是严谨科学、周密细致和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这些试验的成功,打破了美苏英的遏制,为我国核试验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章文《一生为国铸盾,映照百年风云》等
(1)根据材料,简析程开甲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程开甲取得成就的原因。(8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B C A C B B D B B C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C B A C B B D A D A
25、(1)特点:领域广泛;服务于社会变革(救亡图存);有科学翻译机构的保障。(6分,一个要点2分)
历史作用: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6分,一个要点2分)
主要不同之处: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大量科学翻译机构出现;译著种类大幅增加;翻译群体扩大;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出现。(7分,一个要点2分,四个要点满分)
主要原因:新中国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多。(6分,一个要点2分)
26、示例一:孔子形象:两汉-教师、学者,唐-官员。
论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并不断发展阐释: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支持,汉武帝重用儒学生,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教授儒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唐代统治者推行“尊道、崇儒、礼佛”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制定统治政策;科举以考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法律也逐渐实现儒家化,体现儒家的道德要求:儒学地位虽受佛道冲击但仍是正统。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示例二:孔子形象:两汉-教师、学者,北宋:仍是学者,但具有佛道出世的气质论题:
儒家思想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阐释: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支持,汉武帝重用儒学生,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教授儒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东汉以来,道教产生、佛教传入,冲击儒学地位。玄学家援道入儒,隋唐提出“三教尽归儒”,三教合流趋势出现并不断加强。面对危机,宋代二程、朱熹等人吸收佛道精微的哲学思考,丰富与发展自身,宋明理学思想形成,实现了儒家学说的思辨化。
综上所述,文化发展不应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27、(1)国家政权力量推动;受维新思潮影响;受清末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民间捐款办学涌现;地方士绅在乡村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继承传统书院和宗族产业。(7分)
(2)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与民众经济利益受损密切相关;反映农村中西文化的冲突,传统思想在乡村根深蒂固,近代思潮渗透非常缓慢;打击了乡村近代教育,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失衡;打击了传统乡绅阶层,加速了乡绅阶层的分化;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打击了清政府地方基层组织,加速清王朝的覆灭。(8分)
28、(1)安全战略目标的变化:由服务西方、寻求民族和国家统一,转变为维护德国和欧洲安全,成为世界大国;
安全观念的变化:对美国的安全需求减少,主张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安全手段的变化:建立更具适应性、灵活性的安全体系,加强国际安全合作。(6分)
(2)原因:冷战结束,德国统一;德国国家利益;德国是欧盟核心成员国;德国利用北约巩固和扩大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9分)
29、(1)贡献:成功主持了多次核实验;科学规范畴建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7分)
(2)原因:科学救国的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支持;国防建设的需要。(8分)
第2页,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