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课时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时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4 19: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时练(含答案)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宁明期末)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2001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行 B.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形成全面立体开放格局 D.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2022八下·南沙期末)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材料表明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是(  )
A.旧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B.当时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C.“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D.“以阶级斗争为纲”束缚经济发展
3.(2022八下·南沙期末)回顾历史,广州曾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改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以下关于两次“开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B.前者丧权辱国,后者独立自主
C.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D.都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4.(2022八下·农安期末)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5.(2022八下·西双版纳期末)步入21世纪,中国越来越开放,和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对于我国的对外开放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广州、厦门等沿海经济特区是我国首先开放的试验性地区
C.对外开放经历了从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再到内地的过程
D.海南经济特区是1980年我国首批兴办的经济特区之一
6.(2022八下·丹东期末)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房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2022八下·丹东期末)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让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开放沿海城市
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2022八下·定远期末)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回顾这样的现实:“中国从未如此依赖世界,而世界也从未如此依赖于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21世纪初,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举措是(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C.中国设立经济特区
D.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2022八下·浑南期末)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观看下表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贫困人口规模(亿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7.7039 171
2017年 0.3046 25974
2020年 0.0551 32189
A.人口增长 B.改革开放 C.教育发展 D.环境变迁
10.(2022八下·神木期末)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下列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④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2八下·龙胜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探究1 追根溯源
材料一:
探究2 制度变化
材料二: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探究3 开放窗口
材料四: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域市》
探究4 展望未来
材料五: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辰览时的讲话
(1)为展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一位同学编制了时间尺。请依据给出的关键词,写出①处的事件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哪次会议确立的?
(3)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4)从经济特区作用的角度为上述材料中的“窗口”撰写一段解说词。
(5)作为一名学生,应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哪些准备?
12.(2022八下·威宁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敌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
——《我的一九七八》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图,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写出材料一歌曲歌颂的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历史人物。
(2)材料二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什么会议?
(3)根据材料三歌词写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4)根据材料三写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3.(2022八下·灌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摘编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动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阶段体制接轨,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阶段抓住机遇,中国开始改变世界。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4月)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先突破“禁区”是在哪个省?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让世界进入中国”的最早举措是什么?第二阶段让“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14.(2022八下·惠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歌词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
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歌词中的那位“老人”是谁?并概述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特区分布在哪几个省?
三、列举题
15.列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6.(2017八下·丹东期中)列举我国最早和最大的两个经济特区。
17.(2016八下·都匀期中)我国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中,兴建了五个经济特区,请列举这5个经济特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地平台。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催生2001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D符合题意;
A,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A不符合题意;
B,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不符合题意;
C,立体开放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看出, 材料表明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是旧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当时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不符合题意;
C. “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不符合题意;
D. “以阶级斗争为纲”束缚经济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为通商口岸,这是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改革开放后,我国主动开放了广州等地,主权属于独立自主性质,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不符合题意;
C. 前者是主动的 , 后者是被动的 ,不符合题意;
D. 都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又开辟了沿海经济开发区等,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A正确;
B,广州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
C,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排除C;
D,海南经济特区是1988年成立的,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6.【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放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7.【答案】C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 题干给出了一段材料中说明“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设问考查“让世界进入中国”即对外开放开始标志。我国首先开放的区域,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识记中国对外开放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8.【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1世纪初,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结合所学知识,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的途径,A符合题意;
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故排除B;
1992年的中国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C;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事件的时间来判断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贫困人口规模(亿人)7.7039,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1”到“2020年贫困人口规模(亿人)0.0551,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2189”可知,1978年开始,贫困人口在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故B符合题意;
人口增长、教育发展、环境变迁,材料未体现,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0.【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①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底,②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③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是在1990年,④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是在1992年,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④①。
A项②③④①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1.【答案】(1)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特区:珠海、深圳、汕头、厦门。
(4)对内: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经济领域的改革。对外: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外国认识中国的窗口,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
(5)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的协调发展,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时间“1978年”“伟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怅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建立珠海、深圳、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经济领域的改革。对外,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外国认识中国的窗口,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
(5)作为一名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的协调发展,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经济特区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2.【答案】(1)毛泽东和邓小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深圳。
(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敌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2)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一九七八”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4)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故答案为:(1)毛泽东和邓小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深圳。
(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歌词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新中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13.【答案】(1)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安徽;作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建立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由材料一“《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安徽省,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由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动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阶段体制接轨,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阶段抓住机遇,中国开始改变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让世界进入中国”的最早举措是建立经济特区。第二阶段让“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事件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故答案为:
(1)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安徽;作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建立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的有关史实。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14.【答案】(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邓小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广东、福建。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是指实行了改革开放,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歌词中的那位“老人”是邓小平,他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时领导中国改革开放,设立了经济特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及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5.【答案】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6.【答案】深圳、海南。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和最大的两个经济特区是:深圳、海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引进了外来的先进技术,其中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最早和最大的两个经济特区。
17.【答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最大的经济特区。故答案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
【点评】本题考查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兴建的五个经济特区。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1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18.2%)
主观题(占比) 90.0(81.8%)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8.8%)
主观题(占比) 7(41.2%)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材料分析题 4(23.5%) 75.0(68.2%)
单选题 10(58.8%) 20.0(18.2%)
列举题 3(17.6%) 15.0(13.6%)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0.6%)
2 容易 (23.5%)
3 困难 (5.9%)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对外开放 47.0(42.7%) 3,5,6,8,9,10,12,14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0(15.5%) 9,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18.2%) 12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5.0(68.2%) 11,12,13,14
5 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4.0(3.6%) 5,6
6 国有企业改革 17.0(15.5%) 9,14
7 世界贸易组织 19.0(17.3%) 1,7,13
8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0(1.8%) 3
9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5.0(22.7%) 11
10 改革开放的意义 4.0(3.6%) 2,4
11 经济特区 74.0(67.3%) 5,6,11,13,14,15,16,17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