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段考模拟检测(四)
语文
(满分150分,限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完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已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已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有论者指出:“血缘纽带是差序格局的出发点,也是日常人伦展开的起点。”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地缘是形成差序格局的物质性根基,人伦关系中的血缘关系则是维持这种根基的核心纽带。可见,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固有的体系中存在与运行,这个体系就是封建礼制。封建之“礼”既建构又维持着社会的人伦关系,“并因此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里既蕴涵着尊卑和远近,同时也包含着责任和义务”。古人云,爱有差等。由于地缘、血缘、姻缘、学缘、友缘等关系的远近及亲疏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亲疏远近是人伦关系的必然,人不可能毫无差别地同等对待每个人。封建宗法社会差序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由地缘、血缘、尊卑观念、等级思想等诸多因素所影响造成的。
在以人伦关系为结构的古代社会里,“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讲究“贵贱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有差”“男尊女卑”“夫贵妻荣”“母以子贵”等,必然赋予人伦关系的差序性和等级性。在中国古代社会,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等以一套严格的伦理界限区分,形成了差序的轻重等级,“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因此,在以家庭和家族为结构单位的传统社会里,“中国人的‘家’就像一个圆圈,圈住了自己及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差序格局作为封建伦理的一种结构形式与结构表现,将每个人囿于“熟人”圈际内,实际上束缚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因为差序格局的内核是“礼”,而“‘礼’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与‘仁’——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融为一体,紧紧地束缚着个体、家族和亲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尊卑观念、孝道思想、长幼关系等几乎所有的伦理规范都浓缩到了古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礼俗活动中,并对人起着束缚作用。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中,“伦”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主要用来维持一种有差等的社会秩序。
B.孔子社会思想的关键在于推己及人,自己觉得对才去做,自己感觉到不对,或不舒服,就不要那样去对待人家。
C.和自我主义者相处,尽量避免跟他讲“理”或“正义”,最好的切入是情感,用他所接受的某种情感去打动他。
D.儒家是注意到相对性和伸缩性的自我主义,其道德范围有弹性,如强调用公正无私对待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差序格局里,国家概念模糊不清,“克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而个体对群体则不那么具有约束力。
B.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以自己为圆心向外逐层推及,是私人关系的逐渐增加,社会关系是由个体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C.在传统的社会里,地缘关系为差序格局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血缘关系则是维持人伦关系的起点,出发点和核心纽带。
D.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权利义务不对称,并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将每个人囿于狭小的圈际,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3.要在差序格局的乡村进行营销,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观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差序格局的中心人物一般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和信息搜索识别的能力,故其圈内人员总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所需信息。
B.针对农村广告的特殊性,企业要转变观念和方法,改变传统广告传播渠道和手段,树立起信用至上的大广告意识。
C.通过寻找差序格局中的活跃人物,对其施以影响,从而借以形成对该产品的从众心理和口碑效应,定会受益匪浅。
D.企业在农村的广告宣传可能会使消费者不断逃避广告,这就使差序格局为差序中的农村消费者提供便利带来可能。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差序格局中社会的特点。(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②“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③“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④“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⑤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⑥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⑦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⑨“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⑩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起来……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刚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 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摘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6.下列对小说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⑤段成岗用“希望不是幻想”表明态度:他并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们到农村去。
B.第⑨段二哥对成瑶的批评使她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口不择言,说了很多违心的话。
C.第段“立刻阴沉”,是因为成瑶的话使成岗意识到没有厂长架子可能带来的危险。
D.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叙其革命经历,后者侧重写其心路历程。
7.下列对小说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③段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成岗对妹妹正在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欣喜。“练羽”是指她尚待历练成长。
B.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下的焦虑与困惑,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小说内容。
C.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旭日初升”“天色大亮”等时间变化,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D.文章大量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成瑶,第④段中两处有关眼神的描写,生动传达了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8.小说中多次提到的“书包”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邢卲,字子才,河间鄚人。少在洛阳,会天下无事,与时名胜专以山水游宴为娱,不暇勤业。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后因饮谑倦,方广寻经史,五行俱下,一览便记,无所遗忘。年未二十,名动衣冠,诸人方之王粲。
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卲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于时袁翻与范阳祖莹位望通显,文笔之美,见称先达,以卲藻思华赡,深共嫉之。尝有一贵胜【注】初受官,大集宾食,翻与卲俱在坐。翻意主人托其为让表。遂命卲作之。翻甚不悦,每告人云:“邢家小儿尝客作章表,自买黄纸,写而送之。”卲恐为翻所害,乃辞以疾。太昌初,敕令恒直内省,给御食,令覆按尚书门下事,凡除大官,先问其可否,然后施行。
卲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谘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卲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姿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子大宝,有文情。孽子大德、大道,略不识字焉。
(选自《北齐书·邢卲传》,有删改) 【注】贵胜:尊贵而有权势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B.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C.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D.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穿的服装,这里指缙绅、士大夫。
B.文笔,南北朝时称有韵之文为文,无韵之文为笔,后来泛称文章为文笔。
C.敕令,即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有时也称太后、太子发布的诏令。
D.孽子,婢妾所生的孩子,旧指所谓庶出之子,即嫡子以外的众子,也称“孽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邢卲天资聪慧,过目成诵。少时贪玩不用功读书,曾因连日阴雨才读《汉书》,但五天就能全部记住。阅览五行齐下,看一遍就能记住,世人把他比作王粲。
B.邢卲身居要位,深受浩荡皇恩。太昌初年,在内省当值,供给饭食,朝廷凡是任免大小官职,都要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才办理。
C.邢卲博览典籍,通晓事务。有关吉凶礼仪的事情,无论公家私人都向他咨询请教,他都能质疑解惑,成为人们做事的指南。
D.邢卲不拘小节,不修饰威仪。果实糕饼之类,有时放在小屋梁上,有客人到来,取下与之共食。有时面对客人一边解开衣服捉虱子,一边与其畅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卲雕虫之美,独步当时。(4分)
(2)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卲援笔立成,证引该洽。(4分)
14.邢卲晚年钻研《五经》,穷其要义,然而他对自己的藏书,为什么从不校勘 请简要说明。(3分)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 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B. 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 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 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1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相较“拖延症”,“提前症”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有“提前症”的人会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做出一定的牺牲。“提前症”者超强的行动力令人羡慕,但事实上,他们__①__,而是会继续寻找和消除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
__②__?专家建议,“提前症”归根结底是渴望增强掌控感,减少不确定性,所以“提前症”者可以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比如,通过向亲人倾诉自己的感受、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情绪安抚等途径获得信任感与确定性。除此之外,还需要__③__,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以“‘提前症’者”开头,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每句话不超过35个字。(5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乃国之栋梁。但不一定战争时才有英雄,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亦可成为英雄,一切为国为民、敬业奉献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英雄。一个民族对待英雄的态度,决定民族的未来之魂,敬重英雄应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态度。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英雄”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 (张冠李戴,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强调“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的是孔子,而不是儒家。)
2.D (A项,无中生有,材料一第六段,原文表述是“不会去克群”,讲的是个体的主观意愿,而非客观结果;B项,混淆概念,材料一第七段,“一个一个人推出去”,并非“逐层”;C项,由张冠李戴,材料二第一段可知“血缘关系”应该是维持“地缘”的核心纽带。D选项由材料二第二段可推知。)
3.A (B项,“信用至上”是所有营销都应遵从的原则,应该要树立起“差序格局下”的大广告意识才有针对性;C项,“活跃人物”不见得有公信力,应该寻找差序格局中的“核心人物”才能产生重要影响力;D项,强加因果,逃避广告并非是“差序格局为差序中的农村消费者提供便利带来可能”的原因。)
4.自我主义: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公私群己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群己界线不清晰,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没有清楚的界限。内核是“礼”:“礼”决定差序的轻重等级,束缚着个体、家族和亲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人治社会: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等。(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借儒家的“伦”等来阐述差序格局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对比手法阐述中国传统思想里的“自我主义”,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在差序格局里国家观念和西方的不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答案】C【解析】A项,错在“不希望”; B项,错在“违心的话”;D项,错在“侧重叙其革命经历”。
7【答案】B【解析】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有误,成瑶有焦虑紧张和不安,但没有“困惑”。
8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书包里的《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造成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书包也让成瑶模糊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等情节反映了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也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每点 2 分)
9答案:①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冲突;其间又交替使用限知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3 分)②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通过视角转化交替,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3 分)
10【答案】A【解析】分析语法结构断句,“不以”中“以”为“凭借”之意,“才位”作“以”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脱略”意为洒脱,不受约束,“简易”意为简朴随意,二者意义相近,应为并列关系,且“不修威仪”意为不修饰容貌举止,句意完整,故“简易”后应断开,排除D项。选A项。
11【答案】C【解析】“敕令”专指皇帝发布的诏令、命令等,不能用来指其他人发布的诏令。
12【答案】B【解析】B项,“朝廷凡是任免大小官职,都要征求他的意见”错误,原文“凡除大官,先问其可否”说的是朝廷凡是任命高官,先来征求邢卲的意见,“大小官职”说法错误。
13答案:(1)从孝明帝以后,文学之风盛行,邢卲文辞之美,在当时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2)每当公卿大臣集会议论,事情有关典制掌故,邢卲拿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引证广博完备。
14答案:在邢卲自己看来,原因有二:一是天下的书多得一辈子也读不完,没有时间去校勘;二是发现和思考书中错误之处,也是一大乐趣。
附【译文】
邢卲,字子才,河间鄚县人。少年时在洛阳,适逢天下太平,同当时的名流们专以在山水间游玩宴饮为乐,没有时间致力于学业。曾因为连降大雨(无法出门),才诵读《汉书》,五天,就可以全部记住。后来因为对宴饮游玩感到厌倦,才广泛探究经史,一目五行,看一遍就能记住,没有遗忘的。不到二十岁,就在士大夫中很有名气了,众人将他比作王粲。
从孝明帝以后,文学之风盛行,邢卲文辞之美,在当时超群出众,无人可比。每有一篇文章刚写出来,京城的纸便因此涨价,读诵很快遍及远近各地。这个时期,袁翻与范阳人祖莹官位和声望显达,文章华美,被有德行学问的前辈称赞。由于邢卲文辞才思华美富丽,两人都很嫉妒他。曾经有一个尊贵而有权势者初次被授官,大规模宴饮宾客,袁翻与邢卲都在座。袁翻猜测主人会委托他写辞让官职的奏章。但主人却让邢邵写。袁翻很不高兴,常常对人说:“邢家小儿曾受人雇佣写奏章,自己买来黄纸,写完之后再给人送去。”邢卲担心被袁翻陷害,便托病辞掉了官职。太昌初年,皇上命令邢卲长期在内省当值,供给饭食,命他反复察验尚书门下所奏之事,凡任命高官,先来询问邢卲可不可以,然后任命。
邢卲性情简单朴素,在家行事谨慎,兄弟亲戚之间,关系和睦。博览典籍,无不通解知晓,晚年尤其着意于《五经》章句,深入研究它的要义。有关吉凶礼仪之事,公家私人都向他请教,他都能质疑解惑,成为世人的指南。每当公卿大臣集会议论,事情有关典制掌故,邢卲拿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引证广博完备。皇上命写朝廷典章,一会儿就完成。(邢卲)虽名实兼重,却不凭借才能官位轻视别人。生活洒脱不拘,简朴随意,不修饰容貌举止,车子、衣服、器物和用具,勉强够数而已。有斋室并不居住,日常起居经常在一个小屋之中。果实糕饼之类的食物,有时放置在梁上,客人到来,便取下来共食。天资质朴,特别能与不同的人共处,士人无论贤愚,都能拜访接待,有时对着客人一边解开衣服寻觅虱子,一边与其畅谈。有很多书,却不大校对文字。看见他人校对书籍,常常笑着说:“为何这么愚蠢 天下的书到死也读不完,怎么可以周而复始地校勘它。而且发现和思考书中的错误,更是一种快乐。”
儿子大宝,有文采。庶子大德、大道,都不识字。
15【答案】A项 没有比喻。
16【答案】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
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每点情感+分析2分;满分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解析】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18答案 B解析 答题时,要重点考虑“话题一致性”原则,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除A、C两项;分析剩余两项,B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D项后半句主语改换,故选B。
19答案 A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形式”比作“容器”。A项,出自贺知章的《咏柳》,诗句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句将敬亭山拟人化,写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句与下句对仗工整;D项,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朱门”代指豪门之家。故选A。
20答案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主张。 解析 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我们的先辈”,而不是“这种责任”;二是“认识”与“责任”搭配不当,应将“认识”改为“意识”。三是“提出”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加上“的主张”。
21答案 ①并不会在提前完成任务后放松 ②“提前症”者如何消除焦虑 ③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中的“‘提前症’者超强的行动力令人羡慕”“但事实上”和后文中的“会继续寻找和消除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可知,此处应填“提前症”者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而是”和“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可知,此处应填“并不会在提前完成任务后放松”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所处位置可知此处承上启下,前文说的是“提前症”者消除焦虑的具体途径,再根据问号可知,此处应填“‘提前症’者如何消除焦虑”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还需要”和横线后的“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可知,此处应填“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之类的内容。拟写答案时,注意字数限制。
22答案 ①“提前症”者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行动力强,但常陷入消除焦虑的旋涡中;②“提前症”者要想消除焦虑,就要提高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焦虑。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把握每段的内容,第1段说的是“提前症”者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有超强的行动力,但他们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第2段介绍了两种消除焦虑的方法: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然后再以“‘提前症’者”开头进行概括即可。另外,注意字数限制。
23【写作点拨】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说的是英雄的价值,英雄是国家的脊梁。第二句话阐释了什么是英雄,英雄有两类:一类是战争时的英雄,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总之,一切为国为民、敬业奉献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英雄。第三句话说的是对待英雄应有的态度,一个民族的未来会怎样,就看它现在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英雄的。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逆行者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专家学者是英雄,全国各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医护工作者、志愿者也是英雄,他们都同样值得尊重。考生在立意时可以针对某句话进行立意,也可以立足材料整体进行立意,作文时注意要合理论证,不要泛泛而谈。
【审题立意】 ①学习英雄,成为英雄。②崇敬英雄,爱护英雄。③“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佳作展台】
“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英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英雄是偶像般的存在。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论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刘劭在《人物志》中的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常常是那么“高大上”,其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其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光彩夺目的大英雄们,但能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毕竟是少数。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的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愈发严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每日只能靠泡面果腹,了解到这一情况,外卖小哥吴辉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他果断放弃了从大年三十开始休息的计划,在2020年春节期间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90后”女孩华雨辰,是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一直都在关注。她不是医生,没有办法去一线救助病人,但作为一个年轻人,华雨辰特别想站出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她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
余亭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的主任,他每天都会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进入病房,每次离开病房时,他的全身都湿透了。余亭说,面对这次疫情,医护人员的压力很大,他们都不敢回家,有的医生护士就住在值班室或附近的酒店,这样既能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马上集结,也能保护自己的家人。
新时代的英雄,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可能是一个孤寂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是一句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是一次平凡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是一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果敢。英雄的标准并不是所谓“成功”,而是感人肺腑的力量和牵动人心的震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终点。用心去感受平凡人得以成为英雄的气质,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你的人,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点评】 文章观点鲜明,题目即论点:“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文章开头先引用名句引出“高大上”的英雄这一话题;然后转折说“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的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接着用三个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阐述新时代的英雄可能非常平凡,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英雄梦”。文章论述富有层次,引证、例证丰富,说理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