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2022.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拿起精巧的洛阳铲,拆开热销的文物盲盒“挖土”;社交平台上,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视频屡屡刷屏;每到节假日,“打卡”博物馆成为热潮;重大考古发现揭晓,引发全民围观……今天,我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愈加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
惊喜源于供给侧的“更新”,越来越多人专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不久前,一段水下中国舞图粉无数。绚丽多姿的舞美光影、精美绝伦的水下舞蹈,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这个不到2分钟却收获一致好评的节目,背后饱含着各种不易:编导用精巧的构思重现《洛神赋》,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一天出水入水200次,舞者身上需要带几公斤的配重……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
惊喜也来自需求侧的“迭代”,公众逐渐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并不断提升审美素养。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对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走俏市场,传统文化持续攀升的热度,折射的是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度。因为喜欢博物馆,有人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在镜头里穿越时间;因为热爱传统建筑,有人选择在自家小院里,用榫卯技术复原经典;因为醉心于非遗传承,有人选择拜师学艺,在非凡的技艺中感受历史魅力……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有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
(摘编自《植根文化沃土绽放创新活力》)
材料二: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摩续而繁荣兴盛。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
又是一年端阳至,“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近期,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丈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欢度传统佳节。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在浙江云龙镇,10余支龙舟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在长山江上竞逐争先;在陕西白水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囊;在湖南益阳市,小朋友们在博物馆里全身心投入五彩绳的编织……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
文化因摩续而繁荣兴盛。中国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除了参与体验端午节日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一些地方通过开展端午诗会、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形式,培植爱国情怀,培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除秽驱病的健康观,已成为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可以说,这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活动与形式,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久前,“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屈原2000多年前发出的“天问”,一些地方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一些地方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中草药香包备受欢迎;端午节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那些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意的活动,也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日益融入日常生活,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
B.打卡文物雪糕、围观探讨三星堆新发现等体现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越来越广泛。
C.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活动通过表达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以丰富节日内涵。
D.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比如圈粉无数的水下中国舞,带给人们许多的惊喜。
B.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只有让舞者演绎,才能收获热爱和尊重。
C.作为唯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所传承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
D.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是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的一项是(3分)( )
A.忻州市举办以“粽香茶韵·诗书问情”为主题的端午诗会,致敬传统。
B.上海市组织广大未成年学生参加“网上祭奠英烈”活动,献花留言。
C.广东省文化馆正式举办“百舸争流——节庆‘叹’非遗”端午专题展。
D.青岛市金门路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在中秋节这天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分)
5.“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康续而繁荣兴盛。”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良心
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因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成“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20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浸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家乡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几乎已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将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医生让“我”和大哥在手术单上签字时,“我”表现得漠然、很不耐烦,这表明“我”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B.第五、六自然段叙述了“我”和大哥不同的人生境况,交代了“我”对父亲心生强烈不满和冷漠相待的原因。
C.父亲对大哥说“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这是父亲对“我”不孝的惩罚,由此可见父亲对“我”极度失望。
D.“我”被父亲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后幡然醒悟,终于意识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并决定以实际行动回报父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住院,“我”存心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B.小说在叙述中插入了对“我”和大哥不同生活境况的叙述,使小说波澜起伏,可读性增强。
C.小说主要采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父亲,塑造了一位无私、讲良心的父亲形象。
D.小说语言形象细腻,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8.父亲病退时,没有让“我”顶替他而选择让“我”上大学,请简要概括父亲这么做的原因。 (4分)
9.小说以“良心”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谁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颗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辗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昌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①,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太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B.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C.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D.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B.辎重,辎指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常指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C.趋,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与《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的“趋”含义相同。
D.法术,“法”与“术”的合称,指法家之学,与泛指方术之士所采用的迷信手段的“法术”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4分)
(2)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4分)
14.陈寿评价太祖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请概述太祖遗令对其丧葬安排的“非常”“超世”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萤
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
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
16.这首诗中的流萤形象丰富鲜明,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听者反应和江中月影,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之高超、琵琶声之动人。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徜徉于蜿蜒山径,陶醉于花石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观国风舞蹈的发展之路,其 ① 的创造创新离不开科技助力。互联网不仅推动了从诞生伊始就与之密切相关的国风舞蹈的传播且深度介入其创作。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多以屏幕为舞台,以影像技术为翼。
国风舞蹈突破舞台限制,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同时,不同舞蹈之间也因剧情形成巧妙呼应。《侠骨伞影》和《越女凌风》本是两支独立的国风独舞,但节目通过男女演员不同视角的讲述,将其编织成一个侠肝义胆、 ② 的故事。
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国风舞蹈中,我们还看到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 ③ ,二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以更多优秀作品舞出中华文化气韵。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创编了国风舞蹈《纸扇书生》。舞蹈中的角色风华正茂,高蹈进取,既有诗意生活的趣味,又有挥斥方遒的刚劲,为年轻观众所认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 ① ,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 ② ,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
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 ③ ,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
21.下列句子中的“奸诈”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奸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手腕很多,做事极奸诈,如果放了他,恐怕会生出更多恶念。
B.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往往被刻画成奸诈的反面角色。
C.小鬼子这么阴险,我们要比他们还“奸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吴起可以说是生得伟大,死得奸诈,虽死,却一个也没饶恕。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百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C项,“以丰富节日的内涵”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可知,“表达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与“丰富节日内涵”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2.A(B项,“只有让舞者演绎,才能收获热爱和尊重”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C项,“唯一”错误,材料二第五段的表述是“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D项,“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不属于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而属于传承途径。)
3.D(A.B、C三项体现的都是“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
4.材料一首先提出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2分)接着从供给侧的“更新”和需求侧的“迭代”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给人们带来惊喜的。(2分)
5.①积极举办弘扬传统节日的活动,让民俗活动深入日常,深入民心。②采用各种新形式、新样态的活动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有益尝试,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③不断提升公众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他们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寻找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每点2分)
6.B(A项,“这表明‘我’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错误,通读全文可知,“我”当时的冷漠、不耐烦是因为“我”对父亲有误解,不能据此说“我”就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C项,“是父亲对‘我’不孝的惩罚,由此可见父亲对‘我’极度失望”错误,父亲说只立一根孝子棒是为了让“我”能够尽孝于自己的亲生父母。D项,“‘我’被父亲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后幡然醒悟”错误,原文表述是“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且“我”幡然醒悟也是在父亲跟“我”交代了“我”的身世之后。)
7.C(C项,“主要采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刻画父亲的形象主要采用的是语言、动作描写,不包括心理描写。)
8.①因为“我”是父亲捡来的,父亲认为大学生就业会比较容易,做人要讲良心,他不想亏待别人的孩子。②家里穷,父亲怕“我”和哥哥都上学的话最终都会上不了大学,只能选择让大哥辍学顶替他。③“我”自幼体弱多病,父亲认为读书会比在工厂,上班轻松一些,出于对“我”的疼爱而选择让“我”上大学。(每点2分,答对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9.①从行文线索上来说,小说通过“良心”串联起父亲对“我”的默默的无私的爱和“我”良心的发现,使小说结构完整。②从中心主旨上来说,小说讴歌了父亲的善良无私、讲良心,并用他的“良心”感化了“我”,使“我”找回了自己的良心。③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良心”概括了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最鲜明的品质。(每点3分,答对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0.C(原文标点为: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11.C(C项,“含义相同”错误,“尝趋百里外”的“趋”意为奔赴。)
12.D(D项,“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错误,从“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颛异焉”可知,曹公年轻时,识得他有雄才大略的是“桥玄、何题”两人,而非只有桥玄。)
13.(1)太祖年轻时就机智敏锐,不注重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奇特。(“机警”“行业”“奇”各1分,句意1分)
(2)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就全军出动前去追赶。(“谓”“遁”“悉”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②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③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每点1分。直接摘抄原文酌情扣分;若回答“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可酌情给1分)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年轻时就机智敏锐,不注重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奇特;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颛两人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是不能济世拯民的,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吧!”20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随后)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建安元年(196)秋七月,汉献帝回到洛阳,太祖便赶到洛阳,保卫京都。此时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太祖迁都许县。九月,献帝车出輾辕关,向东进发。自从献帝(被董卓威逼)西迁长安,朝廷日渐混乱,直到此时,宗庙社稷的礼制才得以重新建立起来。建安三年(198)春正月,曹公回到许都,初次设置军师祭酒之职。三月,曹公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公军队(撤退途中)行进困难,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向后方)行进。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联军守在险要地方,曹公军队前后受敌。曹公便连夜在无法通行的险要之处开凿了一条地下通道,把辎重全部偷运过去,同时布下伏兵。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就全军出动前去追赶。(这时)曹公便发动埋伏的骑兵、步兵,两面夹攻,大败贼军。建安七年(202)春正月,曹公驻军谯县,派使者用牛、羊、猪三牲的祭品去祭祀(已故太尉)桥玄。建安八年(203)秋七月,曹公颁布政令:“自战乱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年轻人没见过仁义礼让的风尚,我为此非常担忧。现公布法令:从今以后,各郡国要提倡和研究儒家经典,有五百户的县就要设置学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入校,这样或许可以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建安十五年(210)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啊!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那些出身卑微(而被埋没了)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使我能够得到而任用他们。”建安十七年(212)春正月,献帝命令曹公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献帝将曹操的爵位晋升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春正月,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史官)评论道:太祖筹划方略,推演谋算,东征西讨,鞭挞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各用其长,克制情感,从长谋算,不计旧怨。最终得以总揽朝纲,缔造帝王大业,是因为他的智力胆略超群绝伦。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之人,超绝一世的豪杰吧!
15.B (B项,“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
16.①善解人意,多情善良。知“我”离去,懂“我”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②毫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③勇敢无畏,迎难而上。“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每点2分)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 见江心秋月白
(3)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每空 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①源源不断 ②荡气回肠 ③取长补短(每空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纵观国风舞蹈的发展之路”可知,国风舞蹈在不断地创造创新,因此可填“源源不断”等。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第②空,语境是说国风舞蹈节目
将舞蹈编织成故事,“故事”的前一个修饰词是“侠肝义胆”,可见是充满侠义之风,令人动容的故事,因此可
填“荡气回肠”等。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婉转动人。第③空,语境是说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
相互学习对方长处,二者形成合力,因此可填“取长补短”等。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
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19.国风舞蹈从诞生伊始就与互联网密切相关,(2分)互联网不仅推动了国风舞蹈的传播,(1分)而且深度介入其创作。(1分)
20.句中把屏幕比作舞台,把影像技术比作羽翼,屏幕和舞台外在形态和功用相似,影像技术的运用让国风舞蹈发展得更精彩,形象生动地写出国风舞蹈与传统舞蹈的不同,突出国风舞蹈运用互联网媒介、影视剧创作手
法等表现形式,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创新性。(4 分,意思对即可)
21.C(原句中的“奸诈”形容动物学家的测试方式,说明这次的实验测试和之前的测试不同。因此“奸诈”是贬词褒用。C项,“小鬼子这么阴险,我们要比他们还‘奸诈’”,这里的“奸诈”形容我们对付小鬼子的计策,是贬词褒用。A、B、D 三项的“奸诈”是贬义词。)
22.①很多人认为有 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 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首先,这道材料作文题在材料的表面意思上有祖辈、父辈和现在三个时期对于青春的认识,同时暗含三个时代青春和青年的对比,材料的隐含信息极其丰富。在对青春认识和对比的背后是时代的召唤和
青年的责任、担当和选择,同时暗含了在新的大时代背景下通过先辈们的青春选择和奉献来教育现在的青
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自己的青春时代里选择正确的道路,担当属于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无悔的青春
和辉煌的人生。
【参考立意】①青春的变迁。②青春与时代的责任。③青春与青年的使命。④青春与历史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