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我们不能quán缩于斗室之内,当走进弥漫着清新气息的大自然,去仔细观察,去用心感受。温暖的阳光、拂面的清风、歌唱的溪水、芬芳的花草,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的审美,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
①quán ②弥
2.依次填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 和无人问津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即使零落成泥,也芳香依旧。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紫花地丁紫得清新淡雅,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它虽微小但并不自惭形秽, 更追求精致,活出 。
A.侵蚀 反而 精华 B.侵袭 而且 精华
C.侵蚀 而且 精彩 D.侵袭 反而 精彩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思考,就会积累丰富的素材,这样在写作时就能势不可当,得心应手。
B.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当推向高潮时,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C.平静的海面上忽然狂风大作,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新船员们都心惊肉跳。
D.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已经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
死亡。
B.分队长原是胶济路工程工人,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家伙,他接二连三地把五、六个炸弹绑在一起。
C.当生命中的厄运不期而至,我们是俯首屈从、自甘沉沦 还是积极面对、勇于挑战
D.傅庚生认为,欣赏诗歌“首宜求其旨意,次必寻其脉络,然后乃可以探骊得珠也。”
5.填空。(5分)
①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描写山行所见动景,表现诗人内心非常闲适的诗句是:“ , 。”
②《七律·长征》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的诗句是:“ , 。”
③杜甫在《绝句》(其二)中描绘了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④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表现诗人行舟所见,风雨将至,动中有静的两句诗是:“ , 。”
⑤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类似的诗句是:“ , 。”
6.名著阅读。(2分)
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炽热的仇恨,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后来从外祖母嘴里我才知道,母亲来到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在坚决地要求与父亲分家。母亲突然回来,使他们的分家愿望更强烈了。他们害怕我的母亲讨回那份本来给她预备的,但是因为她违背外祖父的意愿“自己做主”结婚而被外祖父扣留的嫁妆。舅舅们认为嫁妆应当分给他们。此外还为了谁在城里开设染坊,谁到奥卡河对岸库纳维诺村去,彼此早就无情地争吵不休了。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身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呲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
“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了样儿,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清净,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放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母亲从桌子旁站起来,慢慢地走到窗口,背转身去不看大家。
米哈伊尔舅舅忽然扬起手对着他弟弟的脸就是一下;弟弟大吼一声,揪住了他,两个人在地板上滚开了,发出一片喘息、呻吟、辱骂的声音。
上面文段节选自著名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童年》。请你写出作者其他两部自传体小说:《 》《 》。节选部分中的“外祖父”是俄罗斯小市民的典型,他的性格特点是: 。(2分)
7.综合性学习。(5分)
“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举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部经典,可你的家长借口工作忙迟迟未读。一天,看到他(她)正在刷手机,请你写几句话劝说。(60字左右)(3分)
(2)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两句读书感悟。请你以此为例,仿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读书体会。(2分)
读书就是到智者家中串门儿,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折杨柳①
杨巨源②
水边杨柳曲尘丝③,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 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②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③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8.全诗写了哪些意象 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示例)写了水、杨柳、马、春风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9.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2分)
答案:(示例)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行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态,表达出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意。
(二)(10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④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⑤,喘喘焉⑥不能作声,且仆⑦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 ①息:呼吸。②哂(shěn):嘲笑,讥笑。③竟月:即满一月,整整一个月。竟,满。④予:我。⑤气竭汗雨:力气用尽,汗如雨下。⑥喘喘焉:气喘吁吁的样子。焉,……的样子。⑦仆:向前跌倒。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行者解衣下田 行者:
②气竭汗雨 竭:
③谓农夫曰 谓:
④行者服而退 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译文: 。
②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译文: 。
12.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2分)
参考译文: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他,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一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过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尽,汗如雨下,气喘吁吁,发不出声音,向前跌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啊!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佩服地离开了。
(三)(8分)
桥
谈 歌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3.通读全文,梳理小说情节,并简要说说第1—6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黎明时分,洪水肆虐,村民纷纷逃命→木桥旁边洪水没腿,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村民从小桥撤离→五天后洪水退去,老太太祭奠亲人,老支书与小伙子的关系真相大白
14.体会文中画线句子和加点字的作用。(4分)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四)(12分)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段梅红
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当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
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
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
1 700万~1 800万吨,相当于3 000万~5 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 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 000万人。
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就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 9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固于厨房和餐桌。
15.从选文说明内容看,“舌尖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城市餐饮浪费——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 ;二、消费前的环节浪费——厨房浪费、 等方面。(2分)
16.第③段中加点的“仅”“就”不能删除,为什么 (3分)
1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8.针对“舌尖上的浪费”,请你根据文本,结合生活体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3分)
(五)(16分)
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苞谷林。雨丝中,苞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苞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苞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 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旁。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 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
19.请你说说第①段加点字“裹”的妙处。(4分)
20.文中第③段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 (4分)
21.第⑤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分)
22.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4分)
三、写作(共50分)
23.越来越好是一种愿望,越来越好是一种状态,越来越好是一种结果。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朋友多了,心相通了,大家越来越好;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其实,越来越好的还有风景,还有心情,还有习惯,还有……来吧,拿起手中的笔,去抒写心中的越来越好。
请以《 越来越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