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20:2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我与地坛
(节选)
史铁生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
教学目标

因为它有一撇一捺,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提示:
史铁生
1951年
出生于北京
1967年
毕业于清华附中
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来又换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对残疾,曾一度彷徨,甚至想到自杀,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1983年
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1.1.4—2010.12.31)
1969年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2010.12.31凌晨3:46分
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因为痛到谷底过,
才能慢慢选择接受,然后拥抱。
谈及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很多年后他总结道:“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史铁生曾说他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是命运把他弄到这条路上来了。这条路他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不由得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不由得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
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我”和“地坛”在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
解题
我与地坛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我与地坛
整体感知
①(1-2段)
地坛之缘
②(3-5段)
地坛之景
③(6-7段)
地坛之思
地坛之缘
我与地坛
1.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理的近———转变为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表述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课文探究
地坛之景
诵读第三自然段
坍圮
熨帖
宿命
亘古
捋着
嘈杂
倔强
隽永
焦灼
荒芜
剥蚀
颓墙
tān


tiē

mìng
gèn

juàn
yǒng
jué
jiàng
cáo


zhe
jiāo
zhuó
huāng


shí
tuí
qiáng
恪守
猝然
肆意
雕琢

shǒu

rán


diāo
zhuó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
相怜
二.地坛之景。
1.阅读下面段落,概括地坛中景物的特点并说出地坛之景给作者的启发。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的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的语句特点、表达效果。然后回答地坛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收到了怎样的启发?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的语句特点、表达效果。
明确  ①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
②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什么淡褪了什么,句型上就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同时也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
(1)特点:曾经辉煌 古老沧桑 荒芜冷落 幽静沉寂
一是地坛曾经多么的富丽堂皇,多么有炫耀的资本,如今却“剥蚀”“坍圮”,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到处的野草”的“自在坦荡”,荒芜中透着生机。
(2)启发: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残缺不全有时候是在所难免的;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开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处境。(“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试对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加以赏析。
明确  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往日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有了残疾,整个人失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者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提示:
“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
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阅读下面段落,概括地坛中景物的特点并说出地坛之景给作者的启发。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① 写蜂儿,用移就(将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用于乙事物上)修辞手法,“朵”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②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以及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
③ 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动衬静。
④ 用“摔开”与“万道金光”搭配,体现夸张突出的灿烂。
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因为其间的动植物展现出蓬勃生机。
3.第5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地坛有什么特点?
宁静、生机勃勃
荒芜但并不衰败。
卑微之物自在生存
启发:“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应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人生。
地坛之思
地坛之思(6-7段)
6段思考:

7段思考:

6段作者得出关于死的结论?作者为何又安心?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①觉得要好好或者,他从地坛不引人注意的现象中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生不由己,死也不由己,而应该由自然法则决定)②地坛哪些卑微的生命尚且顽强活着充满生机,人更应该顽强,
阅读第7自然段,概括地坛中景物的特点并说出地坛之景给作者 的启发。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分析所表现的情感。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1)特点:有张力和生命力。逆境之中与之抗争
(2)启发: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排比,展现生活中不屈服于命运,充满活力的存在,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 不屈——活力-恒久-坦然
第一处:荒芜中透着生机
第二处:卑微之物自在生存
第三处:逆境之中与之抗争
三处景物呈递进关系
三处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关系?
剖析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1.文章是节选的内容,整体来看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史铁生“追寻”了哪些“问题”?
“问题”: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活?
地坛之情
我与母亲
分析“母亲”形象和意义
1.研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思考:“我”对母亲的回忆中,刻画了哪些场景完成下面表格。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想问而不敢问、无言地准备 包容、隐忍 艰难的命运
家中等“我” 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痛苦、惊恐 坚忍的意志
园中找“我”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 惊慌、担忧 毫不张扬的爱
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回忆母亲,实际上是写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作者的反思和怀念中,表现了深深的悔恨和内疚。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地坛和母爱是作者生命的两个精神支点。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明确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写出了作者此刻的醒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
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
“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都有母亲精神的支撑。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地坛与母亲的重合——地坛不仅是“我”重拾生命信念的地方,更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本部分开头相呼应,完成了对母爱的诠释。
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探究解析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生存启发
小结

母亲
精神支柱
地坛
精神支柱
自然
亲情
他人评价: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 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小结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